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1074)
- 作品数:17 被引量:193H指数:6
- 相关作者:张成渝郑瑶峰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建筑科学艺术更多>>
- “真实性”和“原真性”辨析被引量:31
- 2010年
- 总结"真实性"、"原真性"二词在国内20余年来的使用历程,表明从学术视野看,"真实性"的使用较之"原真性",不具有先天优势。从字面表达看,两个译词侧重不同,但通过不同的表达途径最终趋于认知上的一致。近年围绕两词的争鸣,反映出遗产学界将保护理论更加紧密地联系中国实践的思考轨迹,相对于译词争鸣之"表",其背后显现的理论思考日趋深入之"里"更具有本质性,因而更富现实意义。
- 张成渝
- 关键词:原真性
- 文物视域下的西晋洛阳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被引量:1
- 2021年
- 一、文化遗迹与西晋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1.三临辟雍碑20世纪30年代初,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内的东大郊村,发现了西晋咸宁四年(278)所立的"辟雍碑"。这是我国晋代文物中具有国家政治意义的重大发现,具有无比珍贵的文化史价值。该碑碑首、碑身两个部分由一件整体的石灰岩凿成,高332厘米,宽110厘米,厚30厘米。其中碑顶魑首,碑额隶书"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碑"二十三字。
- 张成渝张乃翥
- 关键词:文化遗迹中外文化交流西域地区文物
-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伊洛河沿岸的唐代胡人部落——以龙门石窟新发现的景教瘗窟为缘起(下)
- 2015年
- 随着隋唐洛阳故城东郊景教经幢石刻的出土和龙门石窟唐代景教瘗窟的发现,以当地'感德乡'、'崇义乡'为移民聚落的胡人生活区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对于一处大遗址文化遗产的揭示,除了探方考古发掘成果的积累,古籍文献的叙事亦为一项值得人们悉心梳理、采撷论据的工作。本文以当地出土文物及相关诗文纪事为质料,对这一胡人聚落在洛阳社会生活中发挥的文化效应进行了钩沉,从而揭示出西域胡人利用伊洛河漕运水系经营生贩的聚落选择。不仅如此,由于这一胡人部落信奉着故国的宗教并怀恋着旧邦的生活方式,因而其日常生活的习俗惯性便在东都地区发挥出'文化碰撞'的职能,由此形成当地社会生活中种种西域文明大放异彩的结局。
- 张乃翥郑瑶峰
- 龙门石窟北朝造像中装饰雕刻的艺术格调
- 2017年
- 在龙门石窟魏唐窟龛的相关壁面空间内,如洞窟额楣、佛龛平座、主像背光等结构性部位,往往以浮雕方式刻画了各式烘托主像的装饰性画面。这些浮雕作品,或以几何图画,或以卷草纹样,或以带有情节寓意的佛典故事场景,或以展示施主生活面貌的世俗剪影,为人们礼拜这一佛国道场提供着视觉读品的审美愉悦。不仅如此,相对于这种美术题材的典型设定来说,上述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选取,则更加具有体现当年东西方文化交流样板载体的意义——古代雕刻家采用此前西方广为流行而带有'密体意致'的构图技法,为东方造型艺术的形式创新,提供了一个带有浓郁模型意义的示范文本。因此,透过龙门石窟这一文化遗产上述艺术遗迹的美学分析与探讨,人们不仅从物质生产视域体会到古代丝绸之路畅通时期东西方文化往来的密切,更能从意识形态视域感受到当年东方世界如何从西方美术模型中汲取了那里行之久远的审美取向,从而促进人们由物质生产层面跨越到精神生产层面来认识丝路交流对东西方社会文明沟通的历史价值。
- 张乃翥张成渝
- 原真性与完整性:质疑、新知与启示被引量:9
- 2012年
- 在世界遗产理论发展路程中,对遗产原真性及完整性的质疑和思考是推动理论不断丰富完善的一股重要动力。完整性适用于所有遗产地,整体保护政策正是对完整性这一命题的呼应和阐释。对遗产原真性的质疑主要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特别是活态遗产,现在遗产界已经越来越认识到非物质遗产不能简单套用物质遗产的原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的原真性要素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演进中的原真性"。因质疑而思考,进而获得新知。这一途径启示我们,应以一种开放性的、持续完善的思维和态度来对待遗产事业。
