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1BAD16B14)
- 作品数:16 被引量:341H指数:10
- 相关作者:张卫建李从锋赵明邓艾兴田云录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长江下游不同年代水稻品种植株生长对夜间增温的响应
- 气温升高是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且全球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昼夜不对称性,夜间气温升高幅度高于白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稻谷总产在世界各国中居于首位,研究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对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 张鑫陈金江瑜邓艾兴宋振伟郑成岩张卫建
- 关键词:气候变暖水稻夜间增温
- 超级稻宁粳1号与常规粳稻CH_4排放特征的比较分析被引量:8
- 2013年
- 以超级稻宁粳1号和常规稻镇稻11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系统比较了两个品种的生产力及CH4排放的差异,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虽然两个品种的CH4排放通量的动态特征和生物学产量均基本相似,但宁粳1号的CH4排放总量比镇稻11低35.22%(P<0.05),土壤水溶液中CH4平均浓度也低41.31%(P<0.01)。两个品种的CH4排放差异主要出现在水稻生长中期,前期和后期的差异不明显。比较两个品种的生物学产量、株高、叶面积、根系等生长特性,发现宁粳1号强大的根系是降低CH4排放的最关键因素。综合比较植株生产力和CH4排放强度,发现宁粳1号不仅具有更高产量,而且单位干物质和籽粒产量的CH4排放量均分别比镇稻11低42.42%和81.38%(P<0.05)。上述结果显示,水稻产量的提高不一定伴随CH4排放的增加,选育高产低排放的水稻品种是可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超级稻,可能不仅利于粮食安全,也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
- 王丽丽闫晓君江瑜田云录邓艾兴张卫建
- 关键词:超级稻作物生产力
- 引黄灌区不同节水措施对水稻生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
- 黄河沿岸水稻种植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公众饮食习惯的需要,也是引黄灌区旱作物理想的轮作系统,不仅单产高,而且洗盐压碱效果显著。因此,水稻是黄河沿岸盐碱地或次生盐渍化地的主要先锋作物和轮作作物,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中...
- 杭晓宁李宁生张骞张卫建
- 关键词:粮食安全滴灌水稻
- 水稻株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3年
- 综述了水稻株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各构成因子包括根部、茎部、叶型及穗型性状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现阶段水稻株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适宜湖南省稻区的理想株型,并提出应从株型育种和株型栽培调控等方面进行协同研究,这样才能达到形态与机能兼顾、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实现水稻超高产第三次突破。
- 王昆罗琼蔡庆红蒋敏明匡建业丁秋凡唐启源
- 关键词:水稻株型
- 长期小麦施肥对后季大豆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研究目的】关于施肥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基本只局限于当季效应,而对肥料残效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我们借助华北平原始于1983年的长期施肥点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小麦-大豆系统中,小麦季施肥对后季大豆土壤CO2、N2O和...
- 张鑫郑成岩李升明谢方景陈静芬钱浩宇张卫建
- 关键词:长期施肥残效氧化亚氮
- 文献传递
- 栽培模式对水稻土脲酶活性及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为研究水稻栽培模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南方典型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于湖南浏阳试验田采取土样,测定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土壤脲酶活性及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1)高氮水平处理的脲酶活性最高,氮空白对照的脲酶活性最低,处理间土壤脲酶活性高低为:超高产栽培>高产高效栽培>高效超高产栽培>常规栽培>氮空白;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碱解氮含量逐渐减少,脲酶活性在一定土层深度范围内随深度增加而降低;3)超高产栽培模式可提高耕作层下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及脲酶活性,说明超高产栽培能改变深层土壤性质。
- 唐巧玲阳剑黄光福唐启源徐华勤
- 关键词:水稻土脲酶碱解氮栽培模式
- 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 小麦和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分别占全球粮食总产的36%和26%。中国是主要的小麦和玉米生产国,同时我国也是农田碳排放较大的国家之一。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是华北平原主要的作物种植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区作物产量和氮肥利...
