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XJC770002)
-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潘春辉李静梁淑贞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水官与清代河西走廊基层社会治理被引量:8
- 2014年
- 水官与清代河西走廊基层社会治理密切相关。水官全权负责河西地区水渠修建与维护、分水均水、议定水规以及处理水事纠纷等,是地方水利事务的管理者,也是基层社会的重要治理者。由水利管理达到社会治理,是水官在地方治理中核心作用的体现。水官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互动关系是认识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的重要视角。
- 潘春辉
- 关键词:清代河西走廊基层社会治理
- 水事纠纷与政府应对——以清代河西走廊为中心被引量:5
- 2015年
- 清代河西走廊水资源匮乏,水事纠纷频发。在水事纠纷的调处上,地方政府主导着跨县、跨流域等大型水案以及严重违犯水规事件的处治,并积累了较多成功的经验,对维护该地区水利秩序的平稳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具体水事纠纷调处过程中也出现了执行力不足的状态。讨论河西走廊地方政府在水事纠纷应对中的作为,可为理解清代国家基层水利治理的实况等提供一个地方性案例。
- 潘春辉
- 关键词:水事纠纷政府应对清代河西走廊
- 清至民国时期兰州地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清民国时期,兰州发展较快,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设施,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本文分别从水利开发、提水工具、水利管理等方面,探讨清至民国时期兰州地区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
- 李静
-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
- 从入迁到外流:清代镇番移民研究
- 2013年
- 同一地区在特定时期内同时具备人口大量迁入与外流特征者较为少见。清代的镇番县则是人口迁入与移出皆十分明显的地区,移民色彩极为浓厚。清前期,在政府经略西北的大背景下大量内地移民移入本县,成为该县人口的主体。清中后期,在政府号召移民新疆、土地及水源不断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下,该县又成为人口大量外迁的地区。清代镇番县的移民问题在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历史中具有典型性。
- 潘春辉
- 关键词:清代移民
- “十年之计在木”——清代河西走廊官民环境意识及行为被引量:6
- 2014年
- 官民环境意识与行为是观察区域生态变迁的重要视角。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清代是河西走廊环境变迁的重要阶段。有清一代,该区官民具备一定的环境意识,认识到林木在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上的积极作用以及人为无度开荒、樵采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等,并采取了制定林木保护法规、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禁止无度垦荒与樵采等保护环境的措施。清代河西地方官民的环境意识及行为同样存在时代的局限性。
- 潘春辉
- 关键词:清代河西走廊环境意识生态保护
- 清代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考述被引量:1
- 2013年
- 农作物种植技术是历史农业技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清代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一套适合该区自然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重视土地的休耕、施肥、排碱、浇水的时机以及浇泡冬水、秋水等。由于受社会经济衰微、耕作技术守旧、农民生活贫困等因素的影响,清代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尚属粗放,并直接影响到该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 潘春辉
- 关键词:清代河西走廊
- 唐至清代黑河流域中药材资源分布与变迁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探索历史时期特定区域的药材分布与特点是历史药材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药材产地之分布变迁主要是通过药材品种和道地药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损益和变化体现出来。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蕴含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基于此,文章拟从唐至清代黑河流域药材资源分布和变迁等方面着手,探讨七世纪至十九世纪西北干旱区中药材资源的分布与变迁趋势。
- 梁淑贞
- 关键词:黑河流域道地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