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1221001)

作品数:26 被引量:147H指数:9
相关作者:李越吴荣昌王志浩张元动倪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10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奥陶统
  • 7篇牙形刺
  • 6篇盐岩
  • 6篇志留系
  • 6篇上奥陶统
  • 6篇碳酸
  • 6篇碳酸盐
  • 6篇碳酸盐岩
  • 6篇微相
  • 6篇奥陶系
  • 5篇地层
  • 5篇生物地层
  • 5篇塔里木板块
  • 5篇碳酸盐岩微相
  • 4篇下奥陶统
  • 4篇古地理
  • 4篇奥陶纪
  • 3篇志留纪
  • 3篇剖面
  • 3篇灰岩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南...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澳大利亚博物...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俄亥俄州立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16篇李越
  • 8篇王志浩
  • 8篇吴荣昌
  • 7篇张元动
  • 6篇倪超
  • 4篇张园园
  • 3篇王冠
  • 3篇詹仁斌
  • 3篇唐鹏
  • 3篇于深洋
  • 2篇王怿
  • 2篇黄冰
  • 2篇戎嘉余
  • 2篇马璐
  • 2篇蒋丽平
  • 2篇邓小杰
  • 1篇丁奕
  • 1篇赵丽娜
  • 1篇陈清
  • 1篇刘建波

传媒

  • 13篇微体古生物学...
  • 8篇地层学杂志
  • 4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3篇2016
  • 9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黔北桐梓志留系石牛栏组顶部特征指示的海岸线位置被引量:16
2012年
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埃隆阶石牛栏组顶部灰岩的沉积特征在黔北桐梓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水坝塘羊石山剖面的泥裂显示海底曾经完全暴露于海面之上,而狮溪剖面石牛栏组与上覆韩家店组为整合接触,且石牛栏组顶部泥状灰岩中的鸟眼构造为典型的潮间带沉积,不完全暴露于海面。由此推测黔中古陆在桐梓上升时期的海岸线向北推移至水坝塘和狮溪之间约10km范围内。
邓小杰王冠李越
关键词:古地理海岸线志留纪
塔里木板块塔中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生物礁类型被引量:8
2013年
塔里木板块塔中Ⅰ号坡折带附近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取芯井段中可识别多种生物礁灰岩类型,包括珊瑚骨架/障积岩、海绵骨架/绑结岩、苔藓虫绑结岩、钙藻障积岩、钙质菌藻障积/绑结岩等礁灰岩类,藉此可归纳出珊瑚礁、珊瑚-钙藻礁、层孔虫礁、层孔虫-钙藻礁、珊瑚-层孔虫-钙藻礁、苔藓虫礁丘、钙藻礁丘、灰泥丘和微生物礁等生物建造单元。这些礁体的时空分布模式与古环境分异相关联,纵向上具有灰泥丘向珊瑚-层孔虫-钙藻礁至苔藓虫礁丘和钙藻礁的群落结构更替趋势;空间分布则向台地北缘,即I号坡折带延伸显示由低能带灰泥丘向高能带珊瑚-层孔虫-钙藻礁的相变,而且高能带珊瑚-层孔虫-钙藻主体礁和环其周缘相对低能带的钙藻礁丘、灰泥丘等在一定范围内构成造礁群落结构分异。
王建坡马璐张园园王冠李越
关键词:良里塔格组塔里木板块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轮南区奥陶纪牙形刺及Pygodus属的演化被引量:10
2013年
详细描述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部轮南探区50井的中-上奥陶统界线附近的牙形刺动物群,包括Pygodus anserinus,P.serra,P.xinjiangensis,Ansella jemtlandica,Cornuodus longibasis,Periodon aculeatus,Protopanderodus calceatus,P.cooperi,P.varicostatus,Scabbardella altipes,Spinodus spinatus和Cahabagnathus sweeti等,由上而下可划分Pygodus anserinus,P.serra和P.xinjiangensis等3个牙形刺带,并以Pygodus anserinus带的底界稍偏上处视为中-上奥陶统界线。尤为重要的是,本文对Pygodus xinjiangensis的有效性、Pygodus属的演化趋势及其3个种的区别进行详细讨论,同时说明Pygodus anserinus由P.serra演化而来。
王志浩吴荣昌伯格斯特龙
关键词:牙形刺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里木塔中油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滩相被引量:6
