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特色临床医学技术发展研究项目(Z08050703080802)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魏文斌李彬杨文利李洋莫静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特色临床医学技术发展研究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脉络膜
  • 2篇肿瘤
  • 2篇脉络膜黑色素...
  • 2篇黑色素
  • 2篇黑色素瘤
  • 1篇动力疗法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眼内
  • 1篇眼内肿瘤
  • 1篇眼球摘除
  • 1篇摘除
  • 1篇神经外胚瘤
  • 1篇兔眼
  • 1篇维替泊芬
  • 1篇疗法
  • 1篇疗法治疗
  • 1篇脉络膜血管
  • 1篇脉络膜血管瘤
  • 1篇脉络膜肿瘤

机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魏文斌
  • 2篇杨文利
  • 2篇李彬
  • 1篇李辽青
  • 1篇蔡善钰
  • 1篇史雪辉
  • 1篇王光璐
  • 1篇莫静
  • 1篇周金琼
  • 1篇李洋
  • 1篇高飞
  • 1篇杨丽红
  • 1篇杨承勋
  • 1篇王诏华

传媒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国际眼科纵览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治疗兔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2012年
背景脉络膜黑色素瘤(CM)是成人眼内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巩膜表面敷贴放射治疗(EPRT)是一种近距离放射疗法,是多年来治疗CM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该治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在国内报道较少,大多数的CM患者需行眼球摘除术。目的通过观察兔CM模型眼、正常兔眼经敷贴放射后的反应以及兔全身免疫状态,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个组,每组8只兔8只眼(均取右眼)。其中放射治疗组1及模型对照组用于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有效性;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用于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生物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利用B16F10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株植入兔眼制作动物模型,造模3周后放射治疗组1模型兔眼放置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进行放射治疗,肿瘤局部照射总剂量为100Gy,模型对照组不进行治疗。每日间接检眼镜检查,每周行眼底照相、B型超声、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安全性研究:放射治疗组2正常兔眼放置巩膜敷贴器,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兔眼植入不带放射粒子的敷贴器外壳,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于放置敷贴器前及敷贴器取出后3、7、15、30d抽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数量。于放射治疗组1、模型对照组肿瘤种植后6周,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观察30d后耳缘静脉空气栓塞法处死实验兔,对实验眼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放射治疗组1、模型对照组间放置敷贴器前肿瘤的平均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放置敷贴器1周后,放射治疗组1肿瘤高度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放射治疗组1放置敷贴器2周后肿瘤高度较敷贴前明显缩小�
周金琼魏文斌李彬杨文利高飞李辽青杨承勋蔡善钰
关键词:眼内肿瘤脉络膜黑色素瘤
儿童睫状体髓上皮瘤四例被引量:5
2011年
睫状体髓上皮瘤又称视网膜胚瘤(diktyoma),是一种起源于视杯内层原始胚胎髓上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通常发生于儿童期,多为单侧发生。由于儿童症状感知和主诉不清,临床主要表现通常为肿瘤所引发的并发症;再加之肿瘤位置隐匿,辅助诊断手段有限,
魏文斌李彬杨文利莫静李洋
关键词:睫状体病例报告
脉络膜黑色素瘤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22年回顾
2009年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对于眼球摘除及其他一系列保留眼球的治疗方法的效果始终存在争议。1986年“眼黑色素瘤合作研究(COMS)”在美国和加拿大43家临床中心开展,两大著名的试验研究包括眼球摘除前放射治疗和单纯眼球摘除治疗大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对照试验,以及^125I敷贴放射治疗和眼球摘除术治疗中等体积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对照研究。这两项研究规模宏大,研究内容丰富,二十多年来所得出的成果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魏文斌
关键词:脉络膜肿瘤黑色素瘤多中心研究眼球摘除
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脉络膜血管瘤(choroidal hemangioma,C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DT治疗的13例(13眼)C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CCH)10例(10眼),Sturge-Weber综合征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diffused choroidal hemangioma,DCH)3例(3眼)。PDT治疗采用维替泊芬6mg.m-2体表面积剂量10min内匀速静脉注射,5min后激光照射,功率密度600mW.cm-2,曝光时间83~166s,能量强度50~100J.cm-2。照射1~3个光斑以完全覆盖整个CCH瘤体;治疗前后进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眼部超声检查。结果 PDT治疗后3~6个月,10眼CCH中,3眼视力提高,达到0.4~0.8,瘤体均位于颞上或颞下血管弓旁;5眼患者视力无变化,其中2眼瘤体位于颞上或颞下血管弓旁,1眼位于视盘鼻下,2眼位于黄斑中部;2眼视力下降,瘤体位于黄斑中部。眼底检查部分患眼CCH橘红色病灶缩小,表面有少许色素。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荧光素渗漏减轻,部分消退。超声检查治疗前CCH瘤体平均厚度为(3.40±2.00)mm,治疗后平均厚度为(2.22±1.3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5)。治疗前,CCH瘤体平均最大直径为(8.97±3.12)mm,治疗后平均最大直径为(7.27±3.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0,P=0.07)。PDT治疗后,DCH3眼中,2眼视力无变化,1眼下降。PDT治疗前后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瘤体厚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PDT治疗CCH安全有效,可作为CCH的首选治疗方法,治疗后视功能恢复与CH瘤体的位置及厚度有关;单次PDT治疗DCH的疗效不确定,需要进一步探讨。
史雪辉魏文斌杨丽红王光璐王诏华
关键词:脉络膜血管瘤光动力疗法维替泊芬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