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110306)

作品数:2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黄元丁黄弘裴仲秋白石杨小竺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锥形束CT
  • 2篇下颌
  • 1篇神经并发症
  • 1篇切牙
  • 1篇切牙管
  • 1篇取骨
  • 1篇颏部
  • 1篇并发
  • 1篇并发症
  • 1篇成像
  • 1篇成像研究

机构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黄弘
  • 2篇黄元丁
  • 1篇刘鹏
  • 1篇杨小竺
  • 1篇白石
  • 1篇裴仲秋
  • 1篇季平

传媒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下颌正中管的锥形束CT成像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对下颌正中管(MIC)的三维位置、走向及毗邻关系进行测量,为确保颏孔前区域牙种植手术的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80例患者的双侧下颌骨CBCT影像,对MIC的直径和毗邻关系进行测量分析,包括MIC至下颌下缘、下颌牙根尖、下颌骨颊侧壁和舌侧壁,以及双侧颏孔连线平面的垂直距离。结果 80例患者中,63例(占78.75%)的CBCT影像上可以观测到MIC影像,其管径大小为(1.21±0.29)mm。在垂直方向上,MIC距下颌下缘和下颌牙根尖的距离分别为(7.82±1.86)、(7.24±2.82)mm;在颊舌方向上,MIC距下颌骨颊侧壁和舌侧壁的距离分别为(3.80±1.37)、(4.45±1.34)mm;MIC距双侧颏孔连线平面的垂直距离为(5.62±2.21)mm。结论 CBCT通过多平面重建后,可以清晰显示MIC在下颌骨中的三维空间位置、走向及毗邻关系;利用CBCT对MIC的位置和走行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黄弘刘鹏李晓东裴仲秋杨小竺白石黄元丁
关键词:锥形束CT
下颌切牙管的三维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及对颏部取骨的范围探讨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利用口腔锥形束CT(CBCT)探寻下颌切牙管(MIC)在下颌骨内的一般分布规律,为降低患者颏部截骨术后的神经并发症风险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收集80例患者下颌骨的CBCT影像资料,评估MIC在颏孔间区各牙位下方的检出率和清晰度,并对MIC的直径及其与下颌骨各平面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结果:MIC的检出率为52.5%~77.4%,从下颌中切牙区到第一前磨牙区,其影像清晰度逐步增高。在颊舌方向上,MIC到下颌唇侧皮质骨板的平均水平距离和切线距离分别为(3.74±1.23)mm和(3.54±1.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垂直方向上,MIC与双侧颏孔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从第一前磨牙区(4.47±2.07)mm到中切牙区(7.36±2.61)mm逐渐增加(P<0.0001),而MIC到根尖的垂直距离则逐渐降低(P<0.0001)。结论:从颏孔区到下颌正中联合,MIC逐渐向根方走行,且清晰度和检出率逐渐下降;MIC到唇侧骨板的水平距离基本保持不变。为尽量避免MIC神经并发症的发生,颏部取骨的范围最好在正中联合区域,且厚度应控制在3.5 mm以内。
喻缇周乔黄元丁季平黄弘
关键词:锥形束CT神经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