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200705201)
- 作品数:8 被引量:101H指数:5
- 相关作者:王育珊张东李南陈颖李洪祥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8
- 2010年
- 目的 提高对心搏骤停复苏后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相关临床特点的认识,为其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ICU收治的72例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心搏骤停地点、心搏骤停首次监测到的心律类型,心搏骤停原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OS)发生率,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部位及个数,复苏成功率,存活出院率以及出院时脑功能分类评分(CPC).结果 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男女比例为1.18:1,院内和院外分别为55例和17例,比例为3.24:1.心搏骤停地点分布:院内以ICU、急诊室和手术室为主,共计41例,占74.55%(41/55);院外以来院途中和救护车中为主,共计11例,占64.71%(11/17).心搏骤停首次监测到的心律类型中可电击心律和非电击心律分别为38例和32例,比例为1.12:1;心搏骤停原因中心脏源性和非心脏源性因素分别为37例和35例,比例为1.06:1.72例心搏骤停ROSC患者中16例在24 h内死亡,56例心肺复苏成功,但其中51例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发生SIRS,42例相继合并NODS占75%(42/56),死亡27例占64.29%(27/42);受累器官依次为:脑38例(90.48%),心35例(83.33%),肺28例(66.67%).在56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MODS(-)组14例全部存活出院,MODS(+)组42例中存活15例,共计存活出院率为40.28%(29/72).MODS(-)组14例全部为CPC 1分,MODS(+)组CPC 1~2分7例、CPC 3~5分35例.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功能分类评分和存活出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搏骤停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后SIRS发生较为普遍,随之合并MODS的发生率高,且心脑功能障碍位居受累器官前列,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李南张东王育珊刘忠民卢俊英陈颖
-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预后
-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被引量:47
- 2015年
- 目的:分析影响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CAS)发生和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综合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供防治依据。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依据心肺复苏(CPR)评估Utstein模式,统一设计观察表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对象为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心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24 h的患者,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PCAS发生和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和检验。结果①93例复苏成功患者入选,其中83例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75例发展为PCAS(80.65%),死亡49例;未发生PCAS的18例患者全部存活。②心搏骤停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有无慢性疾病史、心搏骤停地点、心搏骤停心律类型、肾上腺素用量等因素对PCAS的发生无明显影响;而电除颤>3次(χ2=10.806,P=0.001)、复苏后发生SIRS(χ2=46.687,P<0.001)、昏倒至除颤时间>5 min(χ2=6.429,P=0.011)、昏倒至徒手复苏时间>5 min(χ2=4.638,P=0.031)、昏倒至复苏药物使用时间>5 min(χ2=4.190,P=0.041)、ROSC时间>10 min(χ2=20.042,P<0.001)时,PCAS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昏倒至徒手复苏时间、昏倒至复苏药物使用时间与ROSC时间之间两两相关(r1=0.677、r2=0.481、r3=0.617,均P<0.001)。③电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昏倒至除颤时间对PCAS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而昏倒至徒手复苏时间>5 min(χ2=10.792,P=0.001)、昏倒至复苏药物使用时间>5 min(χ2=13.841,P<0.001)、 ROSC时间>10 min(χ2=36.451,P<0.001)、器官功能障碍数≥4个(χ2=28.287,P<0.001)、动脉血乳酸>2 mmol/L(χ2=28.926,P<0.001)、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5分(χ2=33.558,P<0
- 张东赵淑杰李南刘忠民王育珊
-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影响因素预后
- 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早期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探讨乳酸清除率与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分析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纳入标准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院前或院内心肺复苏后存活24h以上,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ICU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成年患者;排除各种疾病终末期、外伤所致心脏停搏。分别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d、7d时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秩和检验及逻辑回归方法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白细胞计数、初始乳酸值及6h乳酸清除率之间的差异。结果有42例患者符合标准,在自主循环恢复后3d、7d时分别存活23人(54.8%)和14人(33.3%)。在自主循环恢复后3d、7d时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6h乳酸清除率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自主循环恢复后3d时存活和死亡两组比较,APACHEⅡ评分和6h乳酸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自主循环恢复后7d时存活和死亡两组比较,APACHEⅡ评分(OR=2.143,P=0.028)和6h乳酸清除率(OR=0.887,P=0.040)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早期乳酸清除率的降低与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可能成为心搏骤停患者恢复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 李洪祥张东刘忠民王育珊霍霏霏
