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01024)
- 作品数:14 被引量:85H指数:6
- 相关作者:王百群张燕何瑞清李玉进丁婷婷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陇东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
- 2014年
-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陇东黄土高原农田黑垆土微生物量碳(MB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剖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剖面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变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主要集中在0—20cm和20—40cm土层,呈明显的表聚现象;0—60cm土层MB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海拔高度增加,0—20cm土层MBC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180.92~282.53mg/kg;POC含量在0—20cm和20—40cm土层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2~1.68g/kg和0.25~0.96g/kg,40cm以下土层颗粒有机碳含量较低;剖面中不同土层深度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SOC)的比例在0—20cm和20—40cm土层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土层,MBC/SOC变化范围分别为2.29%~3.70%和1.00%~2.11%,POC/SO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46%~19.13%和5.08%~16.16%,剖面MBC/SOC与MBC、POC/SOC与POC随土层的变化规律均一致,MBC/SOC和POC/SOC可以作为反映土壤剖面质量变化的指标。
- 陈忠梅徐珞
- 关键词:黄土高原黑垆土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
- 耕作与施肥对甘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5年
-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云南蒲缥甘蔗地赤红壤不同耕作与施肥土壤剖面微生物量碳、氮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耕作与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有一定影响,其中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较为一致,表现为免耕>翻耕。施肥对0—20cm土层中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表现为翻耕施肥>翻耕,对20—40cm,40—60cm土层中微生物量碳的效应呈现为翻耕>翻耕施肥,而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影响则与其对微生物量碳的效应相反。耕作和施肥对各个土层土壤微生物商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表现为免耕>翻耕,翻耕施肥条件下0—20cm土层的微生物商稍高于翻耕,而其他土层均为翻耕>翻耕施肥;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全氮的比值与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趋势相近。在不同的耕作和施肥条件下,免耕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施肥在一定程度上也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
- 何瑞清王百群张燕
- 关键词:耕作施肥
- 长期施用氮磷肥对塿土钾素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以长期定位施肥与小麦—玉米轮作田间试验为平台,研究了施肥对塿土土壤钾素的影响以及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及微生物量钾的变化。结果表明:氮磷肥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全钾基本没影响,而对速效钾、缓效钾及微生物量钾的影响较大。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而微生物量钾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且0—20cm土层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及微生物量钾含量均高于20—40cm土层。小麦生育期内,土壤速效钾和微生物量钾含量的变化一致,均是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变化。土壤中微生物量钾与有机碳、全氮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无显著相关关系。氮磷肥在一定施用量范围内,促进了土壤无机态钾素的消耗,而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钾的含量。土壤钾素的这种变化是作物吸收、施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王蕊王百群王昊张燕
- 关键词:土壤钾素
- 施用柳枝稷茎和叶对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其分解特征被引量:3
- 2012年
- 采用室内恒温(25℃)培养的方法,研究施用不同用量的柳枝稷茎、叶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MBC)的影响,柳枝稷茎、叶在土壤中分解特性。结果表明:柳枝稷茎、叶施入土壤培养90d后,随着柳枝稷茎、叶施入量的增加,SOC和MBC含量明显增加。在柳枝稷茎、叶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施入柳枝稷叶后,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高于施用茎的含量,而施用叶的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低于施入茎的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柳枝稷茎、叶在土壤中的分解率具有一定的差异,且与施用量有关。在相同的柳枝稷茎、叶施用量条件下,叶在土壤中的分解率高于茎的分解率,表明了茎中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周转期比叶中的长,说明施用柳枝稷的茎可以有效地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累积。
- 李玉进王百群
- 关键词:柳枝稷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分解率
- 不同施肥下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矿质氮变化及其与冬小麦叶片SPAD值的关系被引量:11
- 2016年
-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了土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中矿质氮含量变化及其与地上冬小麦叶片SPAD值。结果表明:(1)整个冬小麦生长期不同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变化趋势不一致,硝态氮含量是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而铵态氮含量呈一直上升的变化趋势。在没有施过氮肥的处理中,0—20cm,20—40cm土层中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显著低于施用氮肥的处理;(2)冬小麦生长时期,各个处理叶片SPAD值各异,但都是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无氮肥施用的叶片SPAD值低于施氮肥的处理;(3)冬小麦各个生长时期叶片SPAD值与土壤不同层次(0—20cm,20—40cm)硝态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铵态氮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这表明小麦是对硝态氮较为敏感的作物。本试验结果可以为进一步合理调控氮肥施用、明确施氮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基础依据。
- 张燕王百群何瑞清
- 关键词:矿质氮冬小麦SPAD值
- 开垦草地对土壤有机碳库构成与来源的效应被引量:14
- 2007年