2015年
塔里木板块塔中井区上奥陶统凯迪阶良里塔格组的沉积序列由碳酸盐岩台地区礁滩复合体灰岩构成,显示晚奥陶世由高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暖水浅海域生态组合。根据滩相灰岩的颗粒组成,可次分为生屑为主、生屑-内碎屑混合、内碎屑为主的三大类型,其中灰泥充填和亮晶方解石胶结均有。部分滩相是礁相单元的近源沉积,而内碎屑和生屑经各种营力改造后多以不同比例混合独立形成滩相。滩中的颗粒粒径一般多小于厘米级,仅部分核形石、珊瑚等颗粒可达到砾级,这些滩多堆积于最大风暴浪基面之上的深度。
张园园王建坡李越
关键词:良里塔格组上奥陶统塔里木板块
黔东北石阡香树园剖面“龙马溪组”灰岩中的生物多样性被引量:6
2015年
黔东北石阡香树园剖面志留系底部的"龙马溪组"沉积于上扬子区黔中古陆近岸浅海带,与其它远岸相的龙马溪组下部的黑色笔石页岩差异很大,厚度仅3.3m,为黄色、黄绿色含粉砂质页岩夹6个灰岩薄层或透镜体。从灰岩中识别出叠层石、海绵、床板珊瑚、四射珊瑚、三叶虫、介形类、腕足类和棘皮类等化石碎片类型,指示了奥陶纪末赫南特冰期结束后,适宜于各类底栖生物生长的生态条件在近岸区最早出现。
倪超李越邓小杰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河北唐山下奥陶统牙形刺生物地层的新认识被引量:10
2014年
本文作者在安太庠等(1983)研究过的唐山赵各庄剖面,对下奥陶统冶里组和亮甲山组较系统地采集了牙形刺样品,通过对所获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库等(1983)所描述的牙形刺动物群仔细研究后,对包括分带和对比意见有新的认识。安太庠等(1983)把自寒武系凤山组顶部至下奥陶统亮甲山组这段地层,自下而上建立了Cordylodus proavus,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Cordylodus rotundatus-"Acodus"oneotensis,Scolopodus quadraplicatus-S.opimus,Scalpellodus tersus,Serratognathus bilobatus,S.extensus和Paraserratognathus paltodiformis等8带,其中Cordylodus proavus带为寒武系顶,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至Scolopodus quadraplicatus-S.opimus等带为下奥陶统冶里组,其余则为下奥陶统亮甲山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置于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带之底。这一牙形刺序列和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划分方案在国内被广泛引用至今(王志浩等,2011)。本文通过补充采集到的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庠等(1983)报道的材料,根据一些重要分子在地层中的分布及公认的牙形刺分带原则,对安太庠等(1983)的牙形刺分带方案重新修订,自下而上修订为Cordylodus proavus,C.lindstromi,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angulatus,Chosonodina herfurthi-Rossodus manitouensis,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Scalpellodus tersus-Triangulodus aff.bifidus,Serratognathus bilobatus,S.extensus和Paraserratognathus obesus等10带,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则置于Iapetognathus jilinensis带之底。根据这一修订后的牙形刺序列,寒武系顶至下奥陶统冶里组部分的牙形刺带可与国内、外相同层位的牙形刺带进行精细对比,而亮甲山组的牙形刺虽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但除其顶部因更具地方性而不能直接对比外,其中下部仍可与华南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相对比。
王志浩伯格斯特龙甄勇毅张元动吴荣昌
关键词:下奥陶统
中国华北不同相区奥陶纪牙形刺生物地层的再认识被引量:23
2016年
