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1AA227111)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张苏展郑树袁瑛蔡善荣黄彦钦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息肉
  • 5篇息肉病
  • 3篇遗传性
  • 3篇遗传性非息肉...
  • 3篇遗传性非息肉...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中国人
  • 3篇结直肠
  • 3篇结直肠癌
  • 3篇家系
  • 3篇肠癌
  • 2篇遗传性非息肉...
  • 2篇族性
  • 2篇腺瘤
  • 2篇腺瘤性
  • 2篇腺瘤性息肉
  • 2篇腺瘤性息肉病
  • 2篇基因
  • 2篇家族

机构

  • 4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江苏省肿瘤防...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省疾病控...

作者

  • 5篇张苏展
  • 4篇郑树
  • 3篇袁瑛
  • 3篇蔡善荣
  • 2篇王亚平
  • 2篇朱明
  • 2篇黄彦钦
  • 1篇余捷凯
  • 1篇曹文明
  • 1篇蒋文智

传媒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的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中hMLH1、hMSH2基因遗传性突变情况。方法取14个符合中国人HNPCC标准的HNPCC家系肿瘤先证者外周血DNA样本,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MLH1、hMSH2基因共35个外显子,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结合DNA测序法检测突变。结果14个家系中共发生41个大肠癌和19个肠外恶性肿瘤,其中胃癌是最常见的肠外恶性肿瘤类型。14个患者中检测到分属于9个家系的12个遗传性单个碱基改变,其中8%为无义突变,25%为错义突变,其余42%为单核苷酸多态,17%为内含子区的单碱基改变,8%为同义突变。结论(1)应用DHPLC成功检测到hMLH1、hMSH2基因杂合性突变。(2)符合中国人HNPCC标准家系约有1/3可检出hMLH1、hMSH2基因遗传杂合性突变,其中错义突变较多见。
黄彦钦袁瑛王亚平朱明张苏展郑树
关键词:家系HNPCCHMSH2基因HMLH1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中国人
构建血清蛋白质质谱模型判别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散发性肠腺瘤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筛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特异表达蛋白,构建判别FAP与散发性肠腺瘤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诊断模型。方法采集19例FAP和16例散发性肠腺瘤患者的血清,以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MS-TOF)和阴离子CM01蛋白质芯片检测并筛选两组对象间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质峰,以支持向量机方法构建判别模型。结果FAP与散发性肠腺瘤相比,P〈0.01的蛋白质峰有6个,其中质荷比为5640、3160、4180和4290的蛋白质峰在FAP中高表达,质荷比为3940和3400的蛋门质峰在散发性肠腺瘤患者巾高表达。以质荷比分别为5640、3160和4290的蛋白质峰为基础,联合质荷比为3940、13750和4300的蛋白质峰所建立的模型判别效果最佳,对FAP与散发性肠腺瘤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4.7%和93.7%。结论SELDI-TOF-MS能有效筛选FAP与散发性肠腺瘤的差异表达蛋白,支持向量机方法所建市的质潜模型判别效果较好,为进一步研究FAP的分子发病机制提供了切入点。
蔡善荣余捷凯蒋文智张苏展郑树
关键词: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蛋白质组学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错配修复基因大片段缺失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了解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HNPCC)家系中MSH2和MLH1基因大片段缺失情况及特点,以进一步完善中国人HNPCC家系遗传检测内容。方法取14个符合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的HNPCC家系肿瘤先证者外周血DNA,用荧光标记多重PCR技术结合GeneScan分析系统检测MSH2和MLH1基因大片段缺失。结果14例患者中有1例检测到MSH2基因第1~7外显子缺失,该家系另1例大肠癌患者和3个家系成员有同样的基因片段缺失。结论中国人HNPCC家系错配修复基因大片段缺失可能以MSH2比较常见。建议在中国人HNPCC家系遗传检测中常规包含错配修复基因大片段缺失检测。
黄彦钦袁瑛王亚平朱明张苏展郑树
关键词:HNPCCMSH2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MLH1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的临床表型分析被引量:23
2006年
目的分析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的临床特征,并评价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符合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的家系26个,与509例散发性大肠癌比较,分析其临床特点。26个家系中,8个同时符合Amsterdam标准,分入A组;另18个不符合Amsterdam标准,仅符合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分入B组,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特点。结果26个家系中,大肠癌患者77例,发生同时或异时大肠癌7例(9.1%)。共发生大肠癌癌灶86个,部位明确的71个癌灶中,28个(39.4%)发生在近端结肠,51例(71.8%)患者发病年龄<50岁。共发生肠外恶性肿瘤24个,其中胃癌9个(37.5%),是最常见的类型。与散发性大肠癌相比,HNPCC家系具有平均发病年龄轻(P=0.000)、<50岁者多见(P=0.000)、多原发癌比例高(P=0.015)等特征。与B组相比,A组平均每个家系发生大肠癌的例数明显多于B组(4.5∶2.3,P=0.022);而在平均发病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多原发大肠癌发生情况、肠外恶性肿瘤谱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国人HNPCC具有发病年龄轻、多原发大肠癌发生率高及肠外恶性肿瘤以胃癌多见的特点。(2)符合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的家系与符合Amsterdam标准的家系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而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更适用于小型家系的诊断,同时体现了中国人的肿瘤谱特征。
袁瑛曹文明蔡善荣张苏展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遗传学临床表型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3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突变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检测我国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 al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的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变异特征,研究其病因机制。方法采集31个家系的先证者、患者和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抽提DNA并以降落式PCR扩增APC基因各外显子和启动子。基因突变检测先由DHPLE进行筛选,发现异常峰者进行测序鉴定并TA克隆鉴定,结果与网络数据进行比对。结果31个家系中共有15个家系检出了12种不同的突变类型,FAP家系APC基因的突变检出率为48.39%。发现了4种新的突变及3例不同的内含子突变。4个新的突变分别位于255、677、1192、1403密码子,均为移码突变。证明了DHPLC能检出APC基因的突变。在APC基因的突变中,移码突变占86.67%,无义突变占13.33%,说明移码突变是中国人APC基因突变的主要方式。在突变位点上,第15外显子突变最常见,约占86.67%。结论FAP家系APC基因的突变检出率为48.39%,发现了4种新的导致蛋白编码改变的突变。证实中国人FAP家系中APC基因突变位点以第15外显子最常见,类型以移码突变为主。
蔡善荣张苏展郑树
关键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变性高效液相色谱突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