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澳大利亚国家农业研究中心项目(SMCNLWR2)

作品数:7 被引量:326H指数:6
相关作者:张仁陟黄高宝罗珠珠毕冬梅王新建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澳大利亚国家农业研究中心项目甘肃省农牧厅资助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土壤
  • 5篇保护性耕作
  • 2篇有机碳
  • 2篇真菌
  • 2篇免耕
  • 2篇耕作
  • 2篇耕作措施
  • 2篇旱地
  • 1篇地麦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生态特征
  • 1篇生物量碳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水分利用效率
  • 1篇碳含量
  • 1篇土壤结构
  • 1篇土壤酶
  • 1篇土壤酶活
  • 1篇土壤酶活性

机构

  • 7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张仁陟
  • 3篇黄高宝
  • 2篇罗珠珠
  • 2篇汪娟
  • 2篇王新建
  • 2篇毕冬梅
  • 1篇张金文
  • 1篇李玲玲
  • 1篇苗琳
  • 1篇蔡立群
  • 1篇李登航
  • 1篇张国盛
  • 1篇晋小军
  • 1篇汤世博
  • 1篇张丽华
  • 1篇解开治
  • 1篇王立
  • 1篇何玉梅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生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8
2007年
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秸秆还田(TS)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西部雨养农业区耕层土壤真菌数量、垂直分布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真菌数量有一定影响,耕层土壤真菌总数TS>T,NTS>NT,T>NT;耕作措施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比较明显,3种保护性耕作处理其土壤均以绿僵菌属(Metarrhizium)、腐霉属(Phythium)、曲霉属(Aspergillus)占绝对优势,B-P优势度指数三者之和都在0.6左右;而T处理占绝对优势的菌属是绿僵菌属(Metarrhiz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B-P优势度指数二者之和在0.7左右;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呈现NTS>TS>T>NT。因此,在黄土高原西部雨养农业区实施NTS和TS耕作措施,既有利于土壤有益真菌数量的增加,提高养分转化率,又有利于促进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何玉梅张仁陟张丽华解开治
关键词:耕作措施真菌群落结构生态特征
保护性耕作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被引量:20
2009年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共设4个处理(T:传统耕作;NT:免耕无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采用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即小麦→豌豆→小麦和豌豆→小麦→豌豆,本文中所指春小麦地、豌豆地分别指2008年种植春小麦、豌豆的轮作次序),于2008年3月中旬对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下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进行了采样测定。结果表明,经过7a的轮作后,两种轮作次序下,0~3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有在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较免耕不覆盖、传统耕作处理高的趋势,且其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两种轮作次序下的排序均为: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T);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春小麦地和豌豆地的排序则分别表现为: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T)>免耕不覆盖(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T)。同时,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有机碳和全氮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氮的积累。
汪娟蔡立群毕冬梅王新建张仁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保护性耕作对旱地麦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2
2009年
通过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设置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与传统耕作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下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耕作层的加深而递减;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表现为三种翻耕处理(T,TS,TP)随土层的加深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三种免耕处理(NT,NTS,NTP)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与传统耕作(T)相比,免耕秸秆覆盖处理(NTS)下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11.74%,脲酶活性升高17.60%,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43.99%,蔗糖酶活性升高40.22%;另外,就产量表现而言,免耕秸秆覆盖(NTS)是传统耕作(T)的1.68倍,统计分析差异显著(P<0.05)。可见,在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实施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既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也可以改善耕层土壤酶活性。
苗琳王立黄高宝罗珠珠李登航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酶活性免耕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187
2005年
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和五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表层0~10cm土壤水分含量影响较大,免耕秸秆覆盖(NTS)在作物播种期可以显著增加播种期表层土壤含水量.0~200cm土壤剖面贮水量年变化分春夏作物旺盛生长失墒期(5月中旬~7月中旬)、夏秋雨季增墒期(7月中旬~10月下旬)和冬春稳墒期(11月~翌年5月上旬)3个阶段.尽管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0~200cm剖面贮水量影响不大,但作物耗水量却存在显著差异.免耕秸秆覆盖在增加作物耗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作物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地膜覆盖在有些年份也有利于降水的高效利用和作物产量的提高,但与秸秆覆盖相比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持续提高.而且,如果种植小麦,出苗前若一次性降水较多时地膜覆盖将造成严重板结,影响出苗,进而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在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实施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既有利于作物对有限降水的高效利用,提高作物产量,也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李玲玲黄高宝张仁陟晋小军Guangdi LI Kwong Yin CHAN
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
陇中旱地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表层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含量比较分析被引量:24
2008年
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进行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表层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相比,免耕秸秆覆盖(NTS)土壤容重在作物生长期保持稳定;虽然两种序列NTS处理土壤总孔度较低,但其>30μm的非毛管孔度显著高于其它三种处理,W→P→W序列(2002年小麦→2003年豌豆→2004年小麦)NTS处理分别比T处理、TS处理和NT处理提高3.605%、4.749%、3.338%;P→W→P序列(2002年豌豆→2003年小麦→2004年豌豆)NTS处理分别比T处理、TS处理和NT处理提高2.834%、4.023%、2.728%;就大团聚体(>0.25 mm)含量而言,W→P→W序列下T处理、TS处理、NT处理和NTS处理分别为7.412%、9.493%、9.098%、10.577%,P→W→P序列下分别为7.600%、10.027%、8.085%、9.933%,且统计分析表明两种序列下NTS处理均与T和TS两处理差异显著。同时发现,NTS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两种序列下分别比T处理增加0.958 g/kg和1.045 g/kg,而单一的免耕(NT)或覆盖(TS)效果并不显著。
罗珠珠黄高宝辛平张国盛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黄土高原土壤结构有机碳
西北地区耕地土壤真菌DNA提取方法比较被引量:2
2012年
由于西北土壤理化性质的复杂性和真菌特殊性,所以从土壤中提取真菌基因组DNA就相对细菌更困难。在2种常用的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与在传统提取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了一种专门适用于真菌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并且利用真菌28SrDNA通用引物U1/U2进行扩增。三种提取方法比较结果表明:SDS法提取的DNA纯度最低,传统CTAB-SDS的DNA产量最低,实验室的提取方法既可以提高DNA产量又可以保证DNA的片段完整性,并且本实验室的提取方法扩增效果最好,可广泛应用于西北地区土壤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汤世博张仁陟张金文
关键词:真菌基因组DNA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被引量:35
2009年
为了探讨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定西市李家堡镇进行了长期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免耕、秸秆覆盖及小麦和豌豆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对0-5 cm,5-10 cm,10-30cm 3层土壤的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动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的3个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两种轮作次序下SOC,ROC,MBC的含量,这说明保护性耕作有利于碳的固定和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其中免耕和秸秆覆盖两部分结合效果最佳。同时,各处理土层的含碳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表明,ROC,MBC,ROC/SOC,MBC/SOC对不同耕作措施产生的响应与SOC基本一致,它们可以作为对土壤SOC影响的评价指标,与SOC的相关系数大小排序依次为MBC>ROC>MBC/SOC>ROC/SOC,在表征土壤有机碳变化上它们比SOC更敏感,其灵敏度排序为MBC>ROC/SOC>MBC/SOC>ROC,因此,在ROC,MBC,ROC/SOC,MBC/SOC等指标中,MBC更要值得重视和采用。
王新建张仁陟毕冬梅汪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