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K21B04)

作品数:11 被引量:215H指数:8
相关作者:吴海英曾明剑张备王晓峰蒋义芳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气象局南京市气象局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降水
  • 2篇日数
  • 2篇年代际
  • 2篇年代际变化
  • 2篇气候
  • 2篇气候特征
  • 2篇强对流
  • 2篇强对流天气
  • 2篇夏季
  • 2篇梅雨
  • 2篇环流
  • 2篇环流异常
  • 1篇地基GPS
  • 1篇短时强降水
  • 1篇雨期
  • 1篇雨日
  • 1篇月降水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数值
  • 1篇中尺度数值模...

机构

  • 7篇江苏省气象局
  • 7篇南京市气象局
  • 4篇江苏省气象科...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作者

  • 5篇吴海英
  • 4篇曾明剑
  • 2篇管兆勇
  • 2篇邵鹏程
  • 2篇张备
  • 1篇王文兰
  • 1篇朱明月
  • 1篇蒋义芳
  • 1篇王易
  • 1篇王晓峰
  • 1篇孙燕
  • 1篇李昕
  • 1篇张冰
  • 1篇谌芸
  • 1篇周嘉陵
  • 1篇刘梅

传媒

  • 5篇气象科学
  • 2篇气象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苏6—7月降水与前期澳大利亚高压及相关海温异常的关系
2012年
利用5月份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107站的6—7月降水资料,使用SVD方法揭示了5月份澳大利亚高压(简称澳高)与江苏汛期(6—7月)降水(简称汛期降水)的联系及可能原因,研究表明:当5月澳高偏强时,汛期环流特征表现为:(1)低层风场在30°N附近存在明显的风向切变,上升气流显著,并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西,这样有利于降水增多;(2)13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显著加强,为降水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主要影响途径:当5月澳高偏强(偏弱)时,与澳高相联系的印度尼西亚附近海温持续性偏冷(偏暖),偏冷(偏暖)的海温一方面使得其区域低层风场的异常辐散(辐合),异常辐散(辐合)风场作为涡度源通过Gill型响应可引起西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有利于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偏西(偏弱偏东),也增强(减弱)了自南向北的暖湿气流的输送;另一方面引起其区域下沉(上升)气流异常,进而通过类似与EAP波列,激发江淮地区的异常上升(下沉)气流,使得汛期降水偏多(偏少)。
张蓬勃裴海瑛钱玮姜爱军蒋薇
关键词:降水海温异常
基于接近度概念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方法研究被引量:23
2015年
采用邻(临)近原则对江苏2000-2010年2-9月2668次区域性普通雷暴、雷雨大风、冰雹、龙卷和短时强降水等5类强对流天气,首先,利用同期每天4次1°×1°NCEPFNL分析资料回算的56种热力、动力、能量、水汽等对流参数进行了匹配,获得了各类强对流天气在不同月份的对流参数特征值,并以此作为参考序列,以10 km分辨率、逐时预报输出的中尺度数值模式探空计算的对应对流参数作为比较序列。然后,以各月各类强对流天气的对流参数特征值相对气候基态的差异性和自身稳定性为评价指标,采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技术对其进行了权重分配。最后,应用模糊数学、灰色理论及经济学方面的有关方法和概念,从考察序列间接近程度角度出发,引进、构建了系列"接近度"指数并用于强对流天气实时预报,取得了较好业务预报效果。
曾明剑张备吴海英王文兰谌芸张冰周嘉陵
关键词:强对流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的分类强对流天气预报方法研究被引量:47
2015年
针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短期预报,采用0.25°×0.2°每天4次日本气象厅(JMA)东亚地区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百余类对流参数(物理量)及其15 d滑动平均值,根据"邻(临)近"原则对江苏2001—2009年2—9月各类强对流天气进行时间和站点的匹配后,应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技术,对上述对流参数进行权重分配和逐次筛选,获得了既体现强对流与气候平均态间明显差异,又体现自身相对稳定的特征对流参数序列。同时,根据历史分类强对流个例中各特征对流参数的频谱分布获得各对流参数的频率分布分段函数,然后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的对流参数,综合历史频率分布和权重分配,构建了分类强对流天气预报概率,并以优势概率作为分类判据,做出强对流分类预报。最后建立了业务化系统,以全自动方式提供分类强对流客观预报产品,投入到日常业务和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曾明剑王桂臣吴海英谌芸李昕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中尺度数值模式
对流温度在局地热对流降水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5年
热对流降水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突发性强且时空尺度小,是目前天气预报业务中的难点。本文尝试使用对流温度(Tc)预报热对流降水。首先改进了MICAPS3中Tc的算法。然后使用2004-2013年7-8月南京站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探讨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时使用Tc预报热对流降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南京站热对流降水发生的气候平均概率约为1/6;热对流降水的发生概率随日最高温度(Tmax)与Tc的差值先增大后减小;当Tmax比Tc低0,5℃以上时,发生概率低于平均概率;当Tmax比Tc高0.51.5℃时,热对流降水的发生概率最大,达到了40%。Tmax>30℃、Tmax-Tc>-3.5℃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热对流降水发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另外,对34个热对流降水的统计表明,热对流降水主要出现在每日13-18时,平均持续时间为50 min,平均降水量为7.8 mm。
束宇姜有山张志刚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江苏冬季霾日数的年代际变化与环流异常和区域增暖的可能联系被引量:5
2015年
