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AZD071)

作品数:59 被引量:301H指数:11
相关作者:马国君杨庭硕李红香杨曾辉崔明昆更多>>
相关机构:吉首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经济管理
  • 22篇社会学
  • 8篇生物学
  • 7篇农业科学
  • 7篇历史地理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8篇文化
  • 16篇生态
  • 12篇民族
  • 8篇文化生态
  • 8篇化生
  • 6篇生态环境
  • 6篇民族文化
  • 5篇土司
  • 5篇金沙江流域
  • 4篇人类学
  • 4篇生态维护
  • 4篇文化适应
  • 4篇流域
  • 3篇灾变
  • 3篇知识
  • 3篇生态人类学
  • 3篇史料
  • 3篇农业
  • 3篇兼及
  • 3篇各民族

机构

  • 27篇吉首大学
  • 20篇贵州大学
  • 5篇云南师范大学
  • 4篇云南大学
  • 2篇贺州学院
  • 2篇凯里学院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铜仁职业技术...

作者

  • 16篇马国君
  • 11篇杨庭硕
  • 10篇李红香
  • 6篇杨曾辉
  • 5篇崔明昆
  • 3篇罗康隆
  • 2篇李银艳
  • 2篇吴声军
  • 2篇彭书佳
  • 2篇张振兴
  • 2篇韩汉白
  • 2篇谭卫华
  • 2篇翟慧敏
  • 1篇何治民
  • 1篇罗康智
  • 1篇吴合显
  • 1篇麻勇恒
  • 1篇皇甫睿
  • 1篇杨成
  • 1篇杨文英

