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347)
- 作品数:4 被引量:37H指数:4
- 相关作者:潘煜牛俊奇张鹏陈倩迟秀梅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丙型肝炎病毒自发清除者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索HCV自发清除者、慢性丙型肝炎(丙肝)及健康人血清代谢组学的差异。方法纳入HCV自发清除者、慢性丙肝患者和健康对照各30例,采用快速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技术,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一判别分析(OPLS-DA)进行模式识别,然后通过变量重要性因子(VIP)、非参数检验,结合数据库检索筛选鉴定有差异的代谢物。结果25个变量被确认为存在显著差异的代谢物,其中7个变量被鉴定为花生四烯酸、棕榈油酸、葵酰基肉碱、溶血磷脂酰胆碱(20:5,16:0)、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6:0,18:0),涉及脂肪酸、磷脂等代谢。其中花生四烯酸以及未鉴定出明确结构的m/z179.0719、m/z382.1360、m/z548.3475、m/z680.4281、m/z303.2323等物质与自发清除组的相关性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7-0.977,具有较好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论HCV自发清除者、慢性丙肝感染者、健康人在血清代谢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索。
- 姜翠吴瑞红王晓美尹磊尹沛源迟秀梅顾景凯潘煜许国旺牛俊奇
- 关键词:肝炎丙型肝炎病毒属色谱法高压液相串联质谱法
- 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INF-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变化,阐明影响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34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慢性肝炎的症状且抗-HCV和HCV-RNA阳性),均给予药物INF-α2b500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15mg·kg-1·d-1口服,疗程48周;在基线、2周、12周、24周、36周和48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CV RNA定量等检测,治疗后60、72和96周进行随访。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数减少、贫血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患者依据《2010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相应治疗或随访观察。结果: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40.5%(139例),贫血发病率为48.4%(166例),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为39.9%(137例)。治疗结束后仍有个别患者出现外周血细胞数量改变。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细胞数量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至12周内。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即有明显下降,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12周后出现缓慢上升,治疗结束时(48周)虽较12周恢复明显,但仍未达到治疗前水平,60-72周时趋于平稳且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纤维化程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关联(P〈0.05)。性别与贫血的发生有关联,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贫血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均有关联(P〈0.05)。性别、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AST、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肝纤维化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有关联(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2周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即有明显下降,12周时降至最低,临床医生应及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及干预,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根据基线性别、外周血细胞水平
- 马琳媛张鹏陈倩孔文丽杨以良李玉香潘煜
- 关键词:干扰素Α-2B利巴韦林慢性丙型肝炎外周血细胞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动态变化和转归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动态变化和转归,阐明基线因素对甲状腺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取基线甲状腺功能正常的CHC患者243例,均给予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48周,分别在12、24、36、48、60和72周时对甲状腺功能和HCV RNA定量等进行检测,根据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分为持续正常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亚甲减)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组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组,观察各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82例(33.7%)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改变,其中亚甲减51例(20.9%),甲减13例(5.3%),甲亢18例(7.4%)。随访至72周时,亚甲减、甲减、甲亢患者恢复正常的分别为32例(39.0%)、12例(14.6%)和7例(8.5%),甲减转变为亚甲减的为6例(7.3%),甲亢转变为亚甲减的为3例(3.7%);19例(23.2%)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1例(1.2%)表现为持续亚甲减,13例(15.9%)持续甲减,5例(6.1%)持续甲亢;3例(3.7%)患者由甲亢转变为甲减。女性甲减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发生甲亢患者平均年龄低于甲减、亚甲减及持续正常患者(P<0.05);发生甲亢和甲减患者基线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低于亚甲减和持续正常者(P<0.05);发生甲亢患者中HCV 2a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生甲减、亚甲减及持续正常者(P<0.05)。结论: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使甲状腺功能发生改变,性别、年龄、肝功能和基因型对甲状腺功能改变具有预测意义。
- 陈倩亓传旺张会张鹏吴瑞红迟秀梅于鸽潘煜牛俊奇
- 关键词:肝炎丙型慢性抗病毒治疗甲状腺功能干扰素-Α2B利巴韦林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中肝功能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观察干扰素α2b(INF-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功能变化的特点,探讨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CHC患者264例,给予INF-α2b500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15 mg·kg-1,每日1次口服,疗程48周。检测不同时间点(基线,治疗12、24、48和72周)患者HCV RNA定量和肝功能等指标。根据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治疗中反弹组、复发组和无应答组,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及与应答的关系。结果:264例患者中171例(64.8%)获得SVR,37例(14.0%)治疗中反弹,47例(17.8%)复发,9例(3.4%)无应答。与治疗中反弹组比较,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轻度升高的患者较ALT正常的患者易获得SVR(P<0.05)。经抗病毒治疗,4组患者血清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下降,且12周时下降最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反弹组患者在48周时ALT和AST回升,复发组患者停药后24周时ALT和AST回升,直至停药后24周SVR组患者的ALT和AST可维持稳定。与治疗中反弹组比较,SVR组患者在12周时ALT和AST下降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无应答组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始终高于SVR组、复发组和治疗中反弹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SVR组患者在12周时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较其他时间点明显下降(P<0.05),直至停药后24周可以维持稳定。在治疗24周时,无应答组患者血清TBIL、DBIL水平明显高于SVR组和治疗中反弹组患者(P<0.05)。结论:CHC患者基线ALT水平可能与病毒学应答有关。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改善,尤其SVR患者改善更明显,随着病毒的复发或反弹,转氨酶会再次升高。
- 孔文丽杨以良徐洪芹彭姗姗华瑞潘煜牛俊奇
-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病毒学应答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