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南山区科技计划项目(2008034)
-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 相关作者:柴宝刘维达陈伟吕桂霞沈永年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南山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实验性小鼠皮肤着色真菌病MCP-1和MIP-2研究
- 2010年
- 目的观察小鼠皮肤着色真菌病模型发病过程中趋化性细胞因子MCP-1、MIP-2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宿主防御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ICR小鼠分为3组,A组为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灭活卡氏支孢霉悬液(1×108cfu/mL,0.025mL);B组为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卡氏支孢霉悬液(1×108cfu/mL,0.025mL);C组为免疫抑制小鼠足垫皮下接种卡氏支孢霉悬液(1×108cfu/mL,0.025mL)。接种后第7天、30天、60天时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皮损组织MCP-1及MIP-2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皮损组织匀浆中MCP-1及MIP-2蛋白水平。结果接种后卡氏支孢霉悬液的B组7d时MCP-1、MIP-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30d、60d,且7d时B组MCP-1、MIP-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和C组,但30d、60d时A、B、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卡氏支孢霉所致的着色真菌病模型的发病过程中可能有MCP-1、MIP-2这两种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参与。
- 柴宝熊瑛
- 关键词:着色真菌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 小鼠皮肤卡氏支孢霉感染动物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构建卡氏支孢霉感染小鼠模型。方法ICR小鼠分为4组,A组为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1×10^8孢子数/mL卡氏支孢霉悬液组;B组为免疫抑制小鼠,足垫皮下接种1×10^8孢子数/mL卡氏支孢霉悬液组;C组为免疫抑制小鼠足垫皮下接种1×10^6孢子数/mL卡氏支孢霉悬液组;D组为对照组,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生理氯化钠溶液。接种后第7、30、60天时测量各组小鼠足垫厚度,处死并进行足垫病理及真菌检查。结果A、B、C组小鼠接种处均出现肿胀、发黑、溃疡、结痂,感染发病率均为100%。A组足垫厚度在接种后第7天、30天分别为(2.85±0.47)mm、(2.40±0.45)mm,后者较前者显著下降(P〈0.05);第60天为(1.64±0.13)mm,较第30天显著下降(P〈0.05)。B组在接种后第7天、30天分别为(1.80±0.21)mm、(2.19±0.27)mm,后者较前者显著增厚(P〈0.05);第60天为(1.86±0.22)mm,较第30天显著下降(P〈0.05)。C组在接种后第7天、30天分别为(1.51±0.11)mm、(1.98±0.06)mm,后者较前者显著增厚(P〈0.05),第60天为(1.82±0.09)mm,较第30天显著下降(P〈0.05)。D组则无显著改变(P〉0.05)。实验组基本病理改变为坏死、脓肿、慢性肉芽肿形成。HE、PAS染色可见硬壳小体,皮损处脓液直接镜检可见硬壳小体,培养为卡氏支孢霉生长。对照组未感染卡氏支孢霉。结论卡氏支孢霉鼠足垫皮下接种免疫抑制和健康小鼠均可成功建立皮下着色真菌病模型。
- 柴宝吕桂霞沈永年陈伟刘维达
- 关键词:着色真菌病
- 小鼠皮肤着色真菌病TNF-α和IFN-γ水平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观察小鼠皮肤着色真菌病模型发病过程中TNF-α和IFN-γ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其在宿主防御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ICR小鼠分为4组,A组为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卡氏支孢霉悬液组;B组为免疫抑制小鼠足垫皮下接种卡氏支孢霉悬液组;C组为免疫抑制小鼠足垫皮下接种灭活卡氏支孢霉悬液组;D组为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生理盐水做对照。接种后第7、30、60d时RT-PCR法检测小鼠皮损组织TNF-α、IFN-γ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A组TNF-α基因表达水平在接种后第7、30、60d分别为2.552±0.5342、1.6740±0.4106、1.4900±0.5612,第30d较第7d显著下降(P<0.05),但较第60d无显著差异(P>0.05)。B组在接种后第7、30d分别为1.8120±0.3725、1.4620±0.3142,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第60d为1.5420±0.4280,与第30d无显著差异(P>0.05)。C组在接种后第7、30d分别为1.8800±0.3697、1.3100±0.4594,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第60d为1.4000±0.3595,与第30d无显著差异(P>0.05)。A组IFN-γ基因表达水平在接种后第7、30d分别为0.5160±0.1126、0.9680±0.1946,后者较前者显著上升(P<0.005),第60d为1.2100±0.2107,较第30d无显著差异(P>0.05)。B组在接种后第7d、30d分别为0.2920±0.1482、0.7640±0.1823,后者较前者显著上升(P<0.005),第60d为1.0920±0.5102,较第30d无显著差异(P>0.05)。C组在接种后第7、30d分别为0.2780±0.1937、0.8900±0.3580,后者较前者显著上升(P<0.05),第60d为1.100±0.3808,与30d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D组TNF-α和IFN-γ则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在卡氏支孢霉所致的着色真菌病模型的发病过程中有TNF-α和IFN-γ的参与。感染早期TNF-α、IFN-γ可能协同加强Th1型反应清除感染部位的真菌,从而起对机体保护作用。
- 柴宝刘维达
- 关键词:着色真菌病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
- 小鼠着色真菌病模型皮损内Th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观察
- 2010年
- 目的观察小鼠皮肤着色真菌病模型发病过程中Th相关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卡氏枝孢霉在ICR小鼠皮下接种建立皮肤着色真菌病模型,在不同时间点RT-PCR法检测皮损组织IL-10、IFN-γ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皮损局部IL-10基因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免疫正常组低于免疫抑制组;相反IFN-γ基因表达水平逐渐上升,免疫正常组高于免疫抑制组。结论 Th1与Th2细胞克隆转向可能在着色真菌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动态跟踪Th1与Th2反应的情况可能为皮肤着色真菌病的发展、转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柴宝刘维达
- 关键词:着色真菌病白介素-10干扰素-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