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2841)

作品数:10 被引量:66H指数:6
相关作者:李义凯梅凌付小勇王华军周北云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龙岩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手法
  • 6篇颈椎
  • 4篇旋转手法
  • 3篇生理
  • 3篇颈椎旋转
  • 3篇颈椎旋转手法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咔哒声响
  • 1篇形态学
  • 1篇血管神经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韧带
  • 1篇手法治疗
  • 1篇枢椎
  • 1篇髓型
  • 1篇纵韧带
  • 1篇寰枢

机构

  • 10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东体育职业...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武汉市中医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龙岩市第一医...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作者

  • 10篇李义凯
  • 5篇梅凌
  • 4篇付小勇
  • 3篇王华军
  • 2篇卢起
  • 2篇王傅
  • 2篇李涛
  • 2篇张英琦
  • 2篇罗平
  • 2篇周北云
  • 1篇何毅娴
  • 1篇徐达传
  • 1篇李颖彬
  • 1篇温优良
  • 1篇邬黎平
  • 1篇林楚华

传媒

  • 4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脊髓型颈椎病伴大块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1例及文献回顾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案选择及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的机制。方法临床报道1例脊髓型颈椎病伴大块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的病案,对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案选择及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式分手术和保守两种,手术疗法相对于保守疗法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优点和缺点仍然有争议。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机制尚不明确。结论早期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至关重要,因为可以显著改善预后。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林楚华李颖彬李义凯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保守疗法
颈椎旋转手法的亚生理区范围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测量颈椎旋转运动的亚生理区范围,探讨其在颈椎旋转手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4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12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6人,男女各3人。4组受试者分别向一侧或两侧行颈椎旋转手法直至颈椎发出咔嗒声。颈椎旋转的同时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两侧被动旋转极限和发出咔嗒声时的三维图像。结果:男性受试者颈椎左、右两侧的亚生理区分别为3.39±1.53°和3.11±1.09°;女性左、右两侧亚生理区分别为4.02±0.75°,2.56±1.66°,男、女受试者两侧的亚生理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颈椎向一侧扳动后再向另一侧扳动,左、右两侧的亚生理区分别为2.93±2.02°和2.99±1.21°。颈椎向两侧扳动与仅向一侧扳动的亚生理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颈椎旋转手法时左右两侧的亚生理区相对恒定,不受性别和旋转方向的影响。
梅凌李义凯付小勇王华军
关键词:颈椎旋转手法
枢椎解剖学变异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成人枢椎解剖学变异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00例成人干燥枢椎骨骼标本的解剖学变异,如齿突偏歪、棘突轴线偏歪、棘突分叉情况等指标进行观测并测量横突尖至下关节面前缘距离。结果:100例枢椎标本齿突偏歪者14例(14%)、棘突轴线偏歪者3例(3%)、棘突分叉者96例(96%),其中棘突分叉左右两侧相等者56例(56%)、左侧长于右侧者21例(21%)、右侧长于左侧者19例(19%),横突尖至下关节面距离,左侧(17.39±2.53)mm、右侧(17.35±2.51)mm。结论:枢椎的解剖学变异较为常见,临床触诊及X线检查时应考虑到其解剖学变异及特点等因素。
付小勇张英琦梅凌李义凯
关键词:枢椎解剖学变异寰枢关节半脱位
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与颈椎旋转角度的关系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对颈椎旋转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7人。分别对4组受试者行一侧或两侧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测量4组受试者每次手法扳动前、后颈椎旋转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结果:向一侧扳动后,颈椎向两侧的主动旋转度显著增大(P<0.05),且扳动侧的改变幅度大于对侧;向两侧分别扳动颈椎,第一次扳动侧的主动活动度增大(P<0.05),但明显小于仅向一侧扳动时(P<0.01);无论是向一侧或是两侧扳动颈椎,都不会明显改变颈椎的被动旋转范围(P>0.05)。结论:为了改善患者的颈椎主动旋转范围,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应与患者颈椎主动旋转受限的方向一致且仅扳动一次。
梅凌李义凯付小勇王华军
关键词:颈椎旋转手法
四种不同方式旋转颈椎所致咔哒声响量化的采集与比较被引量:9
2010年
背景:临床上常用以及教科书介绍较多的颈部旋转手法中,端提旋转手法、冯氏定点旋转手法、孙氏旋转手法和龙氏正骨手法比较有代表性。这4种手法旋转颈椎时都可能会产生咔哒声响,但它们的声响有无差别呢?目的:观察不同方式旋转颈椎引发的咔哒声响次数,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择96名健康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4组,分别对受试者颈椎实施端提旋转手法、定点旋转手法、孙氏旋转手法和单纯旋转手法。每名受试者均先向左侧旋转,再向右侧旋转。运用自行设计的声响采集系统对手法所致的咔哒声响进行采集,并对声响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在向左侧旋转中,定点旋转手法和孙氏旋转手法产生的咔哒声响次数较少,且单次发声的比例较高,端提旋转手法和单纯旋转手法产生的咔哒声响次数较多,且多次发声的比例较高。向右旋转4组间声响总次数差异和声响次数构成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在颈椎旋转手法时,采用一定的轴向牵引力量能减少咔哒声响次数,增加单次声响比例,在正骨复位中能提高复位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王傅陈丽珍李义凯何毅娴卢起周北云罗平李涛
