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2011B140025)
-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振领常加忠张新磊李春阳杜晓迪更多>>
- 相关机构:周口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Fe^(3+)/La^(3+)共掺杂纳米TiO_2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系列Fe3+/La3+共掺杂的纳米TiO2,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以甲基橙溶液为降解目标,测定其在紫外光下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Fe3+,La3+的掺杂能有效减小TiO2纳米粒子的平均晶粒尺寸,提高了TiO2纳米粉体的分散性;Fe3+/La3+共掺杂的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吸收强度明显增加,在紫外光下2h后,Fe3+/La3+共掺杂TiO2对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达98%以上.
- 周娟王博张新磊常加忠王振领
-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纳米TIO2光催化活性
- 水热条件下金红石纳米晶在离子液体[C_(12)mim]Cl中的制备(英文)
- 2012年
- 在室温离子液体1-十二烷基-3-甲基氯化咪唑([C12mim]Cl)中,通过水热法制备了具有单晶结构的金红石纳米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所得样品为纯金红石相,形貌呈棒状。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图样显示金红石纳米棒的直径约为15 nm,长度在10~100 nm之间。高分辨投射电镜图样显示金红石纳米棒为单晶结构,并沿c轴方向生长。实验结果表明离子液体[C12mim]Cl中的Cl-有利于金红石相生成,[C12mim]+起到了模板剂的作用并提高了金红石纳米棒的结晶度。
- 柴春霞彭鹏李全良张新磊
- 关键词:离子液体
- 以粉煤灰为原料合成Eu^(3+)掺杂的铝硅酸钠发光材料被引量:3
- 2012年
- 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合成了Eu3+掺杂的铝硅酸钠发光材料。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分析技术(TG-DSC)、荧光光谱仪(PL)等对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并与以分析纯的SiO2和Al2O3为原料得到的样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不同的起始原料制备的NaAlSiO4:Eu3+均具有六方相结构;两种样品的形貌均不太规则,由许多小的球形颗粒和块状团聚体组成;由不同原料得到样品的TG-DSC曲线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254及395 nm的紫外光激发下,均表现出Eu3+的特征发射。该研究为提高粉煤灰综合利用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石文杰张新磊李春阳常加忠牛天岭杨向超王振领
- 关键词:粉煤灰发光材料掺杂稀土
- 基于双核铜簇和[β-Mo_8O_(26)]^(4-)阴离子的杂化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英文)
- 2012年
- 通过水热合成方法得到了一个基于双核铜簇[Cu2(1,4-bth)3]4+和[β-Mo8O26]4-阴离子的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Cu2(1,4-bth)3(H2O)(β-Mo8O26)](1)(1,4-bth=4-(6-(1H-1,2,4-三氮唑-1-基)正己烷)-4H-1,2,4-三氮唑),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热分析等测试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数据表明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在化合物1中,1,4-bth配体都以三齿配体的形式与3个铜离子相连,形成双核铜簇[Cu2(1,4-bth)3]4+,每个簇单元进一步和其相邻的4个同类型单元相连形成了相互平行的层状结构[Cu2(1,4-bth)3]n4n+,层与层之间又通过[β-Mo8O26]4-阴离子相连构筑成1个三维框架结构,其拓扑类型为pcu alpha-Po简单立方格子;热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具有相对较高的热稳定性。
- 杜晓迪李春阳王振领常加忠金刚
- 关键词:柔性配体晶体结构
- Eu^(3+)掺杂的ZnF_2-ZnO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发光、光催化性能
- 2012年
- 采用水热法,结合后续的热处理,制备了Eu3+掺杂的ZnF2-ZnO纳米结构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荧光光谱仪对样品结构、形貌及发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NaF为原料得到的样品为正方体状,长为220~400nm;以NH4F为原料得到的样品呈棒状,长约为1.2μm,直径为110nm左右.紫外光激发下,棒状样品发光性能强于立方体状的样品,表现为掺杂Eu3+的特征发射.光催化脱色实验表明,两种形貌样品的光催化活性差别不大,150min对甲基橙的脱色率达70%左右.
- 常加忠王博张新磊张磊王振领
- 关键词:掺杂发光光催化
- 由双核铜簇与柔性双三氮唑基配体构筑的一维链状铜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光学性质表征(英文)被引量:2
- 2012年
- 基于柔性的双三氮唑基配体和刚性的芳香羧酸,合成得到了一个一维链状铜配位聚合物[Cu2(bza)4(btx)]n(1)(btx=1,4-二(1,2,4-三唑基-1-基甲基)苯,Hbza=苯甲酸),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热分析、荧光光谱等测试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数据表明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在化合物1中,羧酸根均采取双齿桥联的模式,4个苯甲酸配体螯合2个铜离子构成1个双核铜单元(Cu-Cu键的距离为0.26 nm),这些双核铜单元又通过柔性双三氮唑基配体桥联形成一维链状的结构;热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具有相对较高的热稳定性,室温下的固态荧光测试发现,在398 nm激发下,化合物1发射出绿色光。
- 杜晓迪李春阳常加忠王振领
- 关键词:刚性配体晶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