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110980150)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苏建平张同作崔庆虎连新明刘季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鼠害
  • 2篇退耕
  • 2篇退耕还林
  • 2篇退耕还林还草
  • 2篇还草
  • 2篇根田鼠
  • 1篇生长发育
  • 1篇食物资源
  • 1篇鼠害治理
  • 1篇鼠类群落
  • 1篇饲养
  • 1篇饲养条件
  • 1篇田鼠
  • 1篇啮齿
  • 1篇啮齿类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群落
  • 1篇人工饲养
  • 1篇人工饲养条件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苏建平
  • 4篇张同作
  • 2篇崔庆虎
  • 2篇连新明
  • 1篇都玉蓉
  • 1篇马建滨
  • 1篇刘季科

传媒

  • 1篇植物保护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Zoolog...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根田鼠对不同类型栖息地的利用被引量:4
2004年
为研究根田鼠 (Microtusoeconomus)对不同类型栖息地的利用强度 ,于 2 0 0 2— 2 0 0 3年的 7— 9月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采用样方法测定了 4种类型栖息地 (人工耕作地、真草甸、沼泽化草甸、金露梅灌丛 )中的 3个根田鼠活动强度变量 (跑道长度、跑道分叉数、洞口数 )。除了跑道长度和跑道分叉数在真草甸和沼泽化草甸间差异不显著外 ,3活动强度变量在不同类型栖息地间均差异显著 ,而且变化趋势一致 ;根田鼠对 4类栖息地的利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金露梅灌丛、沼泽化草甸、真草甸、人工耕作地。整体上根田鼠表现为偏好利用食物资源丰富、没有竞争性啮齿类栖息、较为郁闭的栖息地。
崔庆虎苏建平张同作连新明
关键词:根田鼠栖息地食物资源啮齿类
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后鼠类群落改变的现状调查
2007年
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地及周边农田鼠类群落组成进行调查研究,在退耕还林还草地共捕获鼠类6种728只,以根田鼠和高原鼢鼠为优势种;农田中共捕获各种鼠类3种75只,以长尾仓鼠为优势种。比较发现,退耕还林还草后,鼠类群落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之相适应,鼠害治理应针对不同的鼠类种群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张同作赵丰钰连新明苏建平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鼠类群落鼠害治理
两种新型方法防治高原鼢鼠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利用窒息灭鼠弹和灭鼠雷两种新型地下鼠防治方法对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进行防治。结果表明:灭鼠雷的灭鼠率(86.65%)高于窒息灭鼠弹灭鼠率(59.64%),两种方法灭鼠效果差异显著(F=96.47,P<0.01);两种方法的春季灭鼠率(87.84%和60.39%)均高于秋季灭鼠率(85.45%和58.89%);两种方法在退耕地、幼林地和撂荒地的平均灭鼠率(66.30%)高于灌丛和次生林中的平均灭鼠率(49.65%)。结论是灭鼠雷比窒息灭鼠弹更适于防治高原鼢鼠,两种方法春季防治优于秋季,在造林时间较短的幼林地效果更好。
张同作雷晓水崔庆虎巨海兰郭德卿苏建平
关键词:高原鼢鼠
退耕还林还草地鼠类调查及控制对策研究被引量:13
2005年
2002-2003年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地鼠类组成进行调查研究,捕获鼠类6 种728 只,以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 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 为绝对优势种。4种方法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地害鼠控制的结果表明:人工置夹和药物控制是地上害鼠控制的有效方法,人工地箭与灭鼠雷可有效控制地下高原鼢鼠的数量。但从长远来看,控制退耕还林还草地鼠害应采取生态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张同作苏建平冯俊义雷晓水
关键词:鼠害
人工饲养条件下根田鼠肥满度的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根田鼠1~70日龄体重和体长数据,计算其肥满度指数,目的在于分析其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根田鼠1~70日龄肥满度存在性别差异且随日龄增加而增大;雌雄个体的发育不同步;常见曲线回归模型对根田鼠1~70日龄的肥满度不能准确拟合,根据其生长发育状况,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其中幼体和成体阶段各含2个阶段)。
都玉蓉马建滨苏建平刘季科
关键词:肥满度生长发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