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XZW032)

作品数:12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冰孙艳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4篇艺术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艺术终结
  • 4篇丹托
  • 4篇艺术
  • 3篇美学
  • 2篇日常生活审美...
  • 2篇黑格尔
  • 2篇鲍德里亚
  • 1篇敌对
  • 1篇艺术生活化
  • 1篇艺术意志
  • 1篇艺术终结论
  • 1篇异化
  • 1篇异化理论
  • 1篇生产逻辑
  • 1篇生活艺术化
  • 1篇史观
  • 1篇视阈
  • 1篇双螺旋
  • 1篇逆转
  • 1篇资本主义

机构

  • 7篇中国人民大学
  • 5篇四川外国语大...
  • 3篇西南大学
  • 2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张冰
  • 1篇孙艳秋

传媒

  • 3篇江西社会科学
  • 2篇学术研究
  • 1篇北方论丛
  • 1篇装饰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人文杂志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艺术进化与进步之辩——以“艺术意志”为考察中心被引量:1
2013年
进化和进步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上的重要观念,西方艺术史经历了进步的生物学模式和进化与进步同一的进化模式。现代艺术科学时代,李格尔的"艺术意志"作为艺术史发展的中心范畴,体现了进化思想和艺术冲动的矛盾性。当代对"艺术意志"的普遍批评,在本质上是针对"艺术意志"背后的进步-进化观念。然而,应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将进化与进步剥离,理性乐观的线性进步逻辑不合时宜,但是进化思想仍有价值,它可以与"情境逻辑"相结合,使当代艺术史呈现开放和多元的面貌。
孙艳秋
关键词:艺术意志李格尔
沃尔夫冈·韦尔施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沃尔夫冈·韦尔施的《重构美学》在21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与本土正在讨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理解偏差,带来一定程度的误读。他所主张的审美化包含两种:一种是浅层审美化,包括日常生活的时尚化和电子媒介塑造的虚拟空间;一种是深层的思想的审美化,包括伦理学和认识论的审美化。在他看来,浅层审美化是深层审美化的外显结果,解决浅层审美化带给人的感官麻木等弊端,除反思现代知识的审美化取向,倡导美学的超越性和跨学科性之外,还存在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审美的中断和非电子经验形式的关注等。韦尔施所谓的重构美学是基于美学当代发展,是美学已经成为各学科的基础,也是他对美学未来的乐观期许。
张冰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与艺术的终结命题被引量:3
2014年
出身文学而从事传播学研究的麦克卢汉,同时关注文学和艺术。在考察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艺术危机后,他提出,艺术的危机至少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口传艺术样式的危机;第二次是电子时代的出现,带来印刷文化以及与之相应的艺术样式的危机。与同时代的很多学者对艺术危机持悲观态度不同,麦克卢汉认为,艺术形式的变迁是媒介更替的必然结果。在电子时代,虽然传统艺术样式走向黄昏,但将会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并有助于人们与新媒介塑造的新环境建立关系。
张冰
关键词:媒介麦克卢汉
艺术与生活的双螺旋逆转——鲍德里亚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探究被引量:4
2015年
鲍德里亚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方面的思想值得关注。在他的理论构建中,存在着一个双螺旋结构。在消费逻辑的操控下,原本处于对立范畴的日常生活与艺术殊途同归,都被改变了性质,成为同质的东西。具体说来,日常生活物品被符码化,从而由真实走向幻象,成为超现实;艺术品被符码化,由一种幻象走向另一种幻象,即也变成了超现实。他的这种双螺旋结构理解,恰好对应了当下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解的两个维度: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在鲍德里亚的思想体系中,这种理解又是他对艺术的终结指向的核心构成要素。
张冰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本雅明的灵光理论与艺术的终结被引量:4
