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010)

作品数:12 被引量:126H指数:7
相关作者:张威刘啸毕伟力李永化刘剑刚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计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冰川
  • 4篇第四纪
  • 3篇黄土
  • 3篇白马雪山
  • 2篇地貌
  • 2篇第四纪冰川
  • 2篇雪线
  • 2篇抬升
  • 2篇末次冰期
  • 2篇构造抬升
  • 2篇发育
  • 2篇Z指数
  • 2篇冰川地貌
  • 2篇冰期
  • 2篇测年
  • 2篇磁化率
  • 1篇地层
  • 1篇地层特征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机构

  • 11篇辽宁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8篇张威
  • 5篇刘啸
  • 4篇毕伟力
  • 3篇刘剑刚
  • 3篇李永化
  • 3篇刘亮
  • 3篇刘蓓蓓
  • 2篇崔之久
  • 2篇贺明月
  • 1篇李超
  • 1篇董应巍
  • 1篇周尚哲
  • 1篇王美霞
  • 1篇于治龙
  • 1篇王志麟
  • 1篇宋亚楠
  • 1篇周力平
  • 1篇张梅
  • 1篇陈艺鑫
  • 1篇于洋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国土与自然资...
  • 2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宁省洪涝灾害规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根据辽宁省21个气象站点1958-2008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采用Z指数方法和区域旱涝等级评定,并运用Morlet小波分析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对辽宁省近51年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方面来看,1958-2008年间的降水变化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减小趋势为1.96mm/a,年际变幅比较大,且呈周期性变化,主周期约为9年,次周期约为24年和3年;从空间变化方面来看,根据EOF分析,辽宁省降水分布呈现整体一致性、东南-西北对称相反性、中部-两侧对称相反性。主体变化是由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洪涝灾害区主要集中在辽北、辽中、辽西北部分地区的大、中河流的中下游平原。
刘剑刚李永化张威高志远
关键词:Z指数MORLET小波KRIGING插值EOF时空分布特征
辽东半岛黄土年代地层特征被引量:1
2013年
在中国东部山前丘陵平原区的黄土堆积研究中,辽东半岛的黄土地层年代研究虽有一些成果,但不如黄土高原以及其他地区陆架黄土地层年代清晰明确,其年代数据不够完善。因此,本文基于辽东半岛黄土年代地层特征研究,认证本地区的黄土地层为中更新世早期开始形成的午城黄土和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同时指出本地区的黄土地层由于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需要更多的测年手段进行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研究。
毕伟力张威刘啸贺明月刘蓓蓓
关键词:辽东半岛黄土年代地层
中国第四纪冰期历史、特征及成因探讨被引量:72
2011年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经历了初创阶段、以研究东部为主的争论阶段和以研究西部为主的创新阶段3个发展时期,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期系列,深入地认识了冰川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否定了长久以来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和"青藏高原统一大冰盖"两大争论问题。中国第四纪冰期最早可能起源于早更新世的希夏邦马冰期,有确切年代学证据的最早冰期为望昆冰期(0.7~0.5Ma),随后还有中梁赣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和全新世冰进,共6次主要冰川作用期。中国第四纪冰期启动时间远晚于极地和高纬地区;冰期系列也与极地和高纬地区不同步,尤其是存在大量MIS 3阶段冰川前进的证据。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育强烈地依赖于山地的海拔高度,是构造抬升-冰期气候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影响最大的为"昆仑-黄河运动"和"共和运动",前者使青藏高原整体抬升到3000m的临界高度以上,导致青藏高原全面开始发育冰川;后者则直接导致了MIS 3b阶段冰进以及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冰期的启动。
崔之久陈艺鑫张威周尚哲周力平张梅李川川
关键词:第四纪冰期MIS3阶段构造抬升
辽南地区环境磁学特点与环境演化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本文对辽南滨海地区的周家沟黄土剖面采集的土样进行磁化率测量,并与中国东部滨海其他地区和黄土高原洛川黄土磁化率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到本地区基本与山东长岛磁化率值相同,且略低于镇江下蜀黄土和浪岗山黄土。且本地区磁化率值和变化幅度都明显小于洛川黄土,说明了两地间黄土物源差异和黄土形成时期气候差异。
刘啸张威宋亚楠李媛媛刘亮
关键词:环境磁学磁化率更新世
贺兰山第四纪冰川特征及其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被引量:12
2012年
贺兰山(3556m)是中国东部存在确切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山地之一,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温带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对于研究中国东、西部冰川发育特点以及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野外地貌调查与室内光释光(OSL)、加速器质谱碳十四(AMS14C)对冰川、黄土以及湖相沉积物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在贺兰山主峰周围海拔2800m以上保存着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第四纪冰川发生的时限较晚,时代上限为末次冰期中冰阶,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3中期(43.2±4.0ka)、末次冰盛期(LGM,-18ka)、晚冰期(12.0±1.1ka)和新冰期(3.4±0.3ka),冰川作用的阶段性明显.采用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代表共和运动(150ka)以来的冰川平衡线变化,并用末次冰盛期的平衡线(2980m)以及现代理论雪线高度值(4724m)作为平衡线的最大振幅,以3.5mm/a作为贺兰山体的抬升速率,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贺兰山山体高度与冰川作用之间的关系,并与黄土-古土壤等反应气候环境变化的指标对比,认为贺兰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是山体的构造抬升与气候条件耦合的结果,即"共和运动"之后山体抬升到与末次冰期气候耦合的高度,开始发育冰川.