- 郑成岩Hojatollah Latifmanesh宋振伟邓艾兴张俊黄金苓李亮陈宗金郑允坦张保明张卫建
- 关键词:小麦-玉米轮作耕作方式氮肥利用效率
- 夜间增温对江苏不同年代水稻主栽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0
- 2014年
- 采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在江苏省丹阳市开展夜间增温试验,研究夜间温度升高对江苏1970s—2000s 8个主要推广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代水稻品种的主要生长特性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但响应趋势基本一致.全生育期内水稻冠层夜间温度平均升高0.9℃,水稻始穗期平均提前1.1 d,全生育期缩短1.3 d.夜间增温下,花后总绿叶面积和剑叶面积呈下降趋势,成熟期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平均降低了3.5%和5.1%,植株N含量也降低.产量构成分析发现,夜间增温主要通过降低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使产量下降,单位面积总颖花数下降了12.6%.品种间并未随年代发展而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新老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 张鑫陈金江瑜邓艾兴宋振伟郑成岩张卫建
- 关键词:气候变暖水稻夜间增温
- 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对密植夏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5年
-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2011年在河南新乡设置耕作方式与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研究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对不同密度夏玉米群体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明确条带深松耕作方式下夏玉米产量性能特征。结果表明,条带深松耕作方式下,夏玉米获得最高产量的最适密度为9.Oxl04株/hm。左右,较常规耕作方式下增加16.9%,平均增产10.9%。进一步分析高密度(9.0—10.5)×10^4株/hm2群体下夏玉米产量性能参数,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分别增加收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平均叶面积指数、平均净同化率、产量,平均叶面积指数比值分别为9.7%-10.5%、6.5%-8.2%、7.0%-7.7%、9.1%-12.4%、6.7%-9.2%、7.2%-9.1%、3.6%-17.1%。条带深松耕作方式通过产量性能参数的共效差异补偿机制实现密植夏玉米增产。
- 侯海鹏丁在松马玮李从锋赵明
- 关键词:夏玉米密植
- 高产夏玉米产量性能特征及密度深松调控效应被引量:27
- 2013年
- 以现代高产玉米品种中单909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1年在河南新乡设置种植密度与耕作方式田间试验,研究夏玉米高产群体产量性能参数变化及主要栽培措施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中单909相比郑单958显著增产11.36%,穗粒数(KN)、千粒重(Kw)极显著增加(P〈O.01),生育天数(D)、收获指数(HI)和收获穗数(EN)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光合势在灌浆后期增加更为显著,平均净同化率(MNAR)显著增加(P〈0.05),而干物质积累最大生长速率、生长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平均生长速率、活跃生长期均明显提高。进一步分析产量性能参数间相互关系,EN与MLAI呈极显著正相关(Pl〈0.01),KN和KW与MNAR呈极显著正相关fP〈0.01),而MNAR、KN、KW与MLA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中单909比郑单958增产可能是产量性能参数差异补偿的结果。中单909在高密度下具有较高的MLAI、MNAR和KN,获得最高产量的群体密度比郑单958高27.3%;深松耕作方式下,中单909和郑单958分别增产13.0%和8.7%,主要表现为,MNAR和KN显著增加,MLAI和D无明显变化,HI、EN、KW增加幅度在不同品种间表现不一致,表明土壤深松条件下密植(9.50×10^4株hm^-2)是目前夏玉米高产重要技术途径之一。综上,密植夏玉米高产群体产量性能特征参数为MLAI3.05-3.55、MNAR4.80-6.27gm^-2d、D109-111、H10.50-0.52、EN9.60-10.38×10^4穗hm^-2、KN352.0-370.1粒、KW314.7-315.9g,可以实现11250-12000kghm^-2以上的产量。
- 侯海鹏丁在松马玮李从锋赵明
- 关键词:夏玉米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