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720502) 作品数:6 被引量:40 H指数:4 相关作者: 杨富文 田洲 刘柏平 卿湘运 王行愚 更多>> 相关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石油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电气工程 化学工程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采用贝叶斯–克里金–卡尔曼模型的多风电场风速短期预测 被引量:17 2012年 精确的短期风速预测对可靠安全的电力系统运行很重要。传统的预测方法没有考虑空间相邻风电场的信息。然而,多个风电场的风速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关的。该文给出了一个采用贝叶斯克里金卡尔曼模型的短期风速预测方法。由主克里金函数构成的空域结构使用贝叶斯层次结构进行建模,同时应用状态空间模型对时域动态性进行建模。采用计算速度更有效的变分贝叶斯方法来逼近推断和学习模型参数。在公开的多风电场数据集上评估提前1h的风速预测性能,与持续预测算法进行比较的结果显示了该文提出的方法在均方根误差评价指标上的改善。 卿湘运 杨富文 王行愚关键词:风电场 短期风速预测 概率图模型 一种新型偶次谐波注入的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 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分布式电网系统提出一种新型偶次谐波注入新的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详细描述了该检测方法的原理,分析了注入的偶次谐波的取值范围,并详细阐述了检测方法中的滤波算法。此方法是通过在输入电流参考信号中加入一个很小的偶次谐波扰动,由并网和断网前后偶次谐波电压变化来实现孤岛检测。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此方法检测速度快,鲁棒性强,无检测盲区,对电能质量影响小,同时能应用于多台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孤岛检测问题等优点。仿真结果达到了预期效果。 罗振环 杨富文关键词:孤岛检测 比例谐振 偶次谐波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鲁棒状态反馈控制策略 被引量:4 2013年 介绍了一种基于LCL滤波器并网逆变器的鲁棒电流控制器设计。该控制器的设计同时考虑了电网阻抗参数的不确定性和内模控制器对参考电流的跟踪和抑制电网的扰动。通过逆变器的状态变量和内模控制原理的结合设计出了鲁棒状态反馈控制器。最后,搭建了仿真平台,对鲁棒状态反馈控制器和PI控制器分别进行仿真与分析,结果表明鲁棒状态反馈控制器对电网负载变化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杨士保 杨富文关键词:LCL滤波器 状态反馈控制器 并网逆变器 线性矩阵不等式 二元交互参数化PC-SAFT在超临界乙烯配位聚合体系相平衡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4年 超临界烯烃配位聚合技术是近年来国际聚烯烃工业领域中的重要进展之一,超临界体系相平衡计算则是该聚合工艺设计与优化操作的基础。本文以链扰动统计缔合流体理论(PC-SAFT)状态方程描述工业级超临界乙烯配位聚合体系的相平衡,得到了适用于该复杂体系的PC-SAFT二元交互参数。与公开报道的实验数据比较表明,获得的二元交互参数可准确描述该超临界体系在较宽温度、压力范围的相平衡。基于上述二元交互参数,针对2个不同双峰聚乙烯产品牌号,计算了工业装置内多组分的相平衡状态,结果表明,反应器内的[H2]/[C2H4]摩尔比、淤浆密度的计算值与工业数据吻合较好,验证了二元交互参数的适用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工艺流程模拟与优化奠定了基础。 陈可冉 田洲 罗娜 杜文莉 钱锋 刘柏平关键词:超临界流体 相平衡 热力学性质 乙烯气相聚合流化床反应器内Geldart B类和Geldart D类颗粒流动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3 2016年 乙烯气相聚合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操作和优化依赖于对聚合物颗粒粒径大小和分布、气泡运动特性及聚合反应状况的准确描述。采用Eulerian-Eulerian双流体模型和群体平衡模型耦合方法对某乙烯气相聚合中试规模的工业流化床反应器分别处于常规聚合工艺(属Geldart B类颗粒)和免造粒工艺(属Geldart D类颗粒)时床体的气固流动特征以及不同颗粒类型对反应器操作状态和颗粒运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与传统聚乙烯生产工艺相比,免造粒工艺时的Geldart D类聚合物颗粒更易聚集于气体入口处区域,而且会产生明显的旋涡并出现较大的气泡。研究结果可为免造粒聚乙烯生产工艺的工业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车煜 田洲 张瑞 高宇新 邹恩广 王斯晗 刘柏平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 部分遮阴条件下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 被引量:9 2013年 在部分遮阴条件下,光伏阵列功率-电压(P-U)特性曲线呈现多峰现象,传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方法会失效。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导增量法的全局搜索(Global search based on Incremental conductance,GSINC)方法来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该方法保证不会陷入局部最优且不会错过任何极值点。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能快速且准确地跟踪最大功率点,有效提高了光伏阵列输出效率。 胡浩磊 杨富文关键词:光伏阵列 最大功率点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