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11-B-14)

作品数:17 被引量:229H指数:10
相关作者:史衍玺刘庆李欢汪顺义郭文慧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甘薯
  • 3篇氮钾
  • 3篇氮素
  • 3篇叶绿
  • 3篇叶绿素
  • 3篇叶绿素荧光
  • 3篇施钾
  • 3篇紫甘薯
  • 3篇钾肥
  • 3篇根系
  • 3篇光合特性
  • 2篇氮代谢
  • 2篇叶绿素荧光参...
  • 2篇荧光参数
  • 2篇施肥
  • 2篇酶活性
  • 2篇钾素
  • 2篇根系发育
  • 2篇根系生长
  • 2篇

机构

  • 15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13篇史衍玺
  • 12篇李欢
  • 12篇刘庆
  • 7篇汪顺义
  • 2篇王瑞云
  • 2篇王海岗
  • 2篇陈凌
  • 2篇李长志
  • 2篇郭文慧
  • 1篇向丹
  • 1篇吴春红
  • 1篇曾路生
  • 1篇孔凡美
  • 1篇徐聪
  • 1篇赵风芹
  • 1篇王慧
  • 1篇王金强

传媒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华北农学报
  • 2篇山西农业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作物研究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薯钾素营养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4年
甘薯是典型的喜钾作物,钾对甘薯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氮钾配比及不同的施钾时期对于甘薯的生理生化过程、形态和产量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对甘薯栽培中氮素和钾素的利用现状、吸收的生理机制及养分调控等进行回顾,围绕钾素后移和氮钾交互两个关键问题进行论述,分别概述了钾素和氮素对甘薯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氮钾交互作用对甘薯生长调控作用,强调了分期施钾和氮钾配比在甘薯栽培中的必要性。从不同的氮钾配比和施钾方式两个方面进行甘薯生长的调控研究,可以为甘薯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汪顺义李欢史衍玺李长志
关键词:甘薯栽培
不同施钾方式对甘薯钾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钾素是调控块根类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关键因子,特别是对淀粉型甘薯后期块根膨大及产量形成尤为重要。本试验选择胶州(砂姜黑土)和即墨(风沙土)两个不同土壤质地类型的试验点布置田间试验,探究不同施钾方式在两种不同类型土壤条件下对甘薯钾素吸收、钾肥利用率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对甘薯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借助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甘薯钾营养的精细化调控,提高钾肥利用率和促进甘薯生长。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K0(不施钾肥,CK)、K1(钾肥基施)、K2(钾肥1/2基施+1/2封垄期追施)和K3(钾肥全部封垄期追施)。【结果】与CK相比,三种不同施钾方式均显著提高了甘薯生物量、养分吸收量及产量(P<0.05)。与K3和K1处理相比,砂姜黑土条件下K2分别增产18.7%和10.4%,但K3和K1处理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风沙土条件下K2增产幅度分别为35.3%和17.3%,其中K1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K3处理(P<0.05)。与K1处理相比,K2处理显著提高了甘薯生长中后期(115天150天)钾素积累量和地下部生长速率,同时提高了钾收获指数、钾肥偏生产力、钾效率、钾肥农学利用率。与K1和K3相比,砂姜黑土条件下K2处理的钾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2.5%和8.8%,风沙土条件下K2处理的钾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3.9%和13.2%。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同一施钾方式相比较,砂姜黑土条件下氮钾积累量、生物量和产量均高于风沙土,但K2处理的钾素日积累速率、钾素利用率与增产效应均表现为风沙土高于砂姜黑土。【结论】在供钾量较低的风沙土上采用分期施钾(1/2基施+1/2封垄期追施)能显著提高钾肥利用率和增加甘薯产量,是甘薯合适的施钾方式。
汪顺义李欢史衍玺
关键词:甘薯钾素吸收
不同施氮量对甘薯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被引量:24
2014年
应用15 N示踪手段,设置4个氮水平(0,100,200,400mg/kg),研究不同施氮量对2个甘薯品种(徐32和徐22)干物质积累及15 N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氮肥用量可以显著提高甘薯各部位的吸氮量和干物质累积量。在一定范围内,2个品种的块根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但过多施氮(400mg/kg)会导致徐22产量下降。2个甘薯品种在不同氮水平下,其生长前期15 N主要分配到地上部,之后(移栽后75d)大量转移到块根,收获期15 N分配率为块根>叶片>茎蔓或叶柄>纤维根。两个甘薯品种对15 N的吸收分配不同,高氮用量下短蔓品种(徐32)块根的15 N吸收量和分配率均高于长蔓品种(徐22)。
徐聪李欢史衍玺
关键词:甘薯施氮量^15N
