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2011-12)

作品数:52 被引量:318H指数:9
相关作者:陈宝安姚志剑阎锐卢青丁家华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8篇抑郁
  • 13篇抑郁症
  • 11篇抑郁症患者
  • 9篇细胞
  • 7篇造血
  • 7篇造血干
  • 7篇造血干细胞
  • 7篇干细胞
  • 6篇造血干细胞移...
  • 6篇网络
  • 6篇静息态
  • 6篇干细胞移植
  • 5篇异基因
  • 5篇异基因造血干...
  • 5篇症状
  • 5篇脑磁
  • 5篇脑磁图
  • 5篇精神分裂症
  • 5篇分裂症
  • 4篇双相

机构

  • 37篇东南大学
  • 30篇南京医科大学...
  • 10篇南京大学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南京邮电大学
  • 2篇南京晓庄学院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杭州市第七人...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

  • 20篇陈宝安
  • 14篇姚志剑
  • 13篇卢青
  • 13篇阎锐
  • 10篇花玲玲
  • 10篇丁家华
  • 9篇汤浩
  • 9篇陈建淮
  • 8篇赵刚
  • 6篇张宁
  • 6篇程坚
  • 6篇高冲
  • 5篇王骏
  • 5篇宋慧慧
  • 4篇陈图农
  • 4篇倪明
  • 4篇王纯
  • 4篇秦姣龙
  • 3篇吴丹丹
  • 3篇史家波