传媒

  • 19篇原生态民族文...
  • 6篇云南师范大学...
  • 6篇吉首大学学报...
  • 6篇广西民族大学...
  • 4篇贵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曲靖师范学院...
  • 2篇西南边疆民族...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思想战线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柳州师专学报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古今农业
  • 1篇贵阳学院学报...
  • 1篇贺州学院学报
  • 1篇贵州师范学院...
  • 1篇青藏高原论坛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17篇2013
  • 23篇2012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态人类学的系统论方法被引量:9
2012年
在系统梳理生态人类学生态系统方法的探索运用实践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指出了生态系统研究的可行途径:对于人类行为和复杂文化事项的研究,困难在于很难获取精确的定量数据,生态系统的应用主要是吸取其整体论和相互关系分析的观点,即把民族文化及其环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分析研究其中各成分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而在某些具备充分数据资料的大尺度的生态系统层面上也可以开展定量研究的尝试,目的在于对人与环境及资源互动关系的分析和跨文化的比较。
崔明昆
关键词:生态人类学生态学生态系统研究方法
18~20世纪前半叶金沙江流域开发模式省思
2013年
有清以降,西藏、西南危机,清廷及民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经营政策,要求各少数民族按照内地资源利用方式去开发金沙江流域,并以此替代原先多元文化并存的经济开发格局。这种为国防形势所迫,而采用的应急式单一开发模式,去应对金沙江流域错综复杂的生态背景,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将会冲击到该流域不同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经长年积累后,最终诱发了诸多生态灾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总结其间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中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生态建设将大有裨益。
马国君李红香
关键词:金沙江流域矿业开发
清末康区“改土归流”的动因及后续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康区乃中原进入西藏的战略要地,该地区社会结构的重要特点在于政教合一,致使在当地设置的土司也必然具有双重的政治身份。清前期,朝廷曾在此实施过局部的"改土归流",然因其环境恶劣等诸多因素,始终无法在此大规模建构直接统治机构,为此只能继续沿用土司制度略加羁縻。1840年后,特别是20世纪初赵尔丰主持的康区"改土归流"时,英俄等列强觊觎西藏,诱使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与清王朝为敌,分裂祖国倾向日趋明显。清廷在西藏的经略决策不得不为之一改,必须凭借军事势力以对抗英俄的入侵。要军事卫藏,又不得不取道于康区,然该区土司割据,中梗于川、藏之间,致使西藏局势岌岌可危。如何经营西藏,以固川、滇、青屏障,成了当时国防之急务。为了巩固西南内陆边防,朝廷别无选择,只能在康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此政策的推行为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做出了卓越贡献,进而也为民国时期西康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马国君李红香
关键词:赵尔丰土司制度改土归流
清至民国黔东南林副产品规模化及原因探析被引量:8
2015年
黔东南地处沅江和融江的上游,这一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甚适应林业的发展,各类林副产品繁多。清至民国时期该区域产出的桐油、茶油、生漆、松脂、樟脑与白蜡等,不仅产量规模大,提高了各族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成了当地特色产业之一。为扩大其产量规模,各族居民和政府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本土知识,并制定一系列地方法规,积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张坤美陈冬梅
关键词:林副产品本土知识规模化
云南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灾变的历史成因及治理对策探究——兼论氐羌族系各民族传统生计方式的生态价值被引量:9
2012年
清代以前,云南境内的金沙江流域河谷地带森林茂密、草原丰美、气候湿润,并未呈现干热河谷灾变景观。入清后,随着移民的增加,开发管理的无序,加之引入的经营模式与当地生态系统不相兼容,经长期积累后,毁损了多样并存的森林生态系统,诱发了干热河谷生态灾变的扩大化,危害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根治今天云南境内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灾变,应借鉴历史的经验,充分发掘、利用原生地各民族的传统生态知识和技能,这一地区干热河谷灾变救治才可望收到理想成效。
马国君李红香
关键词:干热河谷生计方式
我国西南干热河谷灾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兼论本土生态知识在生态维护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13年
干热河谷在历史典籍中又称为"炎地"或"热地",它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各江河的河谷坡面。这样的区段又干又热,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荒漠景观,是一种典型的地区性灾变形式,灾变发生后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乃至社会稳定,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早就引起了学界与政府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但系统梳理却严重不足。因此,对这些成果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指出其不足,以便引导下一步的研究,实属必要。
马国君
关键词:干热河谷本土生态知识
杉树再生技术营林在节能减排中的价值探析被引量:1
2012年
大量CO2的排放,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害,因此节能减排成为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等成为世界各国减排的主要手段,但很少关注民族本土性生态功能和作用在节能减排中的价值。通过田野调查表明,侗族林农运用杉树再生技术形成的人工林对CO2的固化效果,体现出长效性和高效性,在节能减排中有着其独特的价值。
吴声军
关键词:侗族节能减排CO2
论我国南方丘陵山区扩大种植各民族传统特优农林产品的生态维护价值被引量:3
2013年
在历史上,我国南方各民族曾经培育出了一系列的特优农林产品,如白蜡、桐油、油茶、生漆、葛藤、优质糯米等,[1]并凭借这些优质农林产品曾经实现过我国南方地区的富裕和繁荣。可是,进入20世纪后,由于这些产品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求,而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只能以残存的方式在农村得到有限的传承和利用。与此同时,从国外引进的农林产品,或者是靠现代育种技术培育的农林产品却在极大的范围内置换了上述各种特优农林产品。这一置换在短期内虽然赢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却埋下了生态安全的隐患,使得相关地区的生态建设蒙受了损失。本文仅就传统特优农林产品的相关生态维护价值展开讨论,以便唤起世人的关注,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现提供经验与教训。
杨曾辉谭卫华
关键词:生态维护
外来物种入侵灾变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清水江三板溪库区“水白菜”泛滥为例被引量:10
2014年
"水白菜"系我国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该物种从巴西引入我国后,在南方淡水河流或库区水域快速繁殖,压制和排挤本地物种生长,形成单极优势群落,对当地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构成严重威胁。贵州黔东南的清水江系长江支流沅江干流上游,沿江水库较多,其中锦屏三板溪水库自建成后,水白菜就开始在此泛滥成灾。灾变范围涉及到锦屏文斗寨以上至剑河境内100多公里的库区水域,不仅阻挡水上交通、污染水面,而且还损害了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如何化解这一灾变,已成为当前生态治理和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
马国君张振兴张颖洁
关键词:外来入侵物种生态治理
论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区别与联系被引量:15
2013年
人类社会自诞生之日起,便有意识地对其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进行加工、改造和利用,因而就终极意义而言,人类社会生存所依托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生态环境了,而是经过民族及其文化与之相互磨合后所形成的次生生态环境。生态人类学将这一次生生态环境表述为各民族的生境,亦即民族及其文化与所处生态环境之间构成的文化生态耦合体。然而,自然生态则是纯自然的客观存在,是伴随地球生命体系一并而生的,并且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纯自然形态。因此,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最根本的区别正在于,文化生态具有民族文化的根本属性,而自然生态则不具备民族文化这一属性。而其联系则在于,文化生态脱胎于自然生态。
杨曾辉李银艳
关键词: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文化生态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