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2Z4Z4)

作品数:22 被引量:104H指数:7
相关作者:宋锦宁徐高峰鲍刚王拓张明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蛛网膜
  • 18篇蛛网膜下
  • 18篇蛛网膜下腔
  • 18篇蛛网膜下腔出...
  • 18篇网膜
  • 18篇下腔出血
  • 18篇膜下
  • 18篇出血
  • 11篇动脉瘤
  • 9篇颅内
  • 9篇颅内动脉
  • 9篇颅内动脉瘤
  • 8篇血管
  • 6篇动脉
  • 5篇血管内栓塞
  • 5篇栓塞
  • 4篇动脉瘤性
  • 4篇动脉瘤性蛛网...
  • 4篇血管内栓塞治...
  • 4篇栓塞治疗

机构

  • 2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滨州医学院附...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22篇宋锦宁
  • 9篇徐高峰
  • 8篇鲍刚
  • 7篇王拓
  • 7篇张明
  • 6篇刘守勋
  • 5篇谢昌厚
  • 5篇隋龙
  • 5篇王文博
  • 5篇张晓东
  • 4篇陈景宇
  • 4篇梁琦
  • 4篇安吉洋
  • 3篇李丹东
  • 3篇张斌飞
  • 3篇郗磊
  • 3篇赵永林
  • 2篇庞宏刚
  • 2篇李琦
  • 2篇王军锋

传媒

  • 7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中国微侵袭神...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脑科疾病...

