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10)
- 作品数:34 被引量:350H指数:11
- 相关作者:张会卿曹瑞波韩培慧尹太举侯加根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长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辫状河单河道砂体接触关系及主控因素分析——以新疆克拉玛依,山西柳林、大同和陕西延安辫状河露头为例被引量:13
- 2018年
- 为了解决辫状河单河道砂体接触类型及控制因素不清等问题,采用野外辫状河露头剖面观察实测的方法,并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对辫状河单期河道砂体接触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辫状河砂体接触关系可以分为3类,包括侵蚀接触型、局部接触型和不接触型。这3种类型砂体在分布形式、泥岩夹层发育程度、储集物性和含油气性差异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不同。沉积相带对河道砂体接触关系具有控制作用。近源砾质辫状河沉积地形坡度较陡,水体能量高,河道砂体接触关系以侵蚀接触型为主;远源砾质辫状河道砂体接触关系以局部接触型为主;砂质辫状河道砂体接触关系以不接触型为主。基准面升降变化对河道砂体接触关系具有一定影响,当va与vs的比值较低时,河道砂体接触关系以侵蚀接触型为主;当va与vs的比值中等时,河道砂体以局部接触型为主;当va与vs的比值较高时,河道砂体接触关系以不接触型为主。研究结果对指导油田开发阶段井网部署和提高采收率均具有指导作用。
- 杨有星金振奎白忠凯高永进韩淼张金虎
- 特高含水期储层水驱规律及措施调整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基于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及矿场资料分析,对特高含水阶段多层非均质砂岩储层和曲流河砂体水驱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对特高含水期水驱规律的认识,在LMD油田示范区采取了不同的调整措施,如纵向上进一步细分注水层段、层内实施精细挖潜措施、利用常规措施挖掘曲流河侧积夹层顶部剩余油等,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 张兴德吴丽
- 关键词:特高含水期水驱规律
- 聚驱后不同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对比评价被引量:28
- 2011年
- 应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聚驱后不同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差异及其驱油机理.实验过程中,利用饱和度监测技术测量物理模型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聚驱后通过井网加密和化学驱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在实验设计的几种驱油方法中,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最好,聚驱后采收率提高值达到了17.2%.饱和度场分析表明,低渗透层主要是通过扩大波及体积,高渗透层主要是通过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来进一步提高聚驱后采收率,所以在选择聚驱后驱油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驱油效率的双重驱油机理.
- 韩培慧苏伟明林海川高淑玲曹瑞波李宜强
- 关键词:采收率含水率含油饱和度
- 聚合物驱多段塞交替注入方式及现场应用被引量:41
- 2012年
- 针对目前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低、部分聚合物驱区块注入困难、聚合物用量过大等实际问题,探索通过多段塞交替注入方式进一步改善聚合物驱效果,提高聚合物驱效益。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非均质油层依次交替注入不同粘度的聚合物段塞,使高、低渗透层驱替剂流度差异减小,实现高、低渗透层聚合物段塞尽可能同步运移。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多个段塞交替注入驱油方案较单一段塞注入多提高采收率2%以上,节省聚合物用量约25%。将该注入方式应用于大庆油区4个试验区,结果表明,有效控制了含水率上升速度,综合含水率较预测值低0.8%,增加产油量1.4×10^4t,节省聚合物干粉用量18.6%。多段塞交替注入方式是提高聚合物驱效率、降低聚合物用量的有效措施。
- 曹瑞波王晓玲韩培慧路克微
- 关键词:聚合物驱非均质油层采收率大庆油区
- 高频拓展处理技术在港东二区五断块的应用
- 2015年