近50年江苏冬季霾日数随时间线性增多,其距平变化在1970年代由负位相转变为正位相。这种变化可能与东亚气候突变有关。利用江苏气象站点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江苏冬季霾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探讨其与年代际气候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在江苏冬季霾少发期(1961—1979年),500 h Pa高度场在欧亚中高纬地区表现为"正-负-正"的距平分布,即在乌拉尔山附近和阿留申群岛附近表现为正距平,而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表现为负距平。这种"两脊一槽型"的分布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冬季风较强,使江苏境内地面风速增大,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同时大气净化次数有所增多,不利于霾天气发生。而在霾的多发期(1980—2010年),异常的大气环流型则相反。此外,江苏冬季霾日数对气温增暖存在可能的显著正响应。
张蓬勃管兆勇邵鹏程姜玥宏何婧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环流异常
梅雨期龙卷环境条件与典型龙卷对流风暴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50
2016年
利用逐日4次1°×1°FNL/NCEP分析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在对近十年江苏梅雨期龙卷天气的环境特征进行合成分析并提炼对流参数特征值后,着重对2013年7月7日发生在安徽天长至江苏高邮一带导致龙卷的对流风暴的形成和结构特征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梅雨期间,地面中尺度气旋的右侧附近(100 km)、对流层低层中尺度低涡右下方约200-300km处和低空急流左后侧之间区域是龙卷易发区;梅雨期大气环流背景为龙卷的发生提供了对流层低层充沛的水汽和有利的不稳定层结与动力条件,低层气旋性涡度在龙卷发生前强烈发展,边界层内强的垂直风切变促进了龙卷风暴内气旋性涡度的迅速增强,而对流层低层辐合的增强将有利于初始对流的触发;但梅雨期龙卷对对流不稳定能量蓄积条件要求低于冰雹和雷暴大风;龙卷对流参数特征值及其与气候平均值的差异性为龙卷天气的短期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引发2013年7月7日龙卷的对流风暴起源于地面辐合线附近,地面辐合及中尺度锋区的增强有利于对流风暴的快速发展,此次系列龙卷是由一个生命史较长的超级单体风暴产生,该对流风暴具有典型超级单体的回波特征,风暴内的中气旋维持2h之久,中气旋相关参数的演变对龙卷的临近预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当中气旋底高较低且中气旋切变值明显增强时,发生龙卷天气的可能性较大。
曾明剑吴海英王晓峰蒋义芳
关键词:龙卷中气旋
南京梅雨特征量统计分析及其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被引量:7
2012年
根据南京整编的1961—2010年梅雨资料,运用Pearson相关法、M-K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南京入梅日、出梅日、梅长、梅雨量和梅雨强度5个梅雨特征量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其相互关系,以及梅雨特征量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结果发现:(1)近50 a南京梅雨各特征量年际差异明显,其中仅梅雨量存在显著增加趋势,其余特征量存在年代际差异。(2)近50 a南京梅雨各特征量均没有出现显著突变现象,变化都比较连续。(3)近50 a南京地区梅雨各特征量存在多尺度和局地性特征,并且各特征量的显著周期均包含在2~5 a和6~8 a的短周期内。(4)梅雨各特征量中,梅长与出梅日的关系比其与入梅日的关系更密切,梅雨量与梅长的相关程度大于其与入、出梅的相关程度,而梅雨强度和梅雨量变化接近一致。(5)在南京地区显著增暖的背景下,南京地区入梅日为正响应(正相关),而出梅日、梅长、梅雨量和梅雨强度是负响应(负相关);梅雨各特征量对春季平均气温增暖的响应比其对年平均气温增暖的响应明显。
叶香刘梅姜爱军张蓬勃金琼
关键词:梅雨特征量统计分析
近50a南京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被引量:17
2012年
利用南京6站近50 a(1960—2009年)的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应用累积距平、趋势系数、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京地区夏季降水和旱、涝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夏季降水量、雨日、暴雨日和暴雨日降水强度均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基本一致;各站夏季降水量、雨日和暴雨日均呈增加趋势,总降水量的增加趋势主要是大雨及以上量级降水的贡献;夏季降水量存在2~8 a的周期变化;南京地区旱、涝年的夏季降水量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华南地区呈相反关系。
毛宇清吴海英裴海瑛何鹏程刘冬晴
关键词:夏季降水累积距平小波分析
2008—2012年南京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被引量:52
2015年
利用2008—2012年南京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量的观测资料,分析南京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短时强降水的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2年南京雨强大于50 mm·h-1的致灾性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次数呈显著增长的趋势;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出现在6—9月,其中7—8月出现日数最多,雨强最大。春雨期短时强降水最易发生在凌晨,梅雨期短时强降水最易发生在上午和傍晚,台汛期短时强降水最易发生在上午;下半夜—凌晨短时强降水出现次数较少,傍晚前后是短时强降水多发时段。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城郊差异,城市化效应不能引起城区的局地降雨,但在大尺度天气系统过境时,会使城区的对流活动较郊区更活跃,且城市下风向地区的降水也因此增强。
沈澄颜廷柏刘冬晴李菁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城市化
1961—2011年江苏夏季分级雨日的气候特征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江苏省1961—2011年夏季67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按照不同量级的日降水量,运用趋势分析、突变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1 a江苏省夏季雨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各级雨日分布均呈明显的由西北—东南向的变化特征;各级雨日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和突变特征;各级雨日存在准6 a的年际振荡周期和准12 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但是存在的主要时段有所差异。各级雨日的趋势变化中,除微量雨日为下降趋势外,其它各级雨日以上升趋势为主。分析各级雨日对有效雨日的趋势贡献:江苏北部地区有效雨日的减少主要来自于大雨、大暴雨日的减少;中部地区的有效雨日增多来自于小雨、大雨和暴雨雨日的增多;南部地区有效雨日增多来自于小雨、大雨和大暴雨日的贡献。
孙燕朱明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