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A751079)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张节末王莹赵琼琼严静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诗经
  • 3篇比兴
  • 2篇周易
  • 2篇《诗经》
  • 2篇《周易》
  • 1篇叙事
  • 1篇玄言
  • 1篇玄言诗
  • 1篇缘情
  • 1篇占筮
  • 1篇神话
  • 1篇诗词
  • 1篇诗体
  • 1篇释学
  • 1篇抒情
  • 1篇抒情诗
  • 1篇宋代
  • 1篇宋代诗词
  • 1篇情诗
  • 1篇主题

机构

  • 8篇浙江大学
  • 2篇昆明理工大学

作者

  • 6篇张节末
  • 3篇王莹
  • 2篇赵琼琼
  • 1篇严静

传媒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学术月刊
  • 1篇殷都学刊
  • 1篇西安电子科技...
  • 1篇美育学刊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论宋代诗词中的日常化经验被引量:1
2011年
从内容的拓展、实际的用途以及传播效果来看,宋代诗词兴盛是以向日常生活靠拢为其助力的,词甚至有了类似于今天广告的作用,而宋诗甚至成为了可以买卖的商品。诗词,在宋代已经不单是艺术了,而是日常消费的一部分,体现出浓厚的日常化审美经验。
王莹
关键词:诗词宋代
“比兴”神话
一、先秦的兴与比1.和乐教传统无关的原始之"兴"《周易·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情形极为生动:有鹤在树荫下呜叫,其雏子应和之;我有美酒,就与你们同享。举行庆典宴会时,树荫下鹤之和鸣,正...
张节末
文献传递
语境变化:比喻发生的原因——以《周易》古经中三个军事卦为例
2010年
选取《周易》古经中"角"、"虎"和"以杞包瓜"为个案,考察它们从甲骨文、金文到《周易》卦爻辞中所处语境的转变,发现它们在甲骨文的占卜语境和金文的祭祀语境中或为人名,或为地名,而转入《周易》的军事语境后,都产生了比喻义。可以说,汉语中比喻的产生正是语境转变的结果。
王莹
关键词:比喻
《周易》卦爻辞非歌谣考被引量:3
2011年
在《周易》原初的占筮语境中,筮法的控制使卦爻辞与卦爻象一一对应,不存在叙事主体以及完整的叙事结构,因而卦爻辞绝非歌谣式的叙事。卦爻辞和歌谣的异质性决定了两者迥异的传播特征。两者的专名"繇"与"谣"在先秦不相混用。目前学界根据卦爻辞与歌谣形式上的相近,普遍将卦爻辞定性为歌谣,并尊之为中国诗歌先导,其探求思路的合理性或值得商榷。
张节末王莹
关键词:《周易》卦爻辞占筮歌谣叙事
论玄言诗的诗体革命被引量:1
2012年
玄言诗在中古并不是另起炉灶的一个诗类,它是玄学时代诗人们援玄理入诗,各传统诗类被逐步玄学化的结果,具有反缘情、抑比兴和尚自然三大诗学特点。玄言诗创作最初的冲动来自时代危局之下诗人们欲以理思消释、放逐情感的要求,遇"物"不再生情,而转向"理"的体悟。悟理渐次胜过缘情,景与情的架构为景与理的架构所取代,赋体化和玄学论辩成为玄言诗常用的结撰手法,比兴模式遭冷落。"玄对山水"的态度使自然获得了独立之品格,佛教观法的渗入也进一步引导景与理的架构获得直观之品格。赏爱自然的传统于是开启,描写技巧随之大获进步,为田园、山水诗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在中古诗歌从缘情到山水、田园的发展过程中,玄言诗成为诗体革新的关键环节。
张节末赵琼琼
关键词:玄言诗缘情比兴
论《诗经》抒情的公共性被引量:3
2013年
《诗经》的创作和结集并不出于个人抒情的目的。其中大部分诗篇与政治、道德、社会等公共领域密切相关,代表了群体的经验,并多采取群体性的表述视角。即使以表现爱情或感伤情绪为主的诗篇,其情感呈现也往往依托公共的道德伦理规范、共同的社会风俗仪式以及诗乐舞合一的表演形式等公共性平台展开,成为公共化而非个人抒情的诗歌类型。《诗经》的情感描摹缺乏个性和明确的抒情主人公,并非表达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从流传的角度看,《诗经》在先秦大规模地公开传播,时人并未将它视为个人抒情诗,而赋予其政治辞令、教育手段、仪式乐歌等公共文本功能。因此可以说,《诗经》表现出鲜明的公共性倾向,并不符合西方"抒情诗"的标准,也与中国语境中的"缘情"概念有深刻的差异。
赵琼琼张节末
关键词:《诗经》抒情诗公共性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对《诗经》的解释存在比兴循环解释的现象。《关雎》一诗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出现了对其道德主题的三个不同解释,存在由色到礼的戏剧性叙事以及将自然物与人事并置的两种解释模型。《毛诗》《郑笺》对《汉广》的解释发生了道德主题和婚嫁主题的冲突,道德主题的强化导致了主题先行。《毛诗》解《樛木》反转葛藟攀缘樛木"比"之古义,将诗篇主题倒转为樛木主动荫蔽葛藟,完成"兴"义,成为比兴循环解释的典型。陈奂举了《毛传》解诗用"若"、"如"、"喻"、"犹"诸字的很多例子,以证"兴而比"的关系,意在通过比兴循环解释重返自然物与人事并置的平衡关系。
张节末
关键词:《诗经》《关雎》《汉广》比兴主题并置
论“以色喻于礼”的释诗体系被引量:2
2012年
先秦至汉代出现了《诗经》的三种释诗体系,先秦最早出现的乃"断章取义"体系,汉代的为"比兴美刺"体系,介于两者之间,出现于战国中晚期的则可以称为"喻"的体系,其核心概念为"以色喻于礼"。此一释诗体系既不"断章取义",也不运用"比兴美刺",其特色是把整首诗歌理解为一个从色到礼的简单叙事,毫不避讳汉儒极力隐蔽的男女私情、"好色之愿",旨在通过一个相对简单的"喻"的过程,从满足个人欲望转向遵守礼仪规范,从而启发人们知晓礼仪。这一过程做到了色和礼、私和公的两全,被称为"改"。"以色喻于礼"命题有助于我们把握《诗经》的美育意义。
张节末严静
关键词:诗经解释学美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