关键词:颈椎旋转手法咔哒声响
定点旋转手法作用下颈椎各节段亚生理区的运动形式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测量颈椎定点旋转手法作用下颈椎运动节段在亚生理区内的运动形式及各节段的亚生理区。方法取2具急性脑死亡的男性青年新鲜尸体的颈椎做标本,固定于MTS实验机上,模拟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同时实时采集各运动节段三维坐标,计算出各节段在亚生理区内的运动形式。结果在C4定点对抗牵引作用下,C1~2生理活动范围最大,左、右两侧分别为22.65°、17.68°,其余3个节段依次减小。C4~5亚生理区最小,左、右两侧分别为0.55°和0.84°,其他节段离C4定点区越远,亚生理区范围越大。颈椎在亚生理区内转动时,各运动节段都有后伸和向旋转对侧侧弯的耦合运动;在亚生理区内,除C1~2节段向下移动外,其余椎体均向上移动;而水平侧方和前后移位上,C2~3节段运动形式与其他节段相反。结论颈椎各节段的亚生理区大小不同,离定点区越远的节段亚生理区越大,并且在亚生理区内各节段运动形式具有较大的差异。
梅凌李义凯
关键词:颈椎
两种颈椎旋转手法所致咔哒声响的比较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研究两种颈椎旋转手法作用时咔哒声响次数,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72名健康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1组和对照1组,均采用先向左后向右扳动的颈椎旋转手法,其中实验1组施行常规快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对照1组施行慢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间隔1周后进行第二轮实验,仍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2组和对照2组,均采用先向右后向左扳动的颈椎旋转手法,其中实验2组仍施行常规快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对照2组仍施行慢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运用自行设计的声响采集系统对手法所致的咔哒声响进行采集,分析其发出声响的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一次旋转时,实验1组和对照1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077,P=0.009),向右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差异同样有显著性意义(t=2.017,P=0.047);实验2组和对照2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14,P=0.048),向右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差异同样有显著性意义(t=3.281,P=0.002);实验1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右旋转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87,P=0.007),向左产生的声响次数少于向右者;实验2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右旋转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t=4.077,P=0.009),向右产生的声响次数少于向左者;对照1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右旋转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499,P=0.620),对照2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右旋转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t=1.825,P=0.072)。第2次重复实施颈部旋转手法时产生咔哒声响次数的比较结果发现,四组受试者在全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极少的咔哒声响,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王傅陈丽珍李义凯王华军温优良周北云卢起罗平李涛
关键词:颈椎旋转手法咔哒声响
后纵韧带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响研究概况及方向被引量:1
2011年
国内外诸多学者认识到后纵韧带在防止腰椎间盘从后正中部突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椎间盘突出形成的病理机制以及手法治疗的机制也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除了一些形态学和功能学上的研究外,后纵韧带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响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现对其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探讨可能的研究方向。
邬黎平李义凯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手法治疗病理机制功能学形态学
寰椎不对称性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成人寰椎不对称性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带有纵横坐标系的测量板,对100例成人干燥寰椎骨骼标本双侧横突、寰椎后弓的左右半、前后结节和椎孔的不对称性进行观测。结果:100例寰椎标本左右横突在横轴上偏歪者15例(15%)、前后结节在纵轴上不对称者5例(5%)、左右后弓不对称者10例(10%)、椎孔不对称者11例(11%)。结论:寰椎不对称者占有相当的比例,临床触诊时不应将此正常的解剖学变异视为异常,更不能将此作为某些疾病的征象及确诊依据。
付小勇梅凌张英琦李义凯
关键词:寰椎触诊手法
寰枕后膜挛缩症的临床思考被引量:17
2008年
近年来针刀、推拿和针灸等学科对寰枕后膜相关疾病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文献多认为其病理解剖学基础足寰枕筋膜中的寰枕后膜病变所致。有作者将其定义为寰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但多数作者认为是寰枕筋膜挛缩症。存论述此症时,多数作者认为足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致使寰枕后膜挛缩,刺激、压迫其中的血管神经而引起以头昏、头晕、后枕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衙。白朱汉章对此病进行论述后,
李义凯徐达传
关键词:相关疾病伏案工作血管神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