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215)

作品数:6 被引量:172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吉桥王文辉姜玉声史建国孙永新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水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鸭绿沙塘鳢
  • 3篇沙塘鳢
  • 3篇塘鳢
  • 3篇免疫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质
  • 2篇维生素
  • 2篇维生素C
  • 2篇免疫力
  • 2篇黄颡
  • 2篇黄颡鱼
  • 2篇白质
  • 1篇电镜
  • 1篇电镜观察
  • 1篇牙鲆
  • 1篇银花
  • 1篇中草药
  • 1篇扫描电镜
  • 1篇饲料
  • 1篇饲料蛋白

机构

  • 6篇大连水产学院

作者

  • 6篇王吉桥
  • 2篇史建国
  • 2篇姜玉声
  • 2篇王文辉
  • 1篇许重
  • 1篇柳圭泽
  • 1篇程骏驰
  • 1篇徐丽
  • 1篇程鑫
  • 1篇孙永新

传媒

  • 2篇水产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产科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水产学杂志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鸭绿沙塘鳢繁殖习性的观察及性腺发育周期的组织学研究被引量:20
2008年
周年调查了鸭绿沙塘鳢的繁殖习性,观察了其性腺发育的周年组织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鸭绿沙塘鳢Ⅰ龄性成熟,分批产卵,雄鱼护卵,繁殖旺季为4—6月,补充群体6月开始繁殖。1、2月雌雄鱼的比例为1:2,3月至繁殖季节急剧增至1:2~3,10—12月约1:1。1—5月雌鱼的成熟系数急剧增加,5—6月急剧下降,7月后上升后又逐渐下降。11月至翌年3月,雄鱼的成熟系数最低,3—4月急剧上升,5—6月略有下降,7—9月又略上升后而降低。破膜后40d为Ⅰ期精巢;60~70d为Ⅱ期,精原细胞呈束排列;约130d发育至Ⅲ期;约230d发育至Ⅳ期,精巢内除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外,还有少量直径3.15~4.20μm的精子细胞;约360d(翌年4—6月)为Ⅴ期,有少量长径为2.10μm的精子。7月Ⅵ期的壶腹内,部分精子排出,但仍有大量残留。破膜后53d雌鱼的卵巢为Ⅰ期,卵原细胞直径9.1~10.1μm,同步发育;150d发育至Ⅱ期,卵母细胞直径83.3~124.3μm,细胞核直径71.0~97.2μm,细胞质嗜碱性,核膜内侧有多个核仁,卵母细胞外有一层滤泡细胞,放射膜不明显。约220d发育至不同步的Ⅲ期,有Ⅰ、Ⅱ期的卵细胞,滤泡膜和放射膜明显。约280d(翌年3月)卵巢发育至第Ⅳ期,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充满卵黄颗粒,辐射带增厚。滤泡膜、放射膜和细胞膜厚度分别为7.8、13.0、13.2μm。约370d(4—5月)发育至Ⅴ期。雌、雄鱼分别以Ⅲ期和Ⅳ期性腺越冬。
王吉桥史建国姜玉声巴桂香
关键词:鸭绿沙塘鳢繁殖行为卵巢
鸭绿沙塘鳢消化系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3
2008年
水温18.0~21.0℃下,自孵化第5d至幼鱼阶段,每天取鱼5~8尾,进行连续切片、HE染色,观察了鸭绿沙塘鳢消化道发育的组织学变化。观察发现,鸭绿沙塘鳢的消化道发育过程分为卵膜内和卵膜外2个阶段(A阶段和B阶段)。A-1期消化管呈直管状,消化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消化管内无褶皱,消化腺分化不明显;A-2期(孵化第6d)消化管延长,稍弯曲,消化道上皮细胞拉长为柱状上皮,出现微褶皱,细胞多层排列,消化腺分化为肝脏、胆囊,胆管通入消化道中,胰脏不明显;A-3期(孵化第8d)消化道盘盐,管径增粗,褶皱进一步加深,内纵外环的肌肉更发达,卵黄逐渐向上收入腹部中,鳔出现;A-4期(孵化第9d)消化道完全盘盐,出现皱壁,卵黄逐渐被吸收,肝脏、胰脏、胆囊基本成型。B-1期(孵化第15d,破膜)无胃腺,食道起始处的黏膜下出现齿,之后,出现单个圆形的胃腺;B-2期(孵出第2d)卵黄完全吸收,幼鱼开始摄食水丝蚓等活饵,胃部有一缢痕;B-3期(孵出第3~5d)消化系统与成鱼相同,行外源营养。
王吉桥徐丽李文宽许重程骏驰王声权
关键词:鸭绿沙塘鳢消化道消化腺组织学
金银花等复方草药对牙鲆生长、消化和免疫能力的影响被引量:91
2006年