- 港东二区五断块为曲流河沉积,砂体厚度薄,常见砂泥交互沉积,常规地震资料分辨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构造和储层研究需要。而反褶积处理方法由于受地震子波求取的不确定性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较差。高频拓展处理技术采用压缩子波的途径,在提高分辨率的同时,保持了原始地震数据的时频特性和相对振幅关系,层间反射细节得到丰富。经已知井验证吻合程度较高,为砂体预测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 张会卿
- 关键词:分辨率
- 曲流河砂体刻画及内部构型技术研究与应用被引量:2
- 2014年
- 应用沉积、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曲流河废弃河道及点坝的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探索性地开展了曲流河单砂体刻画;应用密闭取芯资料进行岩电交互分析,建立起侧积泥岩识别模式,并依据对子井公式计算出侧积泥岩产状。研究表明,侧积泥岩的倾角θ约为3.47°,倾向指向废弃河道的外法线方向,泥岩夹层纵向下延伸到砂体底部的2/3处。通过对点坝砂体进行含油饱和度测试,发现侧积泥岩上部为剩余油富集区。根据以上成果制订合理的挖潜技术对策,取得良好效果。
- 张会卿邹拓王少波
- 关键词:废弃河道点坝剩余油
-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剩余储量潜力分析被引量:20
- 2011年
- 搞清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剩余储量潜力是聚驱后进一步提高挖潜的关键。利用聚驱前后钻取的36口密闭取心井资料,研究了聚驱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剩余储量潜力。结果表明,聚驱后水洗厚度比例接近90%,驱油效率为53.2%,剩余油饱和度为40.9%;聚驱后74%的剩余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中强水洗段,是聚驱后挖潜的主要对象。对于厚油层顶部及薄差油层的剩余油可以通过井网井型优化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来挖潜,对于中强水洗段的剩余油可以通过在扩大波及体积的基础上再提高驱油效率来挖潜。
- 高淑玲
- 关键词:剩余油剩余储量
- 辫状河砂体构型及定量参数研究——以阜康、柳林和延安地区辫状河露头为例被引量:76
- 2014年
- 根据山西柳林、陕西延安和延长以及新疆阜康等地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野外露头,对辫状河砂体构型和定量参数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区辫状河单河道砂体宽度多为100~300m,厚度多为2~5m。其横剖面形态呈顶平底凸透镜状或顶凸底凸透镜状,主流线处砂体厚度最大,左右不对称,向两侧厚度递减梯度不同。由单河道拼合叠置形成的复合河道砂体厚度多为5~10m,宽度多为1000~3000m,总体呈板状。河道砂体构型可分为叠拼式、侧拼式和孤立式,其中叠拼式进一步分为完全叠拼型、不完全叠拼型和交错叠拼型,侧拼式进一步划分为侧切型和似侧切型。砂体构型不同,砂体连通性不同、非均质程度不同。辫状河砂体构型主要受辫状河相带和构造运动控制。
- 金振奎杨有星尚建林王林生
- 低可容纳空间曲流河河道砂体划分与识别——以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Ⅲ-5小层为例被引量:7
- 2011年
- 在低可容纳空间下,曲流河常形成厚层连片状砂体,在开发中后期,需揭示其内部砂体的结构关系。以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Ⅲ-5(NmⅢ-5)小层厚层曲流河河道砂体为例,通过平面与剖面识别标志相结合确定复合河道边界。利用平面识别标志识别出可能的河道主体和废弃河道,再利用河道边界的4种剖面特征确定复合河道的边界位置。在复合河道内部,泥岩夹层、底部的滞留沉积和砂体间的钙质胶结带是单期河道的划分标志。在羊二庄油田NmⅢ-5小层识别出4期复合河道、12期单期河道,建立了厚油层网格间距为10 m×10 m×0.25 m的精细三维构型模型。
- 段冬平侯加根吴勇吴师慧
- 关键词:内部构型
- 萨尔图油田示范区不同储层结构水淹特征分析
- 2013年
- 萨尔图油田北三西区西部示范区已进入高含水阶段,加之储层性质复杂多样,剩余油分布研究变得愈来愈困难。在详细研究该区储层沉积类型、总结不同储层结构的特征之后,结合各种动静态资料,判断储层水淹程度,分析储层油水运动规律,最终对储层的水淹特征作出总结评价。结果表明,示范区共发育4种类型相结构储层且水淹状况各有特点:总体上Ⅰ类相结构储层以河道砂发育为主,大面积遭受水淹且水淹程度最高;Ⅱ类相结构储层以河道砂和两种席状砂发育为主,水淹程度较高;Ⅲ、Ⅳ类相结构储层两种席状砂较少,表外砂和泥岩尖灭较发育,水淹程度较低。此外,依据油田井网布置情况和实际生产措施,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为高含水油田后期调整挖潜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宣玥尹太举代盈营邵艳茹雷上霄
- 关键词:萨尔图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