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9021)

作品数:4 被引量:60H指数:3
相关作者:冯朝阳叶生星朱琳宋敏超杜广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草原
  • 2篇植被
  • 2篇植物
  • 1篇地形
  • 1篇典型草原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叶绿素荧光特...
  • 1篇叶水势
  • 1篇优势植物
  • 1篇植被净初级生...
  • 1篇植被生产力
  • 1篇植物水势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水势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含水率
  • 1篇土壤水

机构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兴安职业技术...

作者

  • 4篇冯朝阳
  • 2篇杜广明
  • 2篇叶生星
  • 2篇宋敏超
  • 2篇朱琳
  • 1篇刁兆岩
  • 1篇吕世海
  • 1篇常学礼
  • 1篇陈艳梅
  • 1篇潘国富
  • 1篇于勇

传媒

  • 2篇中国草地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改进光能利用率模型呼伦贝尔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被引量:3
2013年
呼伦贝尔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分析其植被生产力时空格局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简化光能利用率模型的水分胁迫系数,基于E0S/MODIS卫星遥感资料,研究呼伦贝尔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大兴安岭林区单位面积NPP为高值区,呼伦贝尔草原西部NPP为低值区,林草交错区和农牧交错区NPP介于林区和草原区之间;2)2000年-2008年4类土地覆被类型单位面积NPP为下降趋势;3)呼伦贝尔西部草原、呼伦贝尔林草交错区单位面积NPP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而大兴安岭林区和岭东农牧交错区主要受生长季气温的影响。
于勇冯朝阳陈艳梅叶生星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
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四种优势植物水势日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以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区的四种优势植物委陵菜(Potentilla aiscolor Bunge)、草地麻花头(Serratula cen-tauroides L.)、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Trin.)Keng]以及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 C.A.Mey.)为研究对象,在自然条件下测定了植物叶片、根系、土壤水势的日变化。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层中各植物根系水势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但种间水分竞争能力不同;随土壤深度增加植物根系水势波动减小,土壤水分状况趋于稳定,0~5cm土层植物根系水势波动范围是-0.3~-4.75Mpa,5~10cm土层深度植物根系水势波动范围是-1.45~-4.26Mpa;四种植物的叶片水势呈大致相同的整体下降并在某些时间段有所回升的日变化趋势;土壤水势日变化趋势与对应植物根系水势变化趋势相反,根系水势和叶片水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三者两两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宋敏超杜广明冯朝阳朱琳
关键词:叶水势土壤水势土壤含水率
呼伦贝尔草原三种优势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MONITORING—PAM荧光仪对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三种优势植物羊草、草地麻花头和茵陈蒿的叶绿素荧光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种优势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光适应下最大荧光产量(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其日均值为茵陈蒿>草地麻花头>羊草。茵陈蒿的Fm′和ETR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羊草和草地麻花头,而ΦPSⅡ变化幅度又明显小于后二者。茵陈蒿ETR值呈双峰型变化,在12∶00和14∶00出现两次峰值,分别为257.5μmol/m2.s和230.8μmol/m2.s,与羊草和草地麻花头的单峰型变化趋势有区别。三种优势植物中,茵陈蒿具有更强的光能捕获能力和光抑制自我保护机制,草地麻花头次之,最后是羊草。
朱琳潘国富杜广明冯朝阳宋敏超刁兆岩
关键词:呼伦贝尔草原叶绿素荧光日变化
地形对草甸草原植被生产力分布格局的影响被引量:39
2015年
草原植被生产力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分析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地形作为影响植被生产力(NPP)分布格局的重要环境因子在已有的草原遥感监测研究中没有被充分重视。以USGS和GLCF共享MODIS和DEM数据为数据源,选取呼伦贝尔辉河湿地保护区草甸草原核心区为研究对象,在地面光谱生物量模型构建的基础上,采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2000—2012年的NPP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对草甸草原植被生产力分布格局有显著的影响。在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3个地形因子中,海拔高度引起的NPP变化幅度最大,坡度次之,坡向最小。在总体特征上,海拔高度每升高10m,生产力增加4.78 g/m2;坡度每增加1°生产力增加-1.42 g/m2;N坡向植被生产力水平最高(184.8 g/m2),西南(SW)坡向最低(173.3 g/m2)。从不同地形因子的分布面积特点判断,地形对草甸草原NPP的影响尺度介于土壤环境异质性和草场类型异质性之间。不同生产力水平年份对生产力分布格局的影响趋势一致,但变化幅度不同,在中等生产力水平年份NPP变幅最大。
常学礼吕世海冯朝阳叶生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