将大(394.5~401.8g)、中(283.8~324.3g)、小(94.5~112.3g)3种规格的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放养在8个10.0m×10.0m×0.8m水泥池中,投喂含金银花、人参和山楂等中草药的饲料。经28d、56d和83d的饲养表明,摄食含中草药饲料的大、中、小规格鱼的瞬时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2.4%、18.9%和2.9%(P<0.05);饲料系数分别下降20.77%、4.26%~39.42%和12.14%,饲料转化效率提高3.0%~36.4%、23.53%和11.1%(P<0.05);胃和肠蛋白酶活性分别显著地提高11.66%、13.49%、9.13%和11.3%、16.64%、8.55%(P<0.05);胃和肠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2.63%、3.77%、2.31%和6.5%、14.47%、5.54%,但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溶菌酶和总蛋白含量分别提高12.43%、15.38%~17.31%、14.43%~17.56%和7.07%、5.28%~11.54%和7.82%~8.75%,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SOD活力显著提高9.53%、9.09%和15.14%(P<0.05)。
王吉桥孙永新张剑诚
关键词:牙鲆中草药消化率免疫
鸭绿沙塘鳢胚胎壳膜结构的电镜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卵壳膜由卵柄和卵体两部分构成。卵柄基部为丝状纤维围成的直径200μm、高12.5μm的"圆盘状"结构,使卵子黏附在附着物上。卵柄基部正中有一直径为20μm的凹陷受精孔。卵柄丝为圆柱体。未受精卵子的系丝表面光滑,呈发散状向外扩散。随着胚胎发育,受精卵的系丝逐步拉长,直径变小,脆性增加。卵壳主要分为两层:内层具有卵膜孔,肌节出现后内膜孔直径为0.2~0.5μm,眼点出现后达到0.9~1.22μm,破膜前期为0.4μm,平均每100μm2有卵孔38个;卵膜外层规则地排布有直径为0.30~0.63μm的孔径。文中讨论了卵壳膜和受精孔的结构与受精卵孵化生态环境的统一。
王吉桥史建国姜玉声黄燕平
关键词:鸭绿沙塘鳢卵膜扫描电镜
饲料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对黄颡鱼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被引量:38
2005年
将黄颡鱼种放养在网箱中,投喂蛋白质含量30.0%、38.0%或46.0%和维生素C磷酸酯0、500、1000或1500mg·kg-1的半纯饲料。50d的饲养表明: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8%~40%时,鱼的特殊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饲料维生素C磷酸酯含量为847、850、994和634mg·kg-1时,血清总蛋白、γ球蛋白、溶菌酶活性最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最低。饲料蛋白质含量从30%上升到38%时,鱼体蛋白含量由60.95%升到69.86%,脂肪由29.27%降至21.69%;达46%时,鱼体蛋白(64.35%)含量下降,而脂肪(26.06%)含量上升。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8%时,鱼肌肉中饱和与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极显著地低于和显著高于饲料粗蛋白为30%和46%组。后两组鱼肌肉n-3/n-6值极显著和显著高于饲料蛋白含量为38%时,两个高蛋白饲料组中,鱼肌肉中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亚麻酸含量极显著和显著高于饲料蛋白30%组。黄颡鱼种饲料中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最适含量分别为35.58%~40.60%和600~800mg·kg-1。
王吉桥王文辉李文宽骆小年李敬伟
关键词:黄颡鱼蛋白质维生素C免疫力
不同剂型维生素C对黄颡鱼生长和几种免疫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8
2006年
黄颡鱼(Pelieobagrus fulvidraco)是新兴淡水养殖对象,其养殖技术和适宜饲料蛋白及维生素C磷酸酯的需要量等已有报道,但对包膜维生素C的生长和免疫反应目前尚未见报道,而维生素C是鱼正常生长和抗病的重要微量营养素。为此,在水温(22.0±3.0)℃下,将平均体质量10.0g的黄颡鱼幼鱼放养在30个60cm×60cm×120cm的微流水网箱中,投喂以鱼粉为蛋白源,粗蛋白含量40.0%和粗脂肪8.0%的半精制饲料,按300mg·kg^-1、600mg·kg^-1、900mg·kg^-1、1200mg·kg^-1和1500mg·kg^-1的剂量分别添加维生素C磷酸酯和包膜维生素C。经90d的饲养表明,饲料中维生素C磷酸酯和包膜维生素C的添加量分别为1110~1200mg·kg^-1和659~900mg·kg^-1时,黄颡鱼生长最快,饲料系数最低;添加量为1200mg·kg^-1和600mg·kg^-1时,血清总蛋白含量最高;961mg·kg^-1和981mg·kg^-1时,溶菌酶活性最高;747mg·kg^-1和507mg·kg^-1时,淀粉酶活性最高;1014mg·kg^-1和919mg·kg^-1时,蛋白酶活性最高。包膜维生素C的效果优于磷酸酯维生素C,这与其具稳定性且进入机体后缓释及蛋白酶活性和免疫力高有关。
王文辉王吉桥程鑫柳圭泽李文宽骆小年李敬伟
关键词:黄颡鱼蛋白质维生素C免疫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