甘薯钾肥分期施用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针对甘薯钾肥"一炮轰"耕作模式所带来的钾肥利用率低及甘薯生长后期脱钾肥的问题,综述了钾肥分期施用对甘薯的生长调控机制,探讨了钾肥分期施用在甘薯光合特性和淀粉代谢酶等方面的调控作用,钾肥分期施用中钾肥的利用效率等,旨在为甘薯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王金强赵风芹李欢刘庆
关键词:甘薯钾肥分期施肥
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糜子资源抗性淀粉含量评估被引量:1
2021年
抗性淀粉(RS)为总膳食纤维组分之一,是糜子籽粒的重要组成。试验采用淀粉抗性检测试剂盒K-RSTAR,对来自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山西、陕西、宁夏)的60份糜子资源进行抗性淀粉含量检测,旨在为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优质糜子种质资源的品种选育和后续抗性淀粉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60份供试糜子种质资源的总淀粉含量为28.82%~67.57%,平均含量为47.92%;其中,RS平均含量为5.43%,变幅为1.31%~9.99%,变异系数为40.70%,供试糜子资源的RS含量差异较大,其分布呈正偏态平坦峰;宁夏高抗性淀粉含量种质资源较多,其RS含量均值(6.48%)显著高于山西(5.14%)、陕西(4.68%)两省,具有较多优质种质资源。
冯链石甜甜刘彦余王海岗陈凌乔治军王瑞云
关键词:糜子抗性淀粉
90份黍子种质资源蛋白质含量评估被引量:2
2021年
为评估黍子资源的蛋白质含量,以90份黍子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Smart-Chem140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测定黍子总氮含量,再根据总氮含量计算蛋白质含量,并对蛋白质含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90份黍子种质资源蛋白质含量在6.87%(宁夏的牛旦糜子)~12.01%(黑龙江的黄糜子),平均为9.43%,符合正态分布;就资源的蛋白质平均含量而言,印度最高(10.43%),黑龙江(10.10%)、山西(9.64%)和陕西(9.58%)次之,宁夏最低(8.41%),印度和宁夏间差异显著;就资源的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而言,黑龙江最高(12.24%)、内蒙古最低(6.20%);就资源的蛋白质含量变幅而言,印度最宽(7.82%~11.73%),内蒙古最窄(8.25%~10.24%)。90份黍子种质资源蛋白质含量特征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地区种质资源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陈慢慢石甜甜岳照程王海岗陈凌王瑞云乔治军
关键词:蛋白质含量方差分析种质资源
不同生长时期干旱胁迫甘薯根系生长及荧光生理的特性比较被引量:27
2016年
【目的】干旱胁迫是我国甘薯生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试验旨在为研究甘薯的抗旱生理机制,明确甘薯水分临界期,减轻干旱影响和优化甘薯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人工旱棚,设置甘薯正常供水与前期、中期和后期(即定栽后15 d、55 d、95 d)干旱胁迫四个处理(田间持水量的8%10%,每次胁迫持续15天)。用Epson v700扫描仪调查了不同处理三个不同时期根系发育,用M-PEA(Hansatech,英国)测定了叶片荧光生理参数。【结果】前期和中期干旱均显著降低了甘薯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P<0.05),而后期干旱影响较小,其规律表现为前期>中期>后期。其中,前期干旱甘薯总生物量减少约50%;中期干旱造成地上和地下部分别减少38.4%和31.1%;后期干旱地上和地下部减少均约10%左右。各个时期干旱胁迫均显著影响甘薯根系发育(P<0.05)。与正常供水相比,前期干旱胁迫总根长、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分别减少49.5%、55.7%和43.2%,中期干旱胁迫分别减少27.5%、27.0%和28.9%,后期干旱胁迫影响较小。不同时期干旱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不同,前期和中期胁迫处理测定值差异显著,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发生明显变化,后期未达显著性水平。与对照相比,前期和中期的PSⅡ综合荧光参数指标Fm、Fv/Fm、PI(ABS)分别减少了36.4%、15.6%、44.3%和14.7%、3.8%、22.6%;指示反应中心活性的参数φEo分别减少7.7%、3.4%,而反映电子传递速率的参数Vj、d V/dto分别增加了33.1%、32.1%和19.2%、17.1%,这些荧光参数的变化表明,干旱胁迫导致PSⅡ结构受损,反应中心受到伤害,光能转化效率降低,电子传递受阻。【结论】甘薯水分临界期处于前中期,实际中应特别加强甘薯前期的水分供应。
李长志李欢刘庆史衍玺
关键词:甘薯干旱胁迫根系发育叶绿素荧光参数