- 张成渝
- 关键词:遗产原真性完整性
-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被引量:82
- 2010年
- 原真性与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领域的核心理念,我国对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遗产类型、遗产保护案例和旅游原真性四个方面。总体而言,文化遗产研究的丰富程度高于自然遗产,原真性研究的深入程度高于完整性。从遗产类型日趋多样化、遗产内涵日趋丰富的现实出发,完整性原则的研究、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的保护研究、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的关联性研究仍需引起更多关注。
- 张成渝
- 关键词:原真性完整性世界遗产
- 中外文化源流递变的一个美学例证——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雕刻的美术史考察被引量:3
- 2012年
- 龙门石窟以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为模式的供养人造像,开启了中国石窟寺大型人物装饰艺术的先河。如果由此而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阈,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以单元题材重复排列、人物层次岑岑叠加为特征美术构图,以其强烈的具有共同意象主题的叙事性画面,着力地渲染了中国政教高端拥有'权力意识'的文化优越感。而这一美术造型模式在6世纪初叶中原地区的出现,实际上与此前中外文化交流对东西方美术创作的沟通有着内在的联系——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作为美术创新的一种尝试,其构图传写的基本手法实乃采源于西域早期艺术遗迹板块造型中'群阵烘托'的创作范式。在此之后的东方美术史上,这种赋有'宏大叙事'意义而为上层社会喜闻乐见的美术场景,曾对长达数百年之久的东方宗教艺术,尤其是其中的大型人物造型的创作实践,做出了带有主流意义的引领与示范。
- 张乃翥
- 对中国遗产例证西方认识的再思考:基于德尔德的《遗产及其文化边界》被引量:1
- 2014年
- 基于比利时学者威勒姆·德尔德《遗产及其文化边界:基于中国例证对西方范式的挑战》一文,以中国遗产认知为背景,对西方视野聚焦下的中国遗产例证进行再思考,正本清源,释其误解,更着力于"反求诸己",内省不当干预,兼而思考无关乎遗产但却俯拾皆是于中国当下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问题。
- 张成渝
- 关键词:原真性仿古建筑历史文化资源
- 从圆明园三大保护工程看圆明园遗址的功能分区展示被引量:2
- 2009年
- 圆明园遗址迄今最重要的三项保护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国耻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功能1),但在表现遗址的"历史研究、造园艺术科学考察及借鉴"功能(功能2)方面欠佳,文章从遗址区、景观恢复区这一展示功能分区的视角,讨论以保护性展示为基础,更加凸显功能1、且更好地表现功能2的多样化展示途径的可能。
- 张成渝
- 关键词:遗址保护
- 洛阳“格里芬”美术遗迹与西域文明之东渐被引量:3
- 2016年
- 一洛阳地区近年出土的带翼神兽在洛阳地区近代出土的文物系列中,有一种带有膊翼、具有异域艺术情调的神奇动物图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本文列举其中一些年代较早的实例,以见内中序列传延之渊源。1976年夏,洛阳北郊邙山南麓发掘的西汉中期卜千秋墓一座。墓室壁面彩色祥云绘画中,首次发现具有中亚、印度风格的忍冬纹装饰绘画和有翼神兽[1]。这是洛阳地区发现有翼类动物美术题材的早期实例。在此之前的1955年春夏之交,洛阳西郊孙旗屯一带修筑秦岭防洪渠时。
- 张成渝张乃翥
- 关键词:西域文化格里芬艺术题材动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