张威崔之久李永化王志麟于洋贺明月
关键词:末次冰期冰川地貌
白马雪山冰川槽谷发育的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9
2013年
白马雪山地处横断山脉腹地,对于重建西南季风影响区的环境变迁以及探讨冰川作用特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这里保留着典型的晚第四纪冰川侵蚀地貌,其中冰川槽谷发育特征明显。本文运用抛物线形态参数、梯级宽深比、形态比率等定量分析冰川槽谷的研究方法,对保存在白马雪山主峰扎拉雀尼(5429m)东北坡的两条简单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采用7个典型剖面的形态特征参数与其他地区对比,探讨冰川槽谷发育的可能影响因素如水热条件、冰川性质、冰川规模、岩性特点、冰川作用时间等。结果显示:白马雪山冰川槽谷抛物线形态参数b值为1.779,明显小于冰川性质相同的螺髻山(1.835),主要是由于区域降水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而与冰川性质不同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1.825)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的差异,可能与冰川规模、作用时间以及岩性条件密切相关;梯级宽深比中槽谷形态参数沿程变化可以反映冰川流动过程中的动力变化,梯级宽深比中的形态参数A_f和B_f值最大处对应的谷肩位置接近雪线位置。根据槽谷谷肩的位置确定末次冰期早期/中期的雪线高度为4140m,这与用地貌法如冰斗底部高程法、侧碛堤最大高度法和冰川末端至冰斗后壁最大高度法等综合确定的雪线高度4092m基本一致。因此,在冰川槽谷发育的冰川作用区,用槽谷谷肩的海拔高度估算雪线高度可以成为一种比较可靠的确定古雪线方法;白马雪山的冰川槽谷形态参数b-FR的特征表明,即使是海洋性冰川作用区也不符合Hiran和Aniya提出的山地冰川模式,但运用b-FR相关关系可以很好的反映冰川的侵蚀过程。白马雪山地区冰川侧蚀作用导致槽谷坡降值较小,底部较平坦宽阔,呈现出相对完整的U型形态。此外,用形态比率FR值也可以验证雪线的位置高度。
张威毕伟力李永化董应巍于治龙李洋洋
关键词:白马雪山第四纪冰川雪线
大连周家沟黄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被引量:2
2012年
分析了辽南大连周家沟黄土剖面的常量元素、CaCO3、pH值、有机质,并与相关反应的环境变化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周家沟黄土与黄土高原化学成分及含量相差不大,元素差异反映沉积期后气候环境因素不同;元素迁移和积聚在马兰黄土和离石黄土中表现不同,说明在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气候发生由温湿变为冷干的明显变化;氧化物比值综合参数表明,周家沟在晚更新世气候总的变暖趋势下经历了三次气候旋回波动。
刘亮张威刘啸王美霞
关键词:地球化学元素黄土
基于Z指数的辽宁省洪涝灾害时空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根据辽宁省21个气象站点1958—2008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通过Z指数计算、区域旱涝等级评定对辽宁省近51年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方面来看,降水变化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减小趋势为1.963mm/a,且呈周期性变化,主周期约为9年,次周期约为24年和3年;从空间变化方面来看,年平均降水量变化是由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而洪涝灾害频发区与降水集中区的空间分布并不相同,主要集中在辽北、辽中、辽西北部分地区的大、中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因受辽东西部高、中部低的地势影响,致使大量降水汇聚于此,因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刘剑刚
关键词:Z指数降水量洪涝灾害
Quaternary glacier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mate change and tectonic uplift in the Helan Mountain被引量:14
2012年
孤立拉长 Helan 山脉山岳的 NE-SW,分开从 Tenggeli 沙漠的 Ordos 高原的适度的草地,是在西方中国学习冰河发展的一个关键位置以及气候的联合条件随着变化构造高举。冰川的地形和存款包括冰斗,山峰,刀口山脉,侧面的冰碛,和终端冰碛在 Helan 山的中间的部分在 2800 m a.s.l 上面散布。这分布显示这曾经是 glaciated 在期间晚第四级。形态学特征证明形成事件的风景的一个清楚的序列发生在整个 Helan 山。实验室光学地刺激了光(OSL ) 和标明日期的加速器团 spectrometry 放射性碳(AMS 14C ) 结果显示冰川的进展的迟了的历史。在 Helan 山的中间的部分的迟了的更新世冰河进展了接近他们的位置至少四次,并且冰川的序列能作为最后一个冰川的周期的中间的阶段被分配(MIS3b, 43.2 ????????? ′ ? 錸? 錸?@
ZHANG WeiHE MingYueLI YongHuaCUI ZhiJiuWANG ZhiLinYU Yang
关键词:第四纪冰川构造抬升末次冰期第四纪晚期鄂尔多斯高原
基于年代学约束的白马雪山晚第四纪冰川作用被引量:12
2015年
白马雪山(5429m)地处横断山脉腹地,海拔3800m以上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重建西南季风影响区的环境演变历史以及区域冰期-间冰期系列对比提供依据.本文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ESR)相结合的方法,查明白马雪山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地貌特点,并对研究区的冰期系列进行划分.结果显示,白马雪山晚第四纪以来至少发生5次冰川作用,分别为中梁赣冰期(475±62ka,MIS 12);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年代分别为166±22ka、142±17ka、209±23ka、153±15ka、120±16ka和180±20ka;末次冰期早期(MIS 4),年代分别为57±6.8ka、67±8.7ka、81±11ka、77±11ka和64±7.7ka;末次盛冰期(19±2.5ka,LGM,MIS 2)以及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MIS 1).研究区的冰川作用与青藏高原的脉动式抬升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张威毕伟力刘蓓蓓刘啸张兵李超
关键词:白马雪山ESR测年冰川地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