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2120)
-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1
- 相关作者:杜丕一董艳玲马宁祝露翁文剑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 BaTiO3/Ni(0.5)Zn(0.5)Fe2O4复相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被引量:1
- 2010年
-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一种渗流型多铁性BaTiO3/Ni0.5Zn0.5Fe2O4(BT/NZF)复相陶瓷。研究了烧结温度和组成对BT/NZF复相陶瓷的致密化和显微结构形成过程的影响,并研究了复相陶瓷的组成与其性能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1200~1300℃范围内不同温度热处理12h,0.1BT/0.9NZF(体积分数)复相陶瓷的介电常数达到14000~31000,远高于纯BT陶瓷的介电常数;磁导率达140,接近于纯NZF陶瓷的磁导率。提高烧结温度有利于陶瓷的密度和介电常数的进一步提高;增加铁氧体含量有利于获得铁氧体晶粒尺寸大和磁导率高的复相陶瓷。
- 郑辉董艳玲马宁杜丕一
- 关键词:复相陶瓷多铁性介电常数磁导率
- 溶胶-凝胶法制备钛掺杂BaFe_(12)O_(19)陶瓷被引量:1
- 2014年
-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钛掺杂的M型钡铁氧体BaFe12-xTixO19(BFTO)粉末以及陶瓷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谱对掺杂体系的物相形成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掺杂体系的结晶形貌进行了观察,采用磁学测试系统和阻抗分析仪测试了掺杂体系的磁学性能。结果表明:800℃可以得到结晶性较好的BFTO原料粉末,并在1200℃可烧结得到晶型完整的钡铁氧体相陶瓷,其烧结温度比未掺钛钡铁氧体相陶瓷低约100℃。这种陶瓷的磁导率≥5,比未掺钛陶瓷的提高了3~4倍,且频率稳定性好(≤70MHz时基本保持不变)。陶瓷相应的矫顽力下降≥65%,饱和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仅降低10%~15%。在相关器件中使用时,有望在保持高剩余磁化强度的同时有效地降低能耗,显著改善器件的性能,推动相关领域向小型化和微型化发展。
- 贾敬国刘初阳杜丕一
-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钡铁氧体烧结温度磁性能
- 液固混合烧结制备渗流型镍锌铁氧体/钛酸钡复相陶瓷被引量:1
- 2010年
- 利用自燃烧法制备Ni0.5Zn0.5Fe2O4粉体,利用溶胶凝胶法配制BaTiO3溶胶,通过BaTiO3溶胶混合Ni0.5Zn0.5Fe2O4粉体烧结制备得到xNi0.5Zn0.5Fe2O4/(1-x)BaTiO3复合粉体,再将其压成片状或环状后,在不同温度下成功烧结制备了渗流型复相陶瓷.研究了xNi0.5Zn0.5Fe2O4/(1-x)BaTiO3中镍锌铁氧体的摩尔分数x对陶瓷介电性能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x≤0.5时,复合体系与传统渗流型复合材料相似,介电常数随着x的增加呈指数性增长;当x>0.5时,复相陶瓷在低频下的介电常数基本上不随x变化而变化,稳定在10 kF/m左右;随着x从0.5增加到0.9,磁导率可从5 H/m升高至18 H/m.很明显,利用液固混合烧结方法,可以制备得到一种同时具有高介电常数和一定磁导率的复相陶瓷.
- 张旭辉陈祖煌马宁杜丕一
- 关键词:复相陶瓷介电性能磁性能
- 溶胶凝胶法0.5PbTiO3/0.5NiFe2O4两相复合陶瓷的制备被引量:3
- 2010年
- 通过sol-gel原位复合方法制备了两相比例为1∶1的铁电PbTiO3(PTO)/铁磁NiFe2O4(NFO)复合粉末以及陶瓷材料,利用XRD对复合体系的物相结构进行了研究,利用SEM对复相粉体及陶瓷的形貌进行了观察,采用阻抗分析仪(Agilent 4294A)测试了复合陶瓷的介电性能以及磁性能。结果表明,在550℃热处理温度下制备的原料粉末形成了PbO相及少量PTO和NFO相,650~700℃下形成了PTO和NFO两相,750℃以上则形成PTO、NFO和PbFe12O19(PFO)三相,热处理时间则对粉末形成影响不大。不同的原料粉末在1150℃下烧结后均形成了PTO和NFO两相均匀分布的复相陶瓷。控制在粉末先驱体中预先形成需要的两相,并控制相对较高的PTO相含量,可得到介电性能相对较好的陶瓷。控制相对较低的原料粉末制备温度,抑制PTO相在原料粉末中的形成,有利于得到较好磁性能的复相陶瓷,也即控制原料中的晶相形成,可以调节这种铁电铁磁两相复合陶瓷的性能。
- 祝露董艳玲翁文剑韩高荣杜丕一
-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原位合成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