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739)
-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4
- 相关作者:范顺武赵凤东单治周坷徐文斌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腰椎间盘纤维环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4年
- 作为连接相邻椎体的主要结构,腰椎间盘在脊柱的各项活动中常处于压缩、拉伸、侧弯或扭曲等多种复杂的运动状态中。腰椎间盘纤维环因结构独特,其抗牵拉及抗剪切性能对维持椎间盘的完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生活中各种应力的变化所导致的纤维环结构变化或撕裂,以及纤维环与椎体终板连接部的撕裂,被认为是导致整体椎间盘退变或椎间盘突出的机制之一。对纤维环生物力学的研究有助于临床诊断时更为便捷地掌握椎间盘及其运动节段的生物力学状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因此对各种椎间盘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 单治范顺武赵凤东
- 关键词:椎间盘纤维环生物力学性能腰椎间盘椎体终板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
- 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骨质疏松邻近腰椎生物力学的作用被引量:4
- 2015年
- 背景:术后邻近椎体继发性骨折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最常见的并发症,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骨质疏松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影响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骨质疏松兔模型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切除36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卵巢,建立L3椎体骨质疏松骨折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均分为2组,实验组行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照组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5,10,15个月,检测L2、L4椎体骨密度及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L3椎体前缘、后缘高度与L2及L4椎体平均高度的比值,L2与L4椎体矢状面Cobb角。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及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椎体高度比值均高于术前(P<0.05),矢状面Cobb角低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均高于术前(P<0.05),椎体高度比值及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差异;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及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椎体高度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矢状面Cobb角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可改善骨质疏松骨折邻近椎体的骨密度、承载能力及后凸角度。
- 艾买江库尔班范顺武刘超汪银魁沈宏达
- 关键词:骨科植入物骨水泥椎体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
- 骨密度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手术疗效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接受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与术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PLIF术治疗的69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资料。根据腰椎BMD,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T≥-1.0)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56.5+9.0)岁;L.,滑脱20例,ks。滑脱13例]和骨量减少组(T〈-1.0)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60.5~7.8)岁;L4,,滑脱21例,LS。滑脱15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手术前、后腰腿痛情况;应用Roland—Morris(RM)量表评估患者手术前后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术中出血量、~AS改善、RM改善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不同骨量与性别、年龄、椎弓根螺钉松动、融合器沉降、融合率及病变节段的相关性。结果骨量正常组患者术后VAS和RM评分分别为(2.42~0.83)分和(4.06~1.34)分,骨量减少组VAS和RM评分分别为(2.61~1.02)分和(4.61±2.39)分,与各自术前VAS和R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骨量正常组平均出血量(415.5~105.8)ml,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528.3~128.7)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骨量正常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69.7~44-3)min,骨量减少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76.4~42.6)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量正常组的VAS和RM改善与骨量减少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出血量与BMD呈负相关(r=-0.407,P=0.001),BMD越低,手术出血量越多。而BMD与手术时间、VAS改善、RM改善、融合器沉降、不融合、螺钉松动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PLIF术治疗时,BMD与出血量呈负相�
- 赵兴周坷马彦方向前赵凤东徐文斌范顺武
- 关键词:骨密度腰椎脊柱融合术
- 腰椎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 通过CT、MRI及组织学分析,探讨腰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的病理学性质.方法 选取下腰痛患者中其MRI T2加权像存在局限性HIZ患者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33~50岁,平均年龄38岁.按照MRI T1加权像HIZ的特点分为两组,T1加权非高信号组(29例)即T2加权像呈高信号,T1加权像呈低或等信号;T1加权高信号组(12例)即T1、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所有病例均同时进行X线和CT检查,T1加权非高信号组中26例进行了椎间盘造影以及疼痛激发试验.T1加权非高信号组15例、T1加权高信号组7例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别为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或后路椎体间减压融合术,并对术中切取的HIZ区域标本进行HE染色和(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T1加权非高信号组患者X线、CT及MR检查均显示椎间盘退变,26例进行椎间盘造影以及疼痛激发试验者中21例造影阳性及疼痛复制,并显示纤维环破裂,其中15例阳性者接受手术治疗;5例阴性.术中切取的HIZ区域标本HE染色显示为纤维环破裂伴随肉芽组织长入,CD34染色可见HIZ区域内新生毛细血管,CD68见HIZ区域内多量染色阳性的巨噬细胞,而HIZ外区域表达较弱.而T1加权高信号组患者椎间盘在CT上显示为后方纤维环钙化或骨化,HE染色可见明显的钙化灶和钙化的潮汐线形成.结论 腰椎间盘后方HIZ,在T2加权像的局限性高信号、T1加权像呈局限性较低或等信号意味着通常所指的纤维环破裂伴随肉芽组织长入;而T2、T1加权像均呈高信号可能是钙化或骨化灶,因此,传统HIZ的概念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结合CT检查可能更有意义.
- 赵凤东陈欢欢苏优乐图刘军辉单治王翀妍范顺武
-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磁共振成像
- 微创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出血量与骨密度的关系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对微创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0年问61例单节段微创PLIF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采集患者年龄、性别、BMD、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等数据。按BMD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骨量减少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及其他参数;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性别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本研究条件下术中出血量的相关性因素。结果骨量正常组38例,术中出血量为(346.41±199.53)ml;骨量减少组23例,术中出血量为(552.62±300.2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与BMD呈负相关(r=-0.37,P=-0.035),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r=0.34,P=0.008),与其他因素无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术中出血量在男女性别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0.63xBMD+1.46x手术时间。结论BMD是预测腰椎PLIF术中出血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 何勇赵凤东范顺武
- 关键词:腰椎骨密度失血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