接种根内球囊霉提高氮素向甘薯块根转移和再分配的机理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AM)对甘薯(Ipomoea batatas L.)的侵染率及叶片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探索甘薯氮素吸收后在植株体内的转移和分配规律,以期为全面了解菌根真菌促进氮代谢的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供试菌种为一种根内球囊霉 Glomus intraradicesBEG141。土壤灭菌后,以不接种菌根( AM)为对照,在 8 kg 土中接种 100 g 菌剂(+AM)。于甘薯幼苗移栽后30 天、60 天和 90 天,从甘薯茎蔓顶部往下数第 5 片完全展开叶的叶柄与茎蔓交叉处定量注射 99%(^15NH4)2SO4 溶液,^15N 总施用量为 199.5 μg/plant。每次注射后三天取植株样,分为茎、叶、纤维根和块根 4 部分,测定生物量干重、根系菌根侵染率、^15N 丰度、氮代谢酶活性。[结果]接种 AM 处理显著增加了甘薯根部真菌侵染率及泡囊丰度、根内菌丝丰度和丛枝丰度。随着移栽天数的增加,侵染率显著增加,最高达到67%。移栽后 30 天接种和不接种菌根真菌处理间甘薯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量差异不显著,移栽后 60 天和 90 天,接种 AM 真菌处理的甘薯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量显著高于不接种 AM 处理(P < 0.05)。与 CK 相比,同一生育期接种 AM 处理显著提高了甘薯叶片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的活性,对硝酸还原酶(NR)活性无显著影响。双因素分析表明,接种菌根与接种后时间对提高甘薯生物量干重、氮素累积量及 GDH 和 GS 活性的正交互效应显著(P < 0.05)。移栽后 30 天,接种 AM 处理显著提高了甘薯茎蔓和叶片15N 积累量和分配率;移栽后 60 天,叶片中15N 积累量较前一时期显著增加。接种 AM 处理的叶片和茎蔓中15N 积累量在 30 d 和 60 d 显著高于不接种 AM 处理(P < 0.05),而在移栽后 90 天显著低于不接种 AM 处理,说明接种 AM 处理显著促进15N 向块根的转移和分配。[结论]接种 AM �
张树海李欢刘庆向丹
关键词:甘薯AM氮素分配氮代谢酶
氮钾互作对甘薯根系发育及碳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0
2015年
为阐明氮、钾营养及其交互作用对甘薯分根结薯期根系分化及叶片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砂培研究方法,设氮钾正常供给(正常)、多氮(N)、多钾(K)和氮钾配施(NK)4个处理。探讨了氮、钾及其交互作用对甘薯苗期养分吸收、农艺学性状、根系发育、硝酸还原酶(NR)、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腺苷二磷酸焦磷酸化酶(ADPGPPas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氮钾正常供给处理相比,N处理显著提高了甘薯地上和地下部氮吸收量、SPAD值、叶片数、叶面积;N处理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直径和NR活性、SS活性和SPS活性分别提高了5.9%,12.1%,1.9%,3.6%,14.1%,13.6%,19.5%,而ADPGPPase活性降低了7.1%;另外N处理块根比例减少7.9%,中等根(徒耗养分的根)分化比例升高7.7%。与氮钾正常供给处理相比,K处理显著提高了地上和地下部氮吸收量,且K处理根系活力、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SS活性、SPS活性、ADPGPPase活性分别提高了16.2%,28.2%,10.1%,39.3%,12.6%,14.9%,20.1%,14.5%;氮钾配施(NK)处理须根和块根分化比例升高0.2%和12.4%,中等根(徒耗养分的根)分化比例降低12.6%。与N和K处理相比,氮钾配施(NK)处理能够调控甘薯苗期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比例(T/R值),同时提高须根和块根分化比例,显著促进了薯块的膨大。双因素分析表明,氮钾配施(NK)对地上和地下部氮钾含量、根系活力、根平均直径、NR活性、SPS活性、ADPGPPase活性均存在显著的正交互效应。从地下部根系形态和地上部酶学变化两方面揭示氮钾交互机制,为甘薯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汪顺义李欢刘庆史衍玺
关键词:甘薯根系酶活性
氮肥施用量对不同紫甘薯品种产量和氮素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7
2016年
选取紫甘薯品种浙紫1号、宁紫2号和紫菁2号,设置3个施氮处理,即0(N0)、75(N1)和150(N2)kg hm–2纯氮,于2013—2014年2个生长季在青岛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块根产量、干物质累积速率、氮素累积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浙紫1号和紫菁2号的薯块产量,其中,浙紫1号的N1、N2处理分别较N0处理降低12.64%和13.32%,紫菁2号分别降低3.94%和29.06%;宁紫2号N1处理产量略高于N0处理,两年分别较N0处理提高8.5%和3.4%,而N2处理块根产量显著低于N0处理。茎蔓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收获指数、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逐渐降低。第1年N1、N2处理的茎蔓干物质累积量分别较N0处理提高2.7%~20.0%和12.3%~36.4%,第2年分别提高12.6%~51.9%和28.7%~85.5%。相关分析表明,块根产量与氮素效率各指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茎蔓生物量与收获指数、氮素收获指数及氮肥利用效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615**,–0.704**,–0.663**)。肥沃土壤上施用氮肥会造成浙紫1号和紫菁2号的茎蔓旺长,光合产物向薯块转运比例降低,导致源库比例不协调,块根产量下降。宁紫2号对氮肥的需求相对较高,施用氮肥75 kg hm–2时鲜薯产量提高,而施氮量过高时薯块产量降低。因此,紫甘薯在含氮量较高的肥沃土壤上种植时,对氮肥的需求量较低,茎蔓和薯块的协调生长是提高块根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保障。
吴春红刘庆孔凡美李欢史衍玺
关键词:紫甘薯氮肥用量氮效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