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70420503)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在全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司法
  • 2篇司法改革
  • 2篇司法官
  • 2篇法官
  • 1篇中国法
  • 1篇中国法治
  • 1篇中国司法
  • 1篇诉求
  • 1篇清末
  • 1篇利益诉求
  • 1篇路向
  • 1篇民国
  • 1篇民国初年
  • 1篇国初
  • 1篇国法
  • 1篇法治
  • 1篇博弈

机构

  • 3篇中国政法大学

作者

  • 3篇李在全

传媒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年份

  • 3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民国初年的司法官制度变革和人员改组被引量:1
2008年
从清朝到民国,经历了政权更迭,但清末新政中创设的许多司法制度在民国时期得以传承,民初的司法变革就是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就司法官制度设置而言,民初司法改革强调司法官必须是新式法政人员,这导致大量旧式刑幕人员"下岗";而在清末已经担任司法官的新式法政人员,则可在新政权中继续任职。历史变迁往往如此,新旧并存,更迭中包含传承。
李在全
关键词:司法官民国初年
1914~1915年中国司法改革进程中的利益诉求与博弈被引量:4
2008年
新式司法制度历经清末民初的实践,在1914年前后引起相关各界人士的关注,并引发了新的司法改革。对新材料的挖掘和考察可以看出,此坎司法改革不是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而进行的破坏活动,也不是对传统的回归,而是当时多种因素、多方力量博弈综合的产物。客观地讲,它对构建适合中国本土的法治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但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李在全
关键词:司法改革博弈
司法官视野中的近代中国法治:路向与功用——以董康、许世英为中心被引量:4
2008年
以董康和许世英为个案的研究表明,近代中国法治的路向与功用是变动的,存在着"东西"之争与"左右"之辩。司法官们早年一般认为中国法治的路向是朝向西方的,但到了晚年则关注东方,认为建构中国法治离不开"汉家故物"因素的支撑。他们早年倾向于用法律来改造中国社会,作为追求富国强兵、实现民族复兴的总体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到了晚年,则体认到法治的建构离不开对现存秩序的维护。这种变动是与司法官个人遭际、时代处境、国际格局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李在全
关键词:清末司法改革路向法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