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0299)
-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3
- 相关作者:邓银城陈友华蔡运舫肖建海李发来更多>>
- 相关机构:湖北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地方高校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
- 2015年
-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创新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点。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必然结果,是培育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必然趋势。湖北工程学院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农学门类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学生就业相结合,"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文理基地实验班人才培养,专升本人才培养,合作人才培养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陈友华
- 高等数学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由于专业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在高等数学课程设置上必须实行多样化。具体说来,把高等数学的学习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基地班)和应用模块,实践表明,这种多样化的高等数学课程设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肖建海李渺蔡运舫李发来
-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设置
- 印度理工学院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考察
- 2013年
-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一般包括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门类、培养方式等。尽管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比较和借鉴其它学校的培养模式是高校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二战后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工程人才的培养(比如IT人才的培养)举世瞩目。印度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大国,印度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 肖海平
- 关键词:课程设置课程体系
-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面临着多种挑战,职业生涯规划对完善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作用。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地方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确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学科设置,促进专业学科与时俱进;引进培养具有学科带头作用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水平;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引导正确的职业选择;落实自主选课,实现学分制评估制度。
- 黄宏磊
-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地方高校
- 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实证分析——湖北工程学院的实践与创新
- 2014年
- 我国高等教育正趋于大众化,多样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每个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指出要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文中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对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证分析,阐释了湖北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其改革经验,试图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 戴建波
- 关键词:地方高校实证分析
- 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多样化能力的培养
- 2012年
- 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高校学生多样化能力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而言,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实验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专业改造、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
- 胡中亚朱晶
-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
- 多样化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被引量:7
- 2012年
- 地方高校是指位于中小城市创办本科教育历史不长的省属高校。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取决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条件,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实践活动,它具有可操作性、动态性、过程性、稳定性和范式性。社会发展、高校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要求地方高校必须把多样化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根据多样化的改革方向,地方高校要在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系统的改革。
- 邓银城
- 关键词:地方高校
-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
- 2014年
-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点。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必然结果,是培育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必然趋势。湖北工程学院进行了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2)农科类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学生就业相结合;(3)"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4)文理基地实验班人才培养;(5)专升本人才培养;(6)合作人才培养。
- 陈友华邓银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