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CX000018)

作品数:10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毕思文宫辉力王长耀延昊韩力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4篇理学

主题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4篇遥感
  • 3篇热红外
  • 3篇热红外遥感
  • 3篇红外遥感
  • 2篇地球系统
  • 2篇动力学
  • 2篇遥感研究
  • 2篇缝合带
  • 1篇地温
  • 1篇动力学模型
  • 1篇新构造
  • 1篇新构造运动
  • 1篇遥感数据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剖面
  • 1篇热环境
  • 1篇热异常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工商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0篇毕思文
  • 3篇宫辉力
  • 2篇宋世欣
  • 2篇陈晓非
  • 2篇韩力群
  • 2篇延昊
  • 2篇王长耀
  • 2篇张清献
  • 1篇包汇慧
  • 1篇程学丰
  • 1篇张明旭
  • 1篇董前林
  • 1篇景东升
  • 1篇吴斐
  • 1篇杨金香
  • 1篇翟利剑

传媒

  • 7篇中国科学(E...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7篇2006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球系统多体力系动力学模型研究
2006年
概述了地球系统中的约束力和自由力,阐述了地球系统中力对点和线的力矩和地球系统中的力系,从地球系统力学的特殊力系与等效力系、地球系统的广义力和无功力方面介绍了地球系统多体力系的力学原理,最后论述了地球系统中接点的力和力矩,为地球系统多体动力学研究提供基础模型.
陈晓非毕思文吴斐董前林
关键词:地球系统动力学
地球多体系统弹塑性动力学模型
2006年
围绕地球多体系统开展了弹塑性动力学模型研究,主要内容有地球多体系统圈层块体上的等效惯性力系;地球多体系统圈层块体的广义惯性力;用偏速度和偏角速度表示地球多体系统的等效惯性力系和用偏速度和偏角速度分量表示地球多体系统的广义惯性力;为地球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张清献毕思文宫辉力
地表层温度的级联递推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利用陆面参数和地表层不同深度的钻孔测温数据建立了地表各层温度的预测模型.采用各层预测模型级联递推的方法由陆面参数向下逐层预测地表各层温度.该方法为热红外遥感用于大面积地块缝合带监测以及研究构造热异常探索了一种新途径.
韩力群毕思文宋世欣
青藏高原雅江缝合带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热红外遥感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对青藏高原进行了热红外遥感研究,发现热异常区域变化与前人结论不符。过去认为青藏高原南部的雅江缝合带温度高,北部低;而本文的研究结果是中部的班公—怒江缝合带地区高,雅江缝合带次之,藏北最低。将青藏高原雅江和班公怒江缝合带地区作为研究示范区,开展青藏高原陆面温度场、计算地表比辐射率和野外地表层钻孔测温与数据处理等研究,探索热红外遥感与构造热动力学关系的机理,为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和深部热动力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取得了青藏高原热动力学研究的新成果。
毕思文延昊景东升王长耀
关键词: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热红外遥感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
基于遥感数据的青藏高原热环境调查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力学为理论基础,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技术支撑,利用亚东-格尔木-锡铁山走廊域的地学剖面实测温度数据和青藏高原MODIS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锡铁山走廊域的热环境特征。通过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热环境总体分布规律为中东部最高,东南部次之,西北部最低。
杨金香张明旭毕思文程学丰
关键词:遥感青藏高原热环境
地球多体系统的运动惯量研究
2006年
概述了地球多体系统圈层块体运动惯量一次矩和质心,介绍了地球多体系统圈层块体运动惯量的应用;详细阐述了地球多体系统圈层块体运动惯量的惯性矩和惯性积;地球多体系统圈层块体运动惯量的惯性并矢式、运动惯量参考系的变换和地球多体系统圈层块体运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为地球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陈晓非毕思文宫辉力
地球系统多体约束动力学模型研究
2006年
围绕地球系统多体约束开展了动力学模型研究.主要有地球系统多体约束方程、地球系统多体的功率、地球系统多体约束缩减的广义速率和缩减的偏角速度;地球系统多体缩减的广义力、运动力学方程和地球系统多体约束动力学的有功和无功力.为地球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张清献毕思文宫辉力
关键词:地球系统动力学模型
青藏高原雅江-班公-怒江缝合带的热红外遥感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在对青藏高原热红外遥感研究中,发现热异常的区域变化与前人结论不符.过去认为青藏高原南部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温度高,北部低;而作者的研究结果是班公-怒江缝合带地区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次之,藏北最低.作者将青藏高原雅江-班公-怒江缝合带地区作为研究示范区,开展青藏高原陆面温度场、计算地表比辐射率和野外地表层钻孔测温与数据处理等研究,探索热红外遥感与构造热动力学关系的机理;取得了4点结论,获得了青藏高原热动力学研究的新成果.
毕思文延昊王长耀
关键词:青藏高原缝合带热红外遥感热异常
青藏高原热红外遥感与地表层温度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通过对青藏高原热红外遥感数据与地表层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分析,确定影响地表层温度的陆面因素,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建立通过热红外遥感反演陆面参数预测地表层温度的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各陆面参数与地表层温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该方法为热红外遥感用于大面积地块缝合带监测以及研究构造热异常探索了一种新途径.
韩力群毕思文宋世欣
关键词:青藏高原热红外遥感神经网络
青藏高原锡铁山—格尔木—亚东剖面地温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08年
以青藏高原锡铁山—格尔木—亚东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层的温度。结果表明,除北部柴达木地块地温高出其它地块外,该剖面总体上呈现出青藏高原各地块地温状况南高北低的现象:以拉萨—冈底斯地块的地温为最高,其次为喜马拉雅地块,北部的羌塘地块、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昆仑地块的地温依次降低。测量结果较好地对应于各地块及断裂带的划分,断裂带温度明显高出相邻低温地块温度,并且以狮泉河—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为最高。该试验方法较好地反映了青藏高原热活动状况,为青藏高原热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翟利剑包汇慧毕思文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