2013年
灵光理论是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的思想中可以参与到艺术终结命题的众声喧哗的重要证据。这一思想具有着多重指向,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从时间和进步观维度的理解。在本雅明看来,灵光艺术是一种时间上的持留,是一切如常的体验。它已经变成了进步观的直接体现者,与后者一起成为法西斯主义和丑恶现实的维护者。为摆脱这种情况,他论证了灵光的消逝可能性和机械复制时代的合理性,倡导终结灵光艺术,希望借此达到与现实对抗的目的。由此可知,本雅明所讨论的灵光艺术的终结,与上一世纪60年代以后的艺术终结命题的讨论存在差异,在他那里,这种终结不是对艺术命运的思考,也没有焦虑,而是艺术革命性的体现,是救赎社会的有效手段,因此更多的是乐观主义地对艺术的希冀。
张冰
关键词:灵光进步观
资本主义生产与艺术相敌对--从艺术终结的视阈透视马克思的美学
2013年
从严格意义上说,马克思并没有讨论过艺术的终结问题。但是,他从技术角度讨论艺术的进步却透露出可以从我们今天的艺术终结视阈审视的线索,即技术的发展在决定艺术的发生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艺术门类或样式的终结。除此之外,从今天的艺术终结的视野,我们还能够发现,他的资本主义生产与艺术相敌对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黑格尔意义上的艺术终结观的传统视野。他的世界文学的观念预示了旧的封闭性的文学形态的结束、新的文学势态的出现,这一思考可以为当下的艺术终结命题的子命题即文学终结命题提供补充。
张冰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观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近30年来,艺术终结命题引起知识界热烈讨论,作为最早提出此命题的黑格尔便进入了当代视野。客观而言,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观是其哲学体系的自然推衍,但从对这一命题的解读伊始,就存在争议。这种争议主要围绕着它的含义是否是指艺术的死亡来展开。克罗齐是目前主张从死亡的角度来解释黑格尔这一观点的代表,而黑格尔主义者鲍桑葵则持异议,从而成为倡导非死亡论的代表。鲍桑葵的意义在于,他转变了在黑格尔那里这一命题仅仅是其哲学体系的逻辑推衍的状态,将它变成了对艺术命运的预测。这恰与当下艺术终结命题的讨论遇合,为黑格尔的这一思想进入当下提供契机和依据。在当代视野中,学者们的争论与交锋,也丰富和拓宽了黑格尔的这一命题,加入了当代意义指向。
张冰
关键词:黑格尔克罗齐鲍桑葵
消费时代的异化美学——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被引量:3
2013年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对以生产为主的资本主义时代的人本主义关注,他重点考察的是生产逻辑下人与劳动、劳动产品之间的错位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此三者本质的异化。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在他看来,消费社会同样存在着异化问题,并且也是受到企业的生产逻辑支配的。同时,他又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消费社会的异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人与物都出现了符号化的倾向,成为一种非真实的存在。
张冰
关键词:异化生产逻辑符号化鲍德里亚
丹托艺术终结论及其在中国的接受被引量:2
2017年
新世纪以来,美国分析美学家丹托的艺术终结论迅速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这种关注从理论旅行的观点来看,是由于本土实际需要。20世纪90年代后,文学及其理论出现边缘化危机,这是艺术终结思想进入中国的现实土壤。然而,丹托艺术终结论聚焦在当代西方艺术,与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之间存在很大距离,因而其思想虽倍受关注,却并没有像其他学者如韦尔施、费瑟斯通等人那样,与中国文化现实之间形成有效结合。尽管如此,从其思想的内在哲学理路以及丹托本人对中国艺术的关切来看,其艺术终结论对中国当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仍然有着十分现实的启发意义。
张冰
关键词:丹托理论旅行
论丹托对黑格尔历史观的继承与发展被引量:2
2014年
20世纪艺术的两大走向,即哲学化倾向和多元化态势,成为丹托艺术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其解释策略是回到黑格尔的历史观。从黑格尔的自由到丹托的艺术多元化,中间存在着历史观转换的中间环节,即马克思的历史终结的观念。丹托将马克思历史终结之后社会分工消弭的思想,转变成了对多元化的理解,进而完成了自己对当代艺术的解释任务。
张冰
关键词:丹托黑格尔历史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