-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乳酸预后
- 生脉注射液对家兔心搏骤停模型自主循环恢复和复苏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探索生脉注射液对心搏骤停动物模型的自主循环恢复和复苏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心搏骤停复苏后动物的后续研究提供稳定循环的辅助支持.方法 将家兔3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各15只,采用窒息法建立心搏骤停动物模型;生脉组在复苏开始即刻给予2mL/kg生脉注射液静注,自主循环恢复后10 min再次给予相同剂量一次;盐水组给药时间和盐水剂量与生脉组相同.记录家兔心搏骤停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记录窒息前和自主循环恢复即刻、ROSC后30 min,60 min和120 min的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等容收缩期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等容舒张期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左室舒张末压(LVED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计算自主循环恢复率与6 h存活率.结果 生脉组和盐水组家兔在心搏骤停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以及6 h存活率等指标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脉组家兔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要明显早于盐水组;两组家兔在自主循环恢复30 min,60min和120 min的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等容收缩期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等容舒张期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与窒息前相比明显降低,但左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P<0.05);生脉组在相应时间点的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等容收缩期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等容舒张期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高于盐水组,左室舒张末压(LVEDP)低于盐水组(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辅助用于心搏骤停家兔心肺复苏,可缩短家兔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并且可改善其自主循环恢复后心肌舒缩功能,有利于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 张东王育珊李南李洪祥
- 关键词: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生脉注射液血流动力学
- 窒息法致心搏骤停家兔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模型的建立方法与评价指标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CA)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家兔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相关评价指标,为CA复苏后综合治疗研究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动物模型及评价方法。方法将35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5只)、窒息7min组(15只)和窒息8min组(15只)。以夹闭气管法复制CA模型,心肺复苏(CPR)后观察两个窒息组家兔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不同时间点死亡率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同时检测两个窒息组家兔复苏前和ROSC后12、24、48血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血糖(Glu)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在ROSC后48h处死存活家兔,光镜下观察心、脑、肺、肾、肝、小肠等器官的病理学变化;并根据主要器官功能及形态学变化判定是否发生CA后PR—MODS。结果①窒息7min组和8min组家兔ROSC率分别为100.0%和86.7%(P〉0.05)。窒息8min组家兔6h死亡率明显高于窒息7min组(46.7%比6.7%,P〈0.05),而12-48h死亡率仅有升高趋势(均P〉0.05)。②ROSC后存活家兔可出现球结膜水肿、呼吸窘迫、血压下降、腹胀和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以及少尿等不同程度器官功能受损的表现。③假手术组家兔未发生SIRS和主要器官功能受损相关指标的变化。两个窒息组家兔在ROSC后12~24h均发生SIRS反应;存活家兔在ROSC后12hCK—MB(U/L)即较窒息前明显升高(窒息7min组:786.88±211.84比468.20±149.45,窒息8min组:894.88±248.80比462.11±115.15,均P〈0.05),24h ALT(U/L)、Cr(μmol/L)、Glu(mmol/L)即明显升高(窒息7min组ALT:174.25±36.28比50.27±9.37,Cr:144.25±41.64比67.71±16.47,Glu:11.21±1.14比5.59±1.10;窒息8min组ALT:205.50±10.61比51.13±10.37,Cr:230.50±88.39比65.93±13.81,
- 张东李南陈颖王育珊