- 以广西西北部喀斯特地区的开垦草地生态系为对象,研究了草地开垦变为不同农田后对土壤有机碳库的效应。结果表明,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总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下降。自然草地开垦后,柑桔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农作用地土壤。玉米与甘蔗轮作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甘蔗连作。13C示踪结果表明,柑桔地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草地的含量高于农田土壤;农田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草地的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在玉米与甘蔗轮作的农田中,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玉米的高于甘蔗连作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甘蔗的。
-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
- 关键词:农田土壤有机碳喀斯特地区
- 黄土丘陵区垂直陡壁表面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养分与微生物养分限制特征被引量:2
- 2022年
- 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类型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代谢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明确在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中微生物的限制性养分与影响因素,研究选择黄土丘陵区垂直陡壁表面上的裸土(CK)、浅色藻结皮(LA)、深色藻结皮(DA)、藻藓混合结皮(AM)和藓结皮(M)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生物土壤结皮类型下碳(C)、氮(N)、磷(P)养分状况与胞外酶活性,并通过胞外酶化学计量来量化微生物的代谢限制。结果表明:LA,DA,AM和M这4种类型生物土壤结皮C,N,P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N,P均显著高于CK(p<0.05),并且SOC,TN,TP和微生物生物量C,N,P随CK,LA,DA,AM和M的顺序逐渐增大,藓结皮微生物量C,N,P分别是CK处理的18.3,27.6,14.1倍。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显著提高了C,N,P循环酶的活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密切相关。此外,通过酶计量的矢量模型结果来看,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造成微生物相对碳限制的增大与相对磷限制的减小,并受到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结果也表明生物土壤结皮的类型会间接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限制。总的来说,生物土壤结皮类型的变化会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与微生物量等性质,养分资源的供应状况会造成微生物养分代谢的变化。
- 张尚鹏王百群王香香黄倩雪喻佳洛徐明哲
- 关键词:生物土壤结皮养分酶活性
- 长期施用化肥条件下塿土团聚体中有机碳与养分分布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究长期施肥与小麦—玉米轮作下塿土表层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对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养分分布的影响,为评价长期施肥对改善塿土肥力状况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田间长期施用化肥与轮作定位试验,通过湿筛法分离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得到土壤团聚体构成,并测定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养分的含量。[结果]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显著影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长期施肥降低了〉2mm的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增加了〈1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施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但施用高量氮、磷下0.25~0.5mm和〈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明显低于施用低量氮、磷肥料。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与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基本一致。磷素在不施肥处理各粒径团聚体中均匀分布,低氮、磷处理各粒径团聚体中全磷含量差异较小,高氮、磷处理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全磷含量变化无明显趋势。长期施肥降低了〉2mm水稳性团聚体中全K含量,增加了〈2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中全K含量。[结论]水稳性团聚体关系土壤有机碳、氮的数量,水稳性团聚体及其中有机碳、氮含量在氮磷化肥的长期施用下变化无明显规律,并且,长期施用氮、磷化肥下土壤磷素和钾素在土壤中的保存及供应能力也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合理施肥管理,促进农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 何瑞清王百群张燕王蕊
- 关键词:塿土团聚体有机碳养分
- 子午岭植被对土壤团聚体及磷素分布的驱动作用被引量:7
- 2019年
- 对子午岭林区农业及林草植被下土壤磷素的分布与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草植被有利于促进土壤大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大团聚体的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在草地中,植物根系推动了下层土壤中的磷素向上迁移,使上层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下层土壤中的含量。在林地土壤中,处于腐解过程中的凋落林冠叶片和表层土壤中的可溶性磷,在水分入渗的作用下,向亚表层土壤中迁移,使亚表层土壤全磷含量提高。这说明草本植物和乔木林驱动土壤全磷垂直分布的机理不同。林草植被土壤中,分布在>0.25 mm的各粒级团聚体中全磷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而分布在<0.25 mm的团聚体中全磷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提高,生长林草植被有益于促进上层土壤中磷素分布在大的团聚体中,同时磷素也促进了大团聚体的形成和保持。
- 韩馥王百群张尚鹏喻佳洛
-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磷素植被
- 陇东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被引量:2
- 2013年
-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陇东黄土高原农田黑垆土微生物量碳(MB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剖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剖面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变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主要集中在0—20cm和20—40cm土层,呈明显的表聚现象;0—60cm土层MB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海拔高度增加,0—20cm土层MBC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180.92~282.53mg/kg;POC含量在0—20cm和20—40cm土层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2~1.68g/kg和0.25~0.96g/kg,40cm以下土层颗粒有机碳含量较低;剖面中不同土层深度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SOC)的比例在0—20cm和20—40cm土层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土层,MBC/SOC变化范围分别为2.29%~3.70%和1.00%~2.11%,POC/SO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46%~19.13%和5.08%~16.16%,剖面MBC/SOC与MBC、POC/SOC与POC随土层的变化规律均一致,MBC/SOC和POC/SOC可以作为反映土壤剖面质量变化的指标。
- 李玉进王百群丁婷婷
- 关键词:黄土高原黑垆土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