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4B02)

作品数:37 被引量:816H指数:14
相关作者:郭建平李新建马树庆纪瑞鹏张玉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吉林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玉米
  • 10篇棉花
  • 10篇冷害
  • 8篇气候
  • 6篇播种
  • 5篇气候变化
  • 5篇棉区
  • 4篇作物
  • 3篇低温冷害
  • 3篇新疆棉
  • 3篇新疆棉花
  • 3篇延迟型冷害
  • 3篇日照时数
  • 3篇石河子棉区
  • 3篇霜冻
  • 3篇气象
  • 3篇热量资源
  • 3篇子棉
  • 3篇作物生长
  • 3篇积温

机构

  • 1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1篇中国气象局
  • 6篇吉林省气象局
  • 5篇中国气象局沈...
  • 4篇新疆气象局
  • 4篇沈阳市气象局
  • 4篇沈阳市东陵区...
  • 3篇黑龙江省气象...
  • 3篇吉林省气象科...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新疆师范大学
  • 2篇沈阳区域气象...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省气象
  • 1篇新疆信息工程...
  • 1篇西北区域气候...

作者

  • 8篇李新建
  • 8篇郭建平
  • 7篇邹陈
  • 6篇马树庆
  • 5篇张玉书
  • 5篇纪瑞鹏
  • 4篇武晋雯
  • 4篇冯锐
  • 3篇王晾晾
  • 3篇纪仰慧
  • 3篇贾建英
  • 3篇朱海霞
  • 3篇闫平
  • 3篇王秋京
  • 3篇张淑杰
  • 3篇宫丽娟
  • 3篇王琪
  • 3篇姜丽霞
  • 2篇曹占洲
  • 2篇刘亚林

