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6C45)
-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3
- 相关作者:冀勇王志刚丁璇曲春城张庆林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苏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DSA和TCD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评价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探讨在小动物如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模型上经股动脉入路行选择性椎-基底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探讨TCD对兔SAH后CVS状况的评价效度。方法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兔迟发性CVS的动物模型。术前1d和术后3、5d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判断CVS的程度;术前1d及术后1、3、5、7d行TCD连续检测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从而判断CVS的变化及程度。结果在家兔CVS动物模型上成功完成左侧椎动脉选择性插管和造影,可有效地判断CVS的严重程度;采用TCD连续监测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可获得稳定图谱,能观察到制模后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论经兔股动脉入路行选择性椎-基底动脉造影是完全可行的,TCD可连续监测兔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兔SAH后CVS状况的评价稳定可靠,TCD与脑血管造影在检测SAH后CVS方面具有良好相关性。
- 黄德章王志刚丁璇潘顺冀勇许真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 腰穿置管短期反复脑脊液不等量置换及应用尿激酶治疗外伤性SAH
- 大量临床资料发现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是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颅脑外伤后首次 CT 扫描证实为 tSAH 病人,在临床诊治和预后方面与无 tSAH 的病人有显著不同,预后明显较差。其主要原因就是剧烈头痛使...
- 冀勇王志刚曲春城王成伟丁璇张庆林潘顺
- 文献传递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液核转录因子-кB(NF-κB)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35例动脉瘤性SAH病人发病后1~3d、7~9d、11~13d血液NF-κB与sICAM-1进行动态观察,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动脉瘤性SAH患者血液NF-κB与sICAM-1分别在发病后1~3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肿瘤组,而在7~9dsICAM-1的均值高于对照组和肿瘤组。结论NF-κB的高表达主要发生在CVS的早期。通过对NF-κB的早期监测,可以很好地预防、控制CVS的发生、发展。
- 张纪庆王志刚冀勇丁璇曲春城韩磊李涛
- 关键词: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核转录因子-K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液NF-kB与sICAM-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 <正>脑血管痉挛(CVS)是导致颅内动脉瘤性 SAH 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研究证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等介导的炎症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在 CVS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NF-kB 是其基...
- 冀勇王志刚孙金龙王成伟曲春城王中周岱
- 文献传递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变化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纤溶)功能的改变及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收集25例SAH患者外周静脉血,分别检测SAH后6、12 h和1、3、7、14、21 d凝血酶-AT复合物(TAT)、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纤溶酶原活化素抑制剂(PAI-1)含量变化.同时行经颅多谱勒超声检测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SAH后6 h,TAT急剧升高,达(5.6±1.1)μg/L,AT显著降低,为(101±1 7)mg/L(P<0.01);1 2 h至1 d仍维持这一状况于较高水平(P<0.05);第3天逐渐恢复(P>0.05);但在第7~14天,双呈现TAT明显升高、AT明显降低(P<0.05),21 d时逐渐恢复正常。SAH后t-PA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至第14 d达到最高峰(11.0±4.0)μg/L,21 d时基本恢复正常;而PAI-1在SAH后1d内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上升,21 d时基本恢复正常。CVS组与非CVS组比较, TAT、AT分别在SAH后6、12 h和1、7、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I-活性也在第7、14天升高显著(P<O.05),但丙组不同时点t-PA活性变化小明显(P>0.05)。Fisher CT分级Ⅲ、Ⅳ级和Hunt分级Ⅲ、Ⅳ、Ⅴ级者,除第3、21天外,TAT、AT、t-PA、PAI-1各时点活性均明显高于Ⅰ、Ⅱ级者。结论SAH后凝血、纤溶状况的改变与病情发展、病情轻重、出血量及CVS发生有一定关系。
- 冀勇王志刚丁璇曲春城
- 关键词:血液凝固溶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含量变化的动态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35例动脉瘤性SAH病人发病后1~3、7~9、13~15d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进行动态观察,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动脉瘤性SAH患者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发病后1~3、7~9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发病后7~9d变化最明显;脑血管痉挛组和非脑血管痉挛组也有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瘤性SAH患者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CVS)程度有关,并可判断预后。
- 冀勇王志刚丁璇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IL-6、sICAM-1含量变化的动态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观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CSF)IL-6、sICAM-1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35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发病后1~3d、7~9d、11~13d脑脊液IL-6、sICAM-1(用ELISA法进行检测)进行动态观察,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IL-6、sICAM-1在发病后1~3d、7~9d各均值变化明显(P〈0.05~0.01)。Hunt分级、Fisher分级越高,其变化越明显(P〈0.05~0.01)。结论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IL-6、sICAM-1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CVS)有关。
- 王志刚冀勇曲春城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脑脊液白介素-6
-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脉NF-κB、ICAM-1表达的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脑血管痉挛(CV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间内在关系。方法新西兰纯种大白兔160只,枕大池二次注血,制作兔SAH后CVS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NS)组和SAH后3个亚组(3d、7d、11d组)。分离基底动脉,应用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基底动脉(BA)管径、血管壁上NF-κB及ICAM-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及NS组脑血管造影BA光滑、平直,无串珠样改变;SAH后第3d,DSA显示在椎基底动脉交接处可见狭窄;第7d,BA管腔狭窄明显。伴随着血管腔管径的变化,血管壁上NF-κB及ICAM-1的表达也出现相应的变化。NF-κB与ICAM-1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强弱有时间上的先后性,在CVS发生的早期即出现NF-κB的表达升高,继而出现ICAM-1的高表达,而ICAM-1的表达强弱恰好与CVS的发生、发展过程相一致。对照组和NS组在BA的内皮细胞上仅在局部有微弱的表达。结论NF-κB、ICAM-1参与了痉挛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且其表达的变化可能与CVS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 冀勇王志刚曲春城张庆林周岱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核转录因子-ΚB细胞间粘附分子-1
-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NF-κB在基底动脉的表达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新西兰纯种大白兔160只,枕大池二次注血,制作兔SAH后CVS的模型。分离基底动脉,应用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兔基底动脉管径变化、血管壁上NF-κB的表达及其与CVS的关系。结果在SAH后第7天,DSA证实基底动脉痉挛明显;痉挛血管壁上NF-κB的表达在SAH后第5天出现强烈表达,两者的表达有时项上的差别。抑制NF-κB的表达可以有效缓解CVS的发生。结论NF-κB的表达与CVS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CV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 冀勇王志刚丁璇曲春城张庆林
-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核转录因子-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