年份

  • 1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9
  • 9篇2008
  • 3篇200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十碳五烯酸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系统评价二十碳五烯酸(EPA)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收集EPA治疗aSAH后CVS的临床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0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3个研究,307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EPA降低总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0.46,95%可信区间(CI)为0.29—0.72,P=0.0006]、持续性SCVS发生率(RR=0.13,95%CI为0.04—0.46,P=0.002)、血管痉挛性脑梗死发生率(RR=0.27,95%CI为0.14~0.51,P〈0.0001),但并不改善3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RR=1.15,95%CI为0.98~1.33,P=0.08)、180dmRS评分(RR=1.03,95%CI为0.91~1.16,P=0.65)。结论EPA可预防aSAH后CVS,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张斌飞宋锦宁张明安吉洋赵永林王军锋马旭东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二十碳五烯酸META分析
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总结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与技术要点。方法对32例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32个动脉瘤中27个瘤腔100%闭塞,3个95%闭塞,2个90%闭塞。术后30例临床痊愈,2例死亡,死亡率6.3%。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术后并发脑梗塞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4例。术后随访3~72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采用GDC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宋锦宁刘守勋王拓鲍刚张晓东徐高峰谢昌厚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附106例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总结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颅内动脉瘤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囊内栓塞的经验。结果动脉瘤腔100%闭塞87例,95%闭塞11例,90%闭塞8例。95例破裂性动脉瘤病人术后GOS评分5分68例,4分10例,3分7例,2分4例,1分6例;11例未破裂性动脉瘤均达到临床治愈。本组病死率为5.7%。结论正确处理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栓塞技术是提高颅内动脉瘤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宋锦宁王拓鲍刚徐高峰隋龙谢昌厚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治疗性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内皮素受体A在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表达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受体A(ETR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日本大耳白家兔45只,随机分为SAH模型组(20只),盐水对照组(15只),穿刺对照组(5只),空白对照组5只。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制作SAH的动物模型,并进行CGRP和ETRA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GRP和ETRA的免疫表达。结果CGRP和ETRA免疫阳性标记在SAH组模型均有表达,CGRP阳性细胞在1h时少量表达,3~7d时表达明显,其中5d时最显著,10d时阳性细胞表达已经减少,但未达到正常水平。SAH模型组ETRA主要表达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胞浆内,建模后1h时染色较淡;3d时染色最强烈;5d时染色较3d弱,此后染色逐渐变淡。结论SAH后脑组织CGRP和ETRA的表达增强,并呈现明显的动态改变,但两者的变化趋势并不同步;CGRP和ETRA可能在延迟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宋锦宁张明梁琦郗磊王文博姜海涛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内皮素A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内皮素受体A在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脉的表达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内皮细胞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受体A(ETRA)的表达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之间的关系。方法日本大耳白家兔60只,随机分为SAH模型组25只,盐水组25只,穿刺组5只,正常组5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灌注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制成切片。进行CGRP及ETRA的免疫组化和HE染色,观察CGRP与ETRA的免疫表达和病理结构变化,并用图像分析方法测量血管周长,使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基底动脉周长在SAH后均发生明显缩窄,其中在5d时缩小最强烈。CGRP与ETRA免疫阳性标记颗粒在SAH组的基底动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动态变化规律为CGRP的表达在1h时最明显,在3、5d依次表达减少,5d达到最低点,7d后开始逐渐升高,10d时表达相对比较明显,但未能达到正常水平,CGRP在穿刺组、正常对照组和盐水组也有散在不规则表达。在正常组、穿刺组和盐水组的基底动脉内ETRA有表达;SAH组基底动脉内ETRA在3d组和5d组表现为高表达,以3d组为强,而其中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最强烈,平滑肌也有表达,10d组的表达仍然较强。结论在SAH后脑血管内皮细胞CGRP和ETRA的表达呈现明显的动态改变,但二者的变化趋势并不同步;CGRP和ETRA在DCV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宋锦宁张明梁琦隋龙王文博郗磊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内皮素受体A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和血清S100B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清和脑脊液(CSF)中S100B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穿刺组、盐水对照组和SAH组,正常组于饲养观察3d后取其血清及CSF,其余各组分别于建模后1 h、3 d、5 d、7 d、10 d取血清及脑脊液。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及CSF中S100B蛋白的浓度。数据结果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结果SAH组血清及CSF中S100B蛋白浓度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并呈现血清S100B蛋白浓度于SAH后1 h即开始升高,3~5 d达到高峰后逐渐恢复,而CSF中S100B则于SAH后1 h升高后稍下降;再于5~7 d第二次达到高峰的变化。盐水组则呈现血清和CSF中S100B蛋白于造模后1 h高于穿刺组及正常组(P<0.05),然后迅速下降至正常。结论SAH后血清与CSF中S100B蛋白浓度呈明显的动态变化。测定血清与CSF中S100B蛋白浓度对判断SAH后血脑屏障(BBB)的病理生理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陈钟樑宋锦宁王文博隋龙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SIOOB蛋白血脑屏障
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损伤及其修复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4
2011年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引起的脑损伤及修复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SAH后脑损伤的炎症瀑布学说、皮层传播抑制、大血管痉挛致脑缺血学说、微循环障碍学说、神经元微环境改变等研究表明,SAH后脑损伤是多种病理过程共同导致的神经元细胞功能障碍或凋亡,而神经保护因子的释放在机体自我保护修复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临床治疗方面,脑脊液外引流及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氧自由基清除剂、纤溶酶原激活剂、内皮素受体抑制剂、钾离子通道激活剂等在临床或动物实验中显著改善了脑血管痉挛,提高了SAH患者的预后。
宋锦宁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损伤神经功能障碍
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并发症防治(附79例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对7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前预防再出血,术后早期处理SAH,防治脑血管痉挛,并妥善处理并发症。结果瘤腔100%闭塞65个,95%闭塞8个,90%闭塞6个。术后GOS5分52例,4分12例,3分6例,2分4例,1分5例。全组病死率6.3%。术后68例随访3 ̄58个月,均无再出血,1例复发者行再次GDC栓塞。结论动脉瘤性SAH病人在围手术期预防再出血,早期处理SAH,防治脑血管痉挛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对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宋锦宁鲍刚徐高峰刘昊王文博张晓东张仲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手术期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破裂中期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期(4-10d)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根据在DSA影像上有无脑血管痉挛(CVS)将全组48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6例为有CVS者,B组22例为无CVS者。全组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4-10d采用可脱性微弹簧圈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行囊内栓塞。患者均在治疗后3个月时行Glasgow预后评分(GOS),治疗结果经,检验。结果全组动脉瘤腔100%闭塞42例,95%闭塞者4例,90%闭塞者2例;其中100%闭塞的患者中A组22例,B组20例,两组完全栓塞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0.43,P〉0.05)。术中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3例。A组GOS:Ⅰ级10例,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1例,V级3例;B组GOS:Ⅰ级17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0例,V级1例。全组死亡率8.3%。术后随访3-58个月均无再出血及动脉瘤复发。结论动脉瘤破裂后在中期(4-10d)并不是都伴有CVS;在该期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安全可行、疗效可靠。
宋锦宁徐高峰王拓鲍刚谢昌厚隋龙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栓塞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对41例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DSA等检查,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结合临床进行DIND的早期诊断;对动脉瘤性SAH患者早期进行病因治疗,并对已形成DIND者早期应用钙拮抗剂以及升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的"3H"治疗。结果全组41例均被诊断为DIND。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1例,Ⅳ级3例,Ⅴ级5例;死亡率12.2%。结论动脉瘤性SAH后DIND是多因素造成的,尤其与脑血管痉挛有密切关系,只有当脑血流量下降到引起脑缺血的临界水平以下时才能形成DIND;采用CT、TCD及DSA等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DIND进行早期诊断;早期进行病因治疗、提高脑灌注压、降低血黏稠度、解除脑血管痉挛以及逆转脑缺血半暗区等早期治疗是提高动脉瘤性SAH后DIND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环节。
宋锦宁刘守勋王拓鲍刚隋龙李琦郗磊徐高峰谢昌厚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