传媒

  • 7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沙漠与绿洲气...
  • 3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作物学报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吉林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棉花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灾害学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2
  • 10篇2011
  • 15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农业气象工作的启示被引量:8
2009年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多方面资料,详细介绍了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该区域内农业生产的影响状况及影响特点,并提出了农业气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加强的工作。
郭建平
关键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农业气象
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大田作物的影响被引量:28
2012年
为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保障粮食生产提供依据,研究沈阳地区1951—2010年气候变化,采用气候倾向率及标准偏差方法对气候变化做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196℃/10a,气候跃变之后年平均气温升高0.7℃;年降水量倾向率为-16.724mm/10a,气候跃变之后降水减少40mm,多雨年在减少,少雨年在增加;第一场透雨出现时间被推迟,个别年份播种期受到限制。气候跃变之后终霜日提前,初霜日后推,延长了无霜期,作物播种期可适当早播;降水量减少、第一场透雨出现时间后延和不稳定,对作物生长和播种影响较大,成为农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稳定提高的限制因素。
刁军董晓明姜晓燕
关键词:气候跃变大田作物倾向率
2009年吉林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0年
2009年吉林省农业气象要素时空变化异常,农业气象灾害频发,作物生长季相继发生了罕见的春旱、低温冷害、伏旱、秋吊和霜冻等灾害,给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造成严重危害。尽管抗旱投入较大,但气象灾害仍然导致粮食作物单产锐减,同时对本省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产生较大影响。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是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马树庆王琪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
低温对石河子棉区花铃期棉花生长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2003-2005年在新疆石河子棉区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内,通过智能人工气候箱实施低温处理试验,研究低温和低温持续时间对花铃期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河子棉区棉花在花铃期遭受异常低温处理之后,其叶片和蕾、铃都会发生异常脱落,并且其叶片和总蕾铃数的减少会随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呈现明显增加;棉花在花铃期遭受异常低温之后,其蕾、铃受害对低温的响应速度快于叶片,其受害程度也大于叶片。
邹陈李新建杨举芳尹育红
关键词:石河子棉区花铃期
近39年喀什日照时数变化分析被引量:26
2011年
利用喀什1970-2008年日照时数、浮尘、扬沙、沙尘暴日数等资料,对该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及其可能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际变化较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20世纪70年代喀什年日照时数变化不大,80年代异常偏少,90年代略偏少,2000-2008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喀什年日照时数存在准28年变化周期,在1997年发生了突变。浮尘日数显著减少是造成喀什年日照时数、春季和夏季日照时数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沙尘暴、扬沙不是影响喀什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子。
杨霞蔡梅赵逸舟张云惠罗昂江远安
关键词:日照时数浮尘扬沙沙尘暴年际变化
辽宁省玉米适宜播种期的热量资源分析被引量:28
2010年
适宜的播期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从玉米成熟所需的热量资源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确定玉米最迟播种期的方法,基于辽宁省40个气象站气候数据,通过对玉米播种开始日期、最迟播种期的计算,对30年(1971—2000年)玉米播期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大部地区玉米播种的开始日期在4月中旬末至4月下旬。30年中,玉米播种开始日期全省总体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仅辽东和辽北地区玉米播种的开始日期有提前趋势,约每10年提前2天左右。30年中辽宁各地初霜冻日均表现出延迟的趋势,全省平均变化趋势为1.6天/10年。各地玉米的最迟播种期均在5月上旬末至5月中旬初,初霜冻日的推迟加之气候变暖趋势使得玉米最迟播期的气候倾向率为4.0~5.0天/10年。该研究给出了辽宁省各县(市)适播品种、适宜播种的时段分布并提出了适宜播种期确定的建议,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米娜纪瑞鹏张玉书张淑杰蔡福陈鹏狮赵先丽于秀捷
关键词:积温
北疆棉花阶段性延迟型冷害指标研究
建国后,新疆棉花生产经过50多年的调整,棉花单产、总产及品质不断提高,目前已发展成新疆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棉花生产已对新疆经济和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的重大影响。然而由于新疆地属极端大陆性气候,近50年来,新疆气候具...
邹陈吉春容杨举芳尹育红李新建
关键词:棉花冷害
文献传递
东北地区近46年玉米气候资源变化研究被引量:69
2009年
利用东北3省70个基本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日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分析各年代80%保证率下≥10℃初日、初霜日、生育期天数、≥10℃有效积温及玉米不同品种的布局变化。结果表明: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玉米气候资源在2001-2006年增加较显著。≥10℃初日除大兴安岭漠河外其它地区普遍提前了2~10d;初霜日除大兴安岭地区提前5~20d,小兴安岭和辽宁省变化不明显,其它地区普遍推迟5~10d;生育期天数除大兴安岭北部减少10d左右,吉林省北部变化不明显,其它地区普遍增加了10d左右;≥10℃有效积温除大兴安岭变化不明显,其它地区普遍增加200~400℃.d。在玉米适宜生长区域内适宜播种期较60年代普遍提前了2~10d;不同品种熟型玉米分布界线在2001-2006年北移东扩很显著,小兴安岭可以种植极早熟品种,三江平原成为中熟和中晚熟品种区域,松嫩平原南部亦可种植晚熟品种,长白山地带以前不能满足玉米生育热量条件的区域,也可以种植早熟品种了。
贾建英郭建平
关键词:播种期
基于ETM+影像的棉花低温冷害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为了能及时、大范围地遥感监测棉花的低温冷害状况,以便安排救灾及灾后评估,应用棉花影像特征参量及植被指数变化分析的方法,对2001年7月25日和2001年8月10日ETM+数据,经过几何校正、辐射校正、行星反射率转化等,分别形成基于DN值、辐亮度、行星反射率的NDVI,分析2001年7月28日—2001年8月1日强低温入侵前后棉田的影像参量及光谱特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害前影像的DN值、辐亮度、行星反射率均值比受害后影像分别高出了29.07%、30.1%、3.15%,在方差方面,受害前各物理量的方差值均大于受害后的值,分别高出了67.5%、40.3%、33.3%,而NDVI均值下降的幅度分别为21.6%、19.57%、12.79%。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可以间接反演出受低温冷害棉田的变化情况,可以作为监测强低温冷害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灾害评估提供了定量化指标。
胡列群武鹏飞李新建周立平
关键词:ETM+棉花低温冷害遥感
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玉米生殖期冷害致灾因子研究被引量:22
2011年
利用东北玉米生长模型(NEC_MaGM)结合历史冷害数据分析了东北玉米灌浆期低温和初霜冻的发生规律,探讨了两者对玉米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与实际冷害年份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灌浆期间较易出现15~16℃以下的急剧降温天气,对籽粒灌浆影响很大;出现在发育指数(DVS)为1.9之前且日平均温度连续5d低于16℃的低温将对玉米贮存器官干重(WSO)积累造成重大影响,其出现年份与实际冷害发生年份符合度较高,是发生大面积冷害的致灾因子之一;随着气候变暖,东北各地初霜冻日和新玉米品种的成熟期均在推迟,但初霜冻日的年际波动不断增大。模拟显示,初霜冻发生在玉米成熟前的频率也在增加,初霜冻对玉米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初霜冻对WSO积累影响严重的年份与历史上出现冷害的一些典型年份比较一致,也是重要的冷害致灾因子之一。灌浆期低温和初霜冻出现时间以及由此导致WSO的损失程度可以作为基于作物生长模型进行玉米冷害监测预测的重要指标。同时,作物生长模型可以成为研究农业气象灾害致灾因子的有力工具。
马玉平王石立李维京
关键词:初霜冻作物生长模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