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06043)
-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 相关作者:薛玉梅吴书林杨平珍詹贤章黄俊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变化
- 2009年
- 目的通过观察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的变化来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的疗效。方法41例慢性AF患者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于术前3d内和术后3个月用SF-36量表及症状列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严重程度。结果41例慢性AF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随访时间178d~515d,36例顺利完成随访并按消融术效果分为成功组(23例)和复发组(13例)。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术前比较,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和精力有明显提高(P<0.05),而肌体疼痛、心理健康和总的健康状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临床症状评分与术前比较,心悸与心动过速症状减轻,而呼吸困难、胸痛、头昏和活动受限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治疗结果分析,成功组和总体改变一致,而复发组虽然心悸和心动过速症状减轻,但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评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AF患者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可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 鲁明军吴书林廖禄明薛玉梅黄俊杨平珍詹贤章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生活质量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房和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研究≤65岁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房(LA)和心耳(LAA)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208例非瓣膜性AF患者,根据食管超声(TEE)结果分为两组:LA和LAA血栓组(23例)和无血栓组(185例)。对患者既往病史、烟酒嗜好、临床检验指标和超声影像学指标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左心房内径为(42.2±6.5)mm比(34.9±4.4)mm,P=0.000);左室舒张末内径为(48.5±5.7)mm比(45.7±4.1)mm,P=0.000;左室射m分数为(59.3±1.3)mm比(65.1±6.6)mFfl,P=0.050;纤维蛋白原为(3.5±1.0)g/L比(3.0±0.7)g/L,P=0.000;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史分别为6/23、7/185,P=0.000;胸片心胸比增大分别为20/23、60/185(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OR:1.211,95%CI1.062~1.381),胸片心胸比(OR=5.242,95%CI1.138~24.144),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5.881,95%CI1.152—30.008)和纤维蛋白原量(OR=2.242,95%CI1.152~4.805)是LA和LAA内血栓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当≤65岁非瓣膜性AF患者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时应该加强抗凝治疗,以预防左心房血栓。
- 鲁明军吴书林薛玉梅廖禄明黄俊杨平珍詹贤章
- 关键词:心房颤动血栓形成
-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体会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 研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最佳手术方式及复发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8月共4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同侧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2005年的12例患者部分附加左心房峡部、右心房峡部、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2006年的12例患者常规进行左心房峡部、右心房峡部射频消融,部分患者附加碎裂电位、左心耳或根据术中的房性心律失常附加其他部位射频消融;2007年的16例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冠状窦左心房心内膜面射频消融。结果 2005年复发8例(66.7%),2006年复发3例(25.0%),2007年复发4例(25.0%)。复发的患者中8例接受第二次导管射频消融术,其中5例维持窦性心律。平均随访(17.6±10.4)个月,总治疗成功率82.5%。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在以肺静脉口为核心的导管射频消融前提下,适当改进导管射频消融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成功率。
- 薛玉梅吴书林杨平珍詹贤章方咸宏廖洪涛魏薇林曙光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心律失常肺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