-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不同窒息时间对心搏骤停家兔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 探讨不同窒息时间对心搏骤停家兔心肺复苏(CPR)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形成的影响,为后续研究建立一种CPR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CPR-MODS)的动物模型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 采用窒息法致家兔心搏骤停,将30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窒息7 min组和窒息8 min组,每组15只.在CPR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观察两组家兔ROSC率、不同时间点死亡率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同时检测两组家兔复苏前及ROSC后12、24、48 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a)、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血糖(Glu)水平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并计算CPR-MODS的发生率.结果 窒息7 min组CPR时间(s)明显短于窒息8 min组(147.60±22.09比193.08±23.07,P〈0.01).窒息7 min组和窒息8 min组ROSC率分别为100.00%和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家兔ROSC后存活24 h以上MODS发生率均为100.00%.窒息7 min组ROSC后6 h死亡率明显低于窒息8 min组(6.67%比46.67%,P〈0.05);至48 h时窒息8 min组动物全部死亡.两组家兔ROSC后SIRS发生率均为100.00%.与窒息前比较,两组家兔ROSC后12 h即有TNF-a(ng/L)、CK-MB(U/L)明显升高(TNF-a:窒息7 min组100.71±20.43比49.13±8.64,窒息8 min组118.09±21.90比48.48±6.70;CK-MB:窒息7 min组786.88±211.84比468.20±149.45,窒息8 min组894.88±248.80比462.11±115.15,均P〈0.05);ROSC后24 h ALT(U/L)、Glu(mmol/L)明显升高(ALT:窒息7 min组174.25±36.28比50.27±9.37,窒息8 min组205.50±10.61比51.13±10.37;Glu:窒息7 min组11.21±1.14比5.59±1.10,窒息8 min组11.55±0.35比6.41±1.23,均P〈0.05);Cr(μmol/L)在窒息8 min组于ROSC 12 h即明显升高(98.83±16.70比65.93±13.81),窒息7 min组于ROSC 24 h明显升高(144.25±41.64比67.71±16.47,均P〈0.05);两组PaO2均于ROSC 12 h明显升高,于24 h明显下降.结论 选择窒息7 min更适合建立家兔心搏骤停模�
- 张东王育珊李南陈颖
- 关键词:心搏骤停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动物模型
- 生脉注射液对家兔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防治的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心搏骤停家兔复苏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多器官功能指标的干预作用。方法本实验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实验室完成。将成年中华大耳白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盐水组和生脉组各15只,建立窒息法致心搏骤停动物模型,生脉组在复苏开始即刻给予2ml/kg生脉注射液静注、复苏后10min再次给予相同剂量一次,盐水组给予等量盐水注射。观察两组家兔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以及6、12、24、48h不同时间点的存活率;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家兔复苏前与复苏后12、24、48h血清中TNF.d水平;以生化学方法检测上述时间点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动脉血氧分压(PaO:)、血糖(Glu)等器官功能指标。统计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或X。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家兔的ROSC率和复苏后不同时间点的存活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家兔窒息前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OSC后12、24、48h不同时间点,生脉组家兔血清TNF-α水平明显低于盐水组(P〈0.05)。生脉组家兔在ROSC后24h血清CK—MB、ALT和Cr水平均明显低于盐水组(P〈0.05);在ROSC后48h血清CK.MB和ALT水平也明显低于盐水组(P〈0.05),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家兔血糖和动脉血氧分压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对心搏骤停家兔复苏后血清TNF-α水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复苏后心、肝、肾器官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 张东李洪祥陈颖王育珊
-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生脉注射液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家兔心搏骤停复苏模型的病理生理改变
- 2013年
- 目的探讨窒息法致家兔心搏骤停模型模拟临床心肺复苏前后的病理生理改变的特点及用于复苏后研究的优势。方法选择清洁级成年家兔15只,采用窒息法建立心搏骤停动物模型,气管夹闭窒息时间为7min,观察气管夹闭心搏骤停前后血压和心电图变化,记录心搏骤停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心搏骤停时心电图表现,计算自主循环恢复率以及6h、12h、24h、48h存活率。检测心搏骤停复苏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①气管夹闭前平均动脉压(MAP)为116.18±8.89mmHg,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即刻为121.03±16.75mmHg,15min后下降并维持在90.92±13.68mmHg。心搏骤停时心电图表现为室颤2例、电机械分离11例、心跳停搏呈现为直线2例,从自主循环恢复后到30min,ST段出现由明显抬高到恢复至基线的演变过程。②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00%(15/15),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为147.60±22.09S,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403.33士130.18S。自主循环恢复后家兔6h、12h、24h、48h存活率分别为93.33%(14/15)、73.33%(11/15)、53.33%(8/15)、26.67%(4/15)。③自主循环恢复即刻与窒息前相比,动脉血气指标中pH值明显下降(P〈0.05),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02)和乳酸(Lac)明显升高(P〈0.05)。结论窒息法致家兔心搏骤停模型能基本模拟临床心肺复苏后病理生理改变的特点,可相对满足复苏后实验指标检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等研究需求、实验操作易于掌握、以及不开胸等技术优势。
- 张东李南李洪祥王育珊
- 关键词:心搏骤停动物模型心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