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2-GM-036)
-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4
- 相关作者:张殿军更多>>
- 相关机构:大连民族学院南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民族法学研究范式转型与民族法立法体制机制探析被引量:9
- 2013年
- 民族法律法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法律法规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在体系的完整性、内容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凸显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等诸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任重而道远,民族法学研究面临着更大的时代责任。"后体系时代"的民族法学研究应注重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转变。现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的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立法自治权的有效行使,进一步形成权限、程序配置科学的民族立法体制,是完善我国民族法律法规的重要环节。
- 张殿军
- 关键词:民族法学
- 城市民族问题治理法治化的路径选择——以东南沿海城市为例被引量:12
- 2015年
- 东南沿海城市是少数民族的重要流入地。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长,民族关系复杂化,城市民族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把握东南沿海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城市民族问题,完善城市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注重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培养,依法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冲突,加强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制度化建设,引导少数民族群众依法理性维权,是完善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促进民族问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张殿军
- 关键词:城市民族问题东南沿海法治化
-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制度空间与“合法化”路径被引量:10
- 2012年
- 少数民族习惯法在一定范围内的民族地区至今仍然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规范。民族区域自治蕴含着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制度空间,宪法和法律的诸多条款都为少数民族习惯法进入国家法提供了依据。民族自治地方并未有效地利用国家法的制度安排,通过自治立法吸收少数民族习惯法,进而导致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司法过程中的冲突。开展少数民族习惯法调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自治立法吸收少数民族习惯法合理的、积极的内容,在司法过程中合理借鉴优良的习惯法,能够消除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良性互动。
- 张殿军
-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习惯法自治立法
- 协商民主视野的族际政治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被引量:3
- 2012年
-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科学决策方式和民主治理模式,强调通过意见、建议的有效沟通、协调和整合达成共识,实现公共决策和立法的合法化。协商民主具有消除矛盾与冲突、增进协调与团结的价值与功能,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和精神具有一定程度的暗合。在民族问题治理过程中引入协商民主机制,扩大少数民族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 张殿军
- 关键词:协商民主族际政治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
-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功能、限度及价值取向被引量:5
- 2013年
- 自治权是国家赋予民族自治地方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一种超过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特殊权力,从而形成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目标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少数民族利益的保护兼顾,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偏重于自治民族的设置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统一与自治"而不是"集权与分权",才是自治权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治权的配置和行使以不危及国家的安全与统一为基本前提。权利和义务是矛盾的统一体,缺乏义务约束的自治权,会助长民族意识,消解国家认同。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能力和参与水平,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分享国家权力,能够超越自治的边界,加强国家认同,进而上升到对多民族国家的共治范畴,更有利于国家认同和国族建设。
- 张殿军
- 关键词: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民族认同民族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