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64003)
-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邹玉华祁威周露荣梁栋卢海梁更多>>
- 相关机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电离层闪烁条件下GNSS信号质量对比
- 2014年
- 为了监测桂林(25.29°N,110.33°E;地磁坐标:15.04°N,181.98°E)L波段电离层闪烁,利用桂林的电离层闪烁与TEC监测仪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的观测数据,在相同的电离层闪烁环境下对GPS和GLONASS卫星的信号质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GPS和GLONASS卫星的L2信号的幅度闪烁强度均比L1信号大;GPS卫星L2信号的幅度闪烁强度比GLONASS卫星L2信号大;GPS和GLONASS卫星的L1信号的幅度闪烁特征相同。在电离层闪烁条件下,GPS和GLONASS卫星的L1信号质量相当,可联合使用GPS和GLONASS的观测研究桂林的L波段电离层闪烁特征。
- 李娇邹玉华
- 关键词:电离层闪烁
- 基于GPS无线电掩星观测的偶发E分布特征研究
- 2013年
- 为研究全球电离层偶发E(Es)的形态学分布特征,利用COSMIC、GRACE-A和CHAMP掩星观测数据,分析归一化信噪比扰动标准差的全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归一化信噪比扰动标准差集中在中低纬上空95~110km,在北半球夏季最大,南半球夏季次之,春季和秋季则明显减弱;归一化信噪比扰动标准差的夏季峰值现象十分明显,在北、南半球其最大值均出现在夏至月;南、北半球归一化信噪比扰动标准差的分布特征与地磁场强度水平分量分布特征一致。研究结果与利用其他方法获得的Es观测结果一致,说明利用GPS掩星观测技术可有效监测全球Es的分布特征。
- 廖清邹玉华
- 关键词:信噪比
- 基于GPS掩星观测的全球偶发E形态学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利用COSMIC和GRACE系统提供的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南半球夏季)、2010年6月至8月(北半球夏季)的GPS掩星观测数据,通过分析电离E层高度范围内C/A码信噪比扰动情况,研究偶发E随地理位置、高度和地方时变化的月平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较强的信噪比扰动主要出现在距地面90~110km高度范围;在南纬、北纬15°~45°,信噪比扰动有明显的半日变化;在南纬15°至北纬15°,信噪比扰动以周日变化为主。统计结果与已知的全球偶发E形态学特征较一致,说明利用GPS掩星观测技术可以有效地监测全球偶发E的形态学特征。
- 周露荣邹玉华
- 关键词:GPS无线电掩星
- 基于COSMIC掩星观测数据的NmF2全球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利用COSMIC掩星观测获得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数据,研究了2007-2011年的电离层F2层峰电子密度(NmF2)的全球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赤道电离层异常因地方时和经度而变化,在LT11-LT14期间存在明显的沿经度变化的四峰结构。在北半球夏季夜间,北纬60°区域NmF2显著增强,即广义的威德尔海异常现象;在南半球夏季夜间,在威德尔海区域也出现了NmF2增强的现象。此外,与太阳活动低年相比,太阳活动增强期间的威德尔海异常区域的地理范围明显增大。
- 梁栋邹玉华
- 关键词:COSMIC
- 桂林地区GPS电离层闪烁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为了研究桂林地区GPS电离层闪烁特征,利用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的GPS电离层闪烁监测数据,分析了幅度闪烁的逐月变化特征和发生的地方时、方位角。结果表明,幅度闪烁主要发生在春秋季,且秋季幅度闪烁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均比春季大。此外,幅度闪烁均发生在地方时19点至次日4点桂林上空的南部地区,同时伴随相位闪烁和TEC耗空。
- 祁威邹玉华
- 基于GPS掩星观测的全球扩展F形态学研究
- 2011年
- 为研究全球扩展F的形态学特征,利用COSMIC系统提供的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的GPS掩星观测数据,通过分析电离层F层高度范围内C/A码信噪比扰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3月、4月和5月)和秋季(9月、10月和11月)期间,存在较强信噪比扰动的掩星事件出现次数较多,扰动强度较大;存在较强信噪比扰动的掩星事件主要发生在磁纬±20°之间和高纬地区,且强扰动主要发生在距地面200~400km高度范围;存在较强信噪比扰动的掩星事件主要发生在地方时夜间,在午夜前后出现次数较多。统计结果与已知的全球扩展F形态学特征较一致,说明利用GPS掩星观测技术可以有效地监测全球扩展F的形态学特征。
- 卢海梁邹玉华
- 关键词:扩展F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