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693)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谢映平薛皎亮刘卫敏彭国良王妮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真菌
  • 4篇病原
  • 4篇病原真菌
  • 3篇蜡蚧
  • 3篇几丁质
  • 3篇几丁质酶
  • 2篇蛋白酶
  • 2篇蚧虫
  • 2篇轮枝
  • 2篇轮枝菌
  • 2篇昆虫
  • 2篇昆虫病原
  • 2篇昆虫病原真菌
  • 2篇蜡蚧轮枝菌
  • 1篇蛋白
  • 1篇盾蚧
  • 1篇杨尺蠖
  • 1篇毡蚧科
  • 1篇入侵
  • 1篇桑白盾蚧

机构

  • 6篇山西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谢映平
  • 4篇薛皎亮
  • 2篇彭国良
  • 2篇张艳峰
  • 2篇韩珍珍
  • 2篇刘卫敏
  • 2篇樊金华
  • 2篇王妮
  • 1篇张永杰

传媒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四川动物
  • 1篇菌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株感染杨尺蠖蛹的病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从山西省洪洞县的杨树丰产林中采集到几头自然染菌的杨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越冬蛹虫尸,经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病原真菌,定名为YHT01,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方法】用该菌株孢子悬浮液(1.0×108 conidia/m L)感染杨尺蠖蛹进行回接杀虫实验,扫描电镜观察菌株形态学特征,ITS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YHT01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经YHT01菌株感染之后,杨尺蠖蛹节间处长出白色菌丝。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呈椭圆形,白色,绒毛状,菌落背面呈橙黄色;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该菌株孢梗束呈扫帚状,分生孢子小,卵形至椭圆形,壁光滑,大小为(2.1-3.4)μm×(1.1-1.8)μm。该菌株的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Holm:Fr.)Fr.(AB233337)的序列相似性达99%,在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上。【结论】YHT01是杨尺蠖蛹的一株病原真菌,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
王妮姚红青谢映平刘卫敏张永杰
关键词:病原真菌拟青霉菌种鉴定
桑白盾蚧病原真菌Simplicillium lanosoniveum的致病性被引量:4
2016年
从太原市白蜡树上采集的自然染病死亡的桑白盾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虫尸上分离获得一株病原真菌,菌株号为TYL001。经过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该菌株为Simplicillium lanosoniveum。用该菌株5种浓度的孢子悬浮液(1.0×10^6孢子/m L、5.0×10^6孢子/m L、1.0×10^7孢子/m L、5.0×10^7孢子/m L、1.0×10^8孢子/m L)感染桑白盾蚧雌成虫,感染6d后,孢子悬浮液对桑白盾蚧的感染率分别为80.00%、83.33%、86.67%、90.00%、93.33%,说明该菌株对桑白盾蚧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且有浓度效应;感染症状出现的高峰期在72–120h之间,且孢子浓度越大,感染症状出现的越早;5种孢子浓度的感染中时IT50依次为106.95h、97.00h、91.46h、87.73h、79.38h,说明感染致病所用时间也具有浓度效应。本研究为生物防治桑白盾蚧提供了新菌种。
王妮谢映平樊金华
关键词:桑白盾蚧病原真菌
蜡蚧轮枝菌入侵蚧虫表皮过程中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作用被引量:20
2009年
研究了蜡蚧轮枝菌两个菌株No.V3.4504和No.V3.4505感染沙里院褐球蚧的外观症状、入侵体壁的过程及胞外蛋白酶与几丁质酶的作用.结果发现,用菌株No.V3.4504的孢子悬浮液感染蚧虫2d后,在虫体表面蜡粉稀薄的位置和柔软的虫体腹面出现了菌丝,5d后菌丝覆盖虫体,7d后菌丝层加厚,虫体开始死亡.显微切片观察,在体壁的外表皮、内表皮和真皮层都发现了菌丝,说明该菌已侵染成功.以蚧虫的表皮为培养基对这两个菌株连续培养8d,发现菌株No.V3.4504的蛋白酶活性在前6天连续上升,最大值为(33.94±1.61)U/g,然后降低;几丁质酶活性在前期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d5开始增加,最大值为(7.28±1.36)U/g.菌株No.V3.4505的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趋势与No.V3.4504相似.说明蛋白酶在菌丝侵染体壁的前期发挥了作用,降解表皮中的蛋白质,使几丁质暴露,诱导几丁质酶的大量产生,从而分解几丁质.
