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B0610025)
-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3
- 相关作者:傅建炜郑丽祯李建宇尤民生占志雄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黄曲条跳甲种群分化的RAPD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采用RAPD方法,对福建省19个不同菜区黄曲条跳甲地理种群的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种群采用相同引物进行扩增的重复性较好,不同种群采用相同引物进行扩增的差异性较高;19个不同菜区的黄曲条跳甲主要分为4个类群:闽东南沿海地区类群、闽西北地区类群、泉州类群和东山岛类群,黄曲条跳甲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有关。东山岛和泉州2个特异性类群的出现,说明地形、蔬菜种植以及农药使用等人为因子会影响其地理种群的分化。
- 傅建炜陈小龙尤民生
- 关键词:黄曲条跳甲种群分化RAPD
- 黄曲条跳甲酯酶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其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克隆黄曲条跳甲的酯酶基因可为其抗性治理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得到一条281 bp的核酸片段,再利用3'-RACE技术获得该基因片段的3'端(1 468 bp),编码442个氨基酸。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与赤拟谷盗est1基因和杂拟谷盗est1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为71%(211/297),与果蝇alpha-esterase5的同源性为70%(156/222),氨基酸序列与杂拟谷盗、赤拟谷盗、果蝇的酯酶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43%(188/434)、43%(188/434)、33%(144/432)。从BLAST结果可初步推测该片段应为编码黄曲条跳甲酯酶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该序列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EU166919。
- 郑丽祯傅建炜杨广陈小龙钟小露尤民生
- 关键词:黄曲条跳甲抗药性酯酶基因
- 黄曲条跳甲室内饲养方法的改进被引量:3
- 2008年
- 介绍一种饲养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的改进新方法,采用分隔式养虫笼饲养成虫和萝卜“凹”型孔饲养幼虫,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进行饲养,卵的成活率可达89.3%,1~3龄幼虫的存活率为65.0%~70.0%,蛹的存活率达80.0%,可以有效实现黄曲条跳甲的室内饲养。
- 王海傅建炜李建宇赵士熙
- 关键词:黄曲条跳甲饲养方法存活率
- 黄曲条跳甲对敌敌畏抗性机理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采用敌敌畏进行连续2次的黄曲条跳甲种群汰选,以获得中高抗个体,并测定汰选种群和对照种群的药剂敏感性,以及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及动力学常数。结果表明敌敌畏汰选种群的LC50略高于对照种群,羧酸酯酶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0.0081,米氏常数Km为0.6179,均明显小于对照种群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0.0849)和米氏常数(Km=2.3699);敌敌畏汰选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为0.0074 OD412.insect-1.min-1,低于对照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0.0096 OD412.insect-1.min-1),且差异显著;敌敌畏汰选种群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酶比活力为0.0050 OD340.insect-1.min-1,高于对照种群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酶比活力(0.0036 OD340.insect-1.min-1),二者差异显著。说明黄曲条跳甲的抗药性与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提高以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降低有关。
- 郑丽祯傅建炜曹慧芳李建宇占志雄
- 关键词:黄曲条跳甲敌敌畏抗性机理
- 酶动力学方法在黄曲条跳甲抗性监测中的应用
- 2010年
- 利用酶标仪动力学方法测定4个菜区黄曲条跳甲的总酯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布频率,并与浸叶法测定的药剂敏感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酶标动力学方法能够快速测定黄曲条跳甲总酯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不同活性区段的频率分布,通过分析总酯酶活性大于3.2D(450nm)/(min·insect)、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小于0.016D(405nm)/(min·insect)的个体数可以快速监测黄曲条跳甲田间种群的药剂敏感性水平高低。
- 郑丽祯傅建炜李建宇林泽燕占志雄
- 关键词:黄曲条跳甲抗性监测
- 黄曲条跳甲对毒死蜱敏感性差异的生化机制被引量:9
- 2009年
-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测定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2个室内试验种群(蔊菜试验种群、上海青试验种群)和1个田间自然种群对毒死蜱的LC50值。结果表明,蔊菜试验种群对毒死蜱的LC50值最低,为30.3459mg.L-1;田间自然种群对毒死蜱的LC50值最高,为77.8448mg.L-1,与蔊菜试验种群相比的敏感性指数为0.39。对不同种群黄曲条跳甲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田间自然种群AChE活性最低,与菜试验种群、上海青试验种群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田间自然种群GSTs活性最高,与蔊菜试验种群、上海青试验种群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黄曲条跳甲蔊菜试验种群CarE活性最低,田间自然种群CarE活性最高,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黄曲条跳甲对毒死蜱的敏感性下降可能与AChE活性的降低,与CarE、GSTs的活性提高有一定的关系。
- 郑丽祯傅建炜陈小龙钟小露尤民生
- 关键词:黄曲条跳甲毒死蜱敏感性生化机制
- 寄主植物对黄曲条跳甲毒死蜱敏感性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利用上海青、菜心、山西白、甘蓝、萝卜等5种不同寄主植物饲养黄曲条跳甲后,测定寄主植物对黄曲条跳甲毒死蜱敏感性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对毒死蜱的药剂敏感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不同的寄主植物种类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总酯酶、羧酸酯酯活性存较大的影响,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时间长短变化亦会造成影响。不同寄主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效应不受取食时间长短的影响。
- 傅建炜林泽燕李建宇郑丽祯占志雄
- 关键词:寄主植物黄曲条跳甲药剂敏感性酶活性
- 杀虫剂胁迫对小白菜B. campestris体内营养物质和黄曲条跳甲P. striolata取食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采用生物测定与生理生化方法,研究不同杀虫剂胁迫下小白菜B.campestris体内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以及对黄曲条跳甲(P.striolata)取食的影响。结果显示,杀虫剂处理对小白菜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小白菜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显著。统计分析表明,杀虫剂处理后,黄曲条跳甲对小白菜的取食与植株体内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小白菜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
- 傅建炜魏辉李建宇占志雄尤民生
- 关键词:小白菜营养物质黄曲条跳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