传媒

  • 15篇中华行为医学...
  • 12篇中国实验血液...
  • 4篇中华精神科杂...
  • 4篇临床精神医学...
  • 3篇江苏医药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现代医学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精神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15篇2015
  • 13篇2014
  • 10篇2013
  • 3篇2012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枸橼酸坦度螺酮联合SSRIs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疗效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通过观察枸橼酸坦度螺酮联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血浆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AD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查体者50例作为正常组。对照组以盐酸舍曲林50 mg,早上口服,每日1次。观察组联合使用盐酸舍曲林与枸缘酸坦度螺酮,枸缘酸坦度螺酮起始剂量10 mg,每日3次。疗程8周。比较治疗前后康奈尔痴呆抑郁量表(CSDD)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HT、BDNF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的MMSE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CSDD、HAMD、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MMSE升高幅度和CSDD、HAMD、HAMA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显著(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血浆5-HT、BDNF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5-HT、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5-HT、BDNF水平仍低于正常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ΔHAMD、ΔHAMA、ΔMMSE与ΔBDNF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Δ5-HT与ΔBDNF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BDNF水平的下降与AD情绪障碍的发生相关,枸橼酸坦度螺酮联合盐酸舍曲林对AD伴发抑郁焦虑障碍有更好的临床疗效,机制与更能提高患者5-HT、BDNF水平有关。
王志庆徐西嘉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焦虑障碍枸橼酸坦度螺酮5-羟色胺
齐拉西酮治疗男性与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治疗男性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男性(男性组)和64例女性(女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接受齐拉西酮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并通过体检、实验室和心电图检查以及其他不良事件的描述性记录资料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总显效率男性组和女性组分别为80.0%和78.13%(P=0.53)。两组PANSS总分及各项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PANSS总分及一般病理症状减分值女性组较男性组明显增高(t=-2.27^-2.53;P<0.05或P<0.01)。女性组治疗后心电图QTc间期(t=-3.04,P=0.00)、体质量(t=-2.81,P=0.00)和三酰甘油(t=-2.82,P=0.01)明显上升;中性粒细胞(t=2.06,P=0.04)、总蛋白(t=2.10,P=0.04)、空腹血糖(t=2.34,P=0.02)明显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男性组和女性组分别为20%和18.75%(P>0.05)。结论:齐拉西酮对男性和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对女性患者QTc间期、体质量、空腹血糖及血脂的影响较大。
张明谢世平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女性齐拉西酮疗效
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前后大脑局部变化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首发未服药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脑功能的作用.方法 对13例首发未服药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及13例正常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患者在6周的认知行为治疗后再次接受功能磁共振扫描.运用Dparsf软件计算被试全脑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值,采用SPM8软件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配对t检验,以分别检测两组间以及抑郁组治疗前后的脑功能差异.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治疗前右缘上回(t=-3.18,P<0.05)和右额下回岛盖部(t=-2.99,P<0.05)的ReHo值降低,且在治疗后趋于正常.患者治疗后左额中回眶面(t=3.24,P<0.05)和右额中回(t=3.06,P<0.05)的ReHo值较正常对照组增高.患者治疗后左海马(t=-3.92,P<0.05)的ReHo值较治疗前增高.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早期可能通过同时启动认知抑制系统的两个主要脑区(右额下回和背外侧前额叶皮质)而起作用.
谭雅容王阳张宁王纯肖朝勇曹瑞想高帅杨娟李鸿磊
关键词:抑郁症认知行为治疗功能磁共振静息态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对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在本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108例受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allo-HSCT后及其随访期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的感染发生率、中位发生时间并分析移植后受者CMV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及CMV病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表明:纳入入选标准的108例alloHSCT受者,其CMV感染率为52.78%(57/108),首次检出CMV感染的中位时间为44(3-308)d,主要集中在移植后30-100 d;单因素分析显示,CMV感染的发生率与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配型、预处理方案中未使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nti-human thymus globulin,ATG)、移植后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等因素有关,与受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种类、原发疾病到移植间隔时间、原发疾病分级、干细胞来源、供者性别、供受者ABO血型是否相同及移植季节等因素均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和GVHD是CMV感染的高危因素。移植后因CMV病的死亡率为58.82%(10/17),其中CMV间质性肺炎(CMV-interstitial pneumonia,CMV-IP)死亡率最高,占CML病死亡病例的60%(6/10)。结论:CMV是allo-HSCT术后常见的感染病毒之一,移植时最好选择亲缘、HLA配型全相合的供者,在预处理方案中加用ATG,移植后将粒细胞缺乏时间控制在10 d以内以及预防GVHD的发生均有可能减少CMV感染发生率;积极加强CMV感染的抢先治疗有可能减少CMV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何君陈宝安倪明吴雪丁家华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巨细胞病毒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及其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是一类ATP依赖的外排泵,其表达异常与某些恶性肿瘤的多药耐药有密切的联系,是导致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表达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尚不能肯定,现有的实验及临床证据仍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简要综述了MRP的结构、分布、功能及其与急性白血病耐药性和预后的关系。
厉智陈宝安
关键词: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多药耐药急性白血病预后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脑局部一致性功能性磁共振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f MRI)技术,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局部一致性(Re Ho)功能变化的特征。方法:对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患者(急性期组)及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匹配的经抗精神病药治疗后症状缓解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组)各17例,分别进行f MRI扫描,利用Re Ho的方法分析数据,比较两组间Re Ho变化。结果:与急性期组相比,缓解期组表现出右侧颞上回、舌回/梭状回、左侧和右侧额下回、左侧和右侧中央后回、小脑等脑区局部一致性异常,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缓解期组较急性期组相比,多个脑区有相应的局部一致性异常,这种脑功能特征的变化,可能与抗精神病药改善症状有关,且可能反映精神分裂症生物内表型的变化。
孟玉洁倪龙燕简凤清曹栋谢世平
关键词:首发精神分裂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利妥昔单抗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安全性观察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升高的恶性淋巴瘤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0月于我院血液科治疗的HBV DNA升高的恶性淋巴瘤病例,予其抗病毒药物治疗,其中3例因病情进展,不能等待HBV DNA降至正常范围内再加用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进行化疗,对此3例进行随访,观察其临床表现、病毒增殖情况及肝功能。结果 3例均无明显的肝功能损害发生,淋巴瘤治疗有效。结论在淋巴瘤患者病情进展迅速、不能够等待HBV DNA降至正常范围内再行化疗时,可以考虑化疗与抗病毒治疗同时进行,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肝功能及病毒增殖情况,随时调整用药。
高冲吴雪陈宝安程坚赵刚张孝平宋慧慧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恶性淋巴瘤
抑郁症患者脑岛与情绪脑的异常效能连接及临床相关性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究抑郁症患者在处理情绪刺激时,脑岛与腹侧系统脑区之间的效能连接情况及其与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27例抑郁症患者和27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脑磁图扫描,选取悲伤表情刺激下的脑磁信号。选取的感兴趣脑区包括脑岛、杏仁核、前扣带回、眶额回和腹内侧前额叶。应用SPM8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及源重建,提取感兴趣时间窗0~600ms时间序列,进行主成分方法降维,利用格兰杰因果模型进一步计算效能连接值。结果抑郁症患者眶额回到前扣带回效能连接增强(P=0.016),脑岛到腹内侧前额叶(P=0.022),及前扣带回到脑岛的效能连接(P=0.006)均较健康对照者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前扣带回到脑岛的效能连接与临床有效病程呈正相关(r=0.392,P〈0.05)。结论抑郁症在处理负性情绪刺激时,脑岛与前扣带回及腹内侧前额叶脑区效能连接增强,提示对负性刺激处理增强。本研究结果提示脑岛不仅在抑郁症患者静息态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在处理情绪任务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花玲玲姚志剑毕昆阎锐陈建淮汤浩韦秋香贾凤南韩颖琳卢青
关键词:抑郁症脑磁图
体外光化学疗法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 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及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体外光化学疗法(extracorporeal photochemotherapy,ECP)已成为治疗c GVHD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用长波紫外线照射患者的单个核细胞与光敏剂8-甲氧基补骨脂素的混合并回输至患者体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ECP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及诱导免疫耐受等来实现的。它具有不增加患者的感染风险,不影响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和副作用小等诸多优点。国外很多医学中心对ECP治疗成人及儿童c GVHD展开了大量研究,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CD19+CD21-B淋巴细胞、血清BAFF及血清TNFα可用于衡量及早期评价ECP的治疗疗效。ECP的疗效与诸多因素相关,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若干并发症。由于目前ECP治疗机制尚未完善明确,诸多研究治疗周期长短不一,临床研究病人例数较少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临床样本量的增多及治疗周期的规范,ECP会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针对ECP治疗c GVHD的相关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陈润哲陈宝安程坚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生物电化学在检测恶性血液性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血液性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重要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公共健康护理。这类恶性血液性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威胁已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在对恶性血液性疾病的现有治疗手段中,低检出率和高复发率是治疗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如果能提高恶性血液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检出率,则将能极大地提高病人的存活率。因此,针对恶性血液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针对肿瘤细胞和血液检测的生物电化学方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由于许多肿瘤细胞表面蛋白是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其数量和状态的变化以及各种电生理活动的变化,往往表明机体内有一些潜在的疾病。每个肿瘤细胞具有特定的内或外的生物标志物,以区别于正常细胞系,因此可以通过生物电化学技术检测它们的生物标志物。这为生物电化学检测肿瘤细胞活性、诊疗疾病和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极大的理论和实验支持。近几年来,随着生物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探针和电极技术、芯片实验室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细胞的生物电化学研究,特别是针对血液和细胞的检测和耐药性区分的发展。本文列举了几种重要的生物电化学技术的发展情况,重点评述了其在血液学领域里的研究进展,并以此为基础展望了其研究前景。
王玉洁陈宝安
关键词:电化学检测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