总结和重新研究了我国华北地区奥陶纪牙形刺生物地层,修订了安太庠等(1983)和安太庠、郑昭昌(1990)建立的牙形刺带序列。修订后的牙形刺带由下而上可划分为:特马豆克阶(Tremadocian)的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lindstromi带,C.angulatus带,Chosonodina herfurthi带,Rossodus manitouensis带,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带和Scalpellodus tersus-Triangulodus aff.bifidus带;弗洛阶(Floian)的Serratognathus bilobatus带,S.extensus带,Paraserratognathus obesus带和Jumudontus gananda带;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的Histiodella holodentata-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Histiodella kristinae带,Pygodus anitae带和P.serra带;桑比阶(Sandbian)的P.anserinus带,Plectodina aculeata带,Erismodus quadridactylus带,Belodina compressa带和Phragmodus undatus带,以及凯迪阶(Katian)的Belodina confluens带,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带和Y.yaoxianensis带;同时把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置于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lindstromi带之底界。这一新的牙形刺序列,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精准地划分和对比华北地区的奥陶纪地层,如奥陶系中、上统除其顶部两个带只能在国内直接对比外,几乎所有的牙形刺带都可与国内外奥陶纪的牙形刺带逐带对比。同时,从这一新的牙形刺序列中也可明显看出,其中缺失了大坪阶(Dapingian)的牙形刺带,证明华北地区在奥陶纪大坪期由于怀远运动的抬升而未接受沉积,从而改变了华北地区奥陶系下、中统间地层为连续沉积的看法,纠正了把下马家沟期北庵庄组归入大坪期并与华南扬子区大湾组对比的认识。
王志浩甄勇毅张元动吴荣昌
关键词:生物地层牙形刺奥陶系
论桐梓上升——志留纪埃隆晚期黔中古陆北扩的证据被引量:30
2012年
黔渝川边区16个县、25个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剖面的岩石、生物地层、沉积构造、风化壳及其黏土矿物成分证实,在石牛栏组最上部沉积期间(埃隆晚期),上扬子海域南部海水曾一度退尽并遭受风化剥蚀,使黔中古陆范围明显扩大。埃隆晚期全球海平面处于上升期,而研究区却出现海平面下降、基底隆升并露出海面,笔者将这次地表升隆事件命名为桐梓上升。它的风化剥蚀过程是短暂的(可能不超过0.1Myr),但海底升隆过程漫长(可能超过2Myr)。扬子区在兰多维列世发生的上升事件(宜昌上升、桐梓上升和扬子上升)均受到华南大地构造活动的控制,这些活动深深地影响了扬子海域古地理变迁。相对而言,桐梓上升的范围最窄、规模最小、时限最短,在区域地层对比意义较大。志留纪可能在埃隆晚期之后,上扬子海域海水从黔东北向南,先到达黔中贵阳和黔东南凯里一带,后侵漫到黔东南三都和独山地区。分析表明,志留纪华南大地构造活动并非处于匀变状态下,而具有强弱不等的幕式活动阶段,反映了华南大地构造运动对上扬子海域影响的时间点与强度。
戎嘉余王怿詹仁斌唐鹏黄冰吴荣昌王光旭李越邓小杰
关键词:古地理海岸带志留纪
黔西北桐梓水坝塘下奥陶统桐梓组碳酸盐岩微相被引量:5
2014年
黔西北桐梓水坝塘剖面下奥陶统特马豆克阶桐梓组沉积时位于上扬子区陆表海极浅水区,抑或部分时段存在盐度异常的云坪,与下伏寒武系第四统娄山关群和上覆下奥陶统红花园组均呈整合接触。桐梓组岩性多为灰色、深灰色灰岩,后生动物大化石和陆源碎屑岩含量显然偏低。常见内碎屑滩相堆积,偶见含砾屑滩,砾屑边缘弱磨圆,属非强水流的近源搬运颗粒类型;少许鲕粒灰岩层。微生物岩颗粒丰富并作为碳酸盐岩的主要供物来源,部分微生物群落形成的细纹层粘结岩属小型叠层石礁相单元,表明在贵阳乌当和桐梓红花园剖面的叠层石可北延超过100km到达水坝塘地区,构建了狭长的叠层石礁相带。黔西北桐梓组部分碳酸盐岩层中出现单一而广适性的钙质微生物造礁群落,与特马豆克阶全球生物礁演化发展阶段相吻合,在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初期,生物礁具有地理分布局限、低生物多样性以及钙质微生物占主导地位的特征。
赵莹莹张园园倪超邓小杰李越
关键词:碳酸盐岩微相奥陶系黔西北
贵州桐梓红花园剖面下奥陶统桐梓组灰岩微相和区域沉积分异被引量:3
2015年
早奥陶世桐梓红花园剖面位于扬子区的内陆架沉积带,碳酸盐岩相的桐梓组浅滩序列中频繁出现强水动力环境下三叶虫、棘皮类、腕足类、砾屑和鲕粒单独或混合构建的沉积单元,有些滩相单元是在高能带风暴浪中快速堆积的,间或出现有云坪带沉积的白云岩。盐度异常和强水动力条件皆不利于后生动物造礁,仅见薄层钙质微生物席。通过与红花园之南的贵阳乌当以及之北的桐梓水坝塘剖面桐梓组的岩相学比较,厘定它们分别由蒸发云坪为主—高能滩为主—潮下带为主的相变序列构成,藉此划定桐梓组沉积期由南到北古地理背景差异性,认为朝北方向海水有逐渐变深的趋势,水深控制了白云岩化强度和海水能量指标。
蒋丽平李越倪超张园园
关键词:碳酸盐岩微相下奥陶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