彭国良薛皎亮刘卫敏谢映平
关键词:蜡蚧轮枝菌蚧虫表皮蛋白酶几丁质酶
沙里院褐球蚧蜜露对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侵染力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蚧虫在取食和发育过程中排泄大量蜜露,通过研究蜜露对病原真菌侵染蚧虫的影响,可为应用病原真菌防治蚧虫提供科学依据.于2007年4月自山西省太原市苹果树上沙里院褐球蚧Rhodococcus sariuoni Borchsenius雌虫虫体表面采取蜜露,用化学分析方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化学成份;将蜜露稀释为10%、20%、30%、40%、50%共5个浓度,对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的两个菌株No.V3.4504和No.V3.4505进行培养,比较其对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该蚧虫蜜露包含可溶性糖(占69%)、水分(占26%)和18种氨基酸.当蜜露稀释浓度为10%时,菌株No.V3.4504的蛋白酶活性最大,为(4.45±0.18)U/mL;随着蜜露浓度增加,蛋白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在蜜露浓度为20%时,菌株No.V3.4505的蛋白酶活性出现最大值,为(8.5±0.71)U/mL;随后,蛋白酶活性持续降低.两菌株几丁质酶的活性与蛋白酶活性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氨基酸Ala、Met、Gly、Pro,发现加入Met使菌株No.V3.4504和No.V3.4505的蛋白酶活性分别增长了256.9%和215.7%.表明低浓度的蜜露和培养基中加入适当Met能提高蜡蚧轮枝菌对蚧虫的侵染力.
薛皎亮彭国良谢映平张艳峰韩珍珍
关键词:蜜露昆虫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侵染力几丁质酶
不同基质多代培养对蚧虫病原真菌蜡蚧霉致病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昆虫病原真菌蜡蚧霉Lecanicilliurn lecanii(Zimmermann.)菌株No.V3.4504在不同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对菌种的菌落生长特性、胞外酶活力和对蚧虫致病力的影响。【方法】试验菌种蜡蚧霉菌株No.V3.4504是从染病蚧虫上分离的。试验蚧虫是沙里院褐球蚧Rhodococcus sariuoni Borchsenius和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采用7种培养基继代培养多代。观察菌落形态特征、测定生长速率、产孢量、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及对蚧虫的致死率。【结果】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率最快,但产孢量最低,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呈逐代下降趋势,对两种蚧虫致死率也最低;增加蛋白胨对改善菌种致病力没有明显效果;在增加蚧虫尸体的D、E、F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率虽然较慢,但产孢量上升为8.83×106-9.13×106孢子/cm2。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平均达到2.16-2.13 U/g和1.01-1.03 U/g,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分别在55%-58%和39%-42%;在活蚧虫上连续培养3代,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最高,为3.08-2.92 U/g和1.45-1.42 U/g,是PDA培养基上的1.6倍。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也最高,分别达到71.30%和58.89%。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与蚧虫死亡率呈正直线相关关系。【结论】采用PDA培养基连续多代培养会引起菌株No.V3.4504明显退化;在培养基中加入蚧虫尸体,对于保持菌种活力有明显效果;在活蚧虫体上继代培养对复壮菌种,提高菌种毒力的效果最佳。
韩珍珍谢映平薛皎亮樊金华
关键词:昆虫病原真菌蚧虫胞外蛋白酶几丁质酶
柿白毡蚧蜡泌物的超微结构与蜡壳的形成被引量:2
2008年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柿白毡蚧Asiacornococcus kaki(Kuwana)泌蜡腺体、蜡泌物的超微结构与蜡壳形成过程。结果发现,蜡壳形成分3个阶段,即泌蜡发生期、泌蜡增长期和蜡囊形成期,由3种腺体分泌的蜡质构成。锥刺是泌蜡的主要器官,其分泌的粗蜡管形成蜡壳的框架。管腺分泌空心细蜡丝,与框架蜡管紧密交织在一起。单孔腺分泌的细小蜡丝散布虫体表面。雄茧扁平,由空心长丝状蜡编织形成。
张艳峰谢映平薛皎亮
关键词:毡蚧科蜡泌物超微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