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5B31001005)

作品数:16 被引量:218H指数:10
相关作者:李永振黄梓荣孙冬芳于杰陈国宝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遥感
  • 2篇遥感技术
  • 2篇鱼类
  • 2篇珊瑚礁
  • 2篇种群
  • 2篇种群分析
  • 2篇资源密度
  • 2篇密度分布
  • 2篇壳类
  • 2篇类群
  • 2篇甲壳
  • 2篇甲壳类
  • 1篇东沙群岛
  • 1篇多齿蛇鲻
  • 1篇研究方法
  • 1篇鱼类群落
  • 1篇渔场
  • 1篇渔业
  • 1篇生态类群
  • 1篇生物量

机构

  • 15篇中国水产科学...
  • 7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大连海洋大学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9篇李永振
  • 7篇黄梓荣
  • 6篇孙冬芳
  • 5篇董丽娜
  • 5篇于杰
  • 5篇陈国宝
  • 4篇艾红
  • 3篇史赟荣
  • 3篇李娜娜
  • 2篇王跃中
  • 2篇崔科
  • 2篇黄洪辉
  • 2篇朱文聪
  • 2篇陈作志
  • 2篇张汉华
  • 2篇杜飞雁
  • 1篇方宏达
  • 1篇李因强
  • 1篇梁小芸
  • 1篇陈丕茂

传媒

  • 4篇南方水产
  • 2篇水产学报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现代渔业信息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台湾海峡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4篇2010
  • 9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海洋鱼类群落研究现状被引量:9
2008年
海洋鱼类群落研究为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海洋鱼类群落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为我国渔业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第一手的参考资料。本文从我国海洋鱼类群落研究的方法、历史、进展等几个方面对我国海洋鱼类群落的研究进行综述。
李因强陈国宝
关键词:鱼类群落研究方法
南海北部海域多齿蛇鲻的种群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对南海北部海域5个多齿蛇鲻地理群体(北海、湛江、茂名、东莞、汕尾)共78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在78个个体的568bp序列中共检测到48个单倍型,39个变异位点。经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MOVA)得出5个地理群体内遗传变异度为98.82%,群体间遗传变异度仅为1.18%,各群体间成对遗传变异固定指数FST值在0.00024~0.03008;78个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025。通过对基于序列片段构建的NJ树和基于序列单倍型利用中介网络法构建的群体间关系网的分析发现,5个群体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差异不大;再结合种群、种及属的界定标准,判定5个多齿蛇鲻群体归属于同一种群;而且,在经历快速增长、变异和瓶颈期之后,多齿蛇鲻种群就以小群体模式继续快速增长,形成地理群体。
孙冬芳董丽娜李永振卢伟华李希国于杰黄梓荣艾红朱文聪崔科李娜娜
关键词:多齿蛇鲻种群分析
东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分类多样性研究被引量:39
2009年
根据南海东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种类组成的历史资料,系统整理了鱼类物种组成,并计算了东沙海域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结果显示,东沙珊瑚礁海域共记录鱼类18目,68科,173属,403种,鲈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约为55.2,低于黄、渤海、长江口和东海陆架海域(P<0.01),∧+约为110,低于黄、渤海、长江口(P<0.01)和东海陆架海域(P>0.05)。大尺度上,一般纬度越低,中国海洋鱼类△+越小,表明珊瑚礁鱼类群落物种的亲缘关系要比陆架和河口区域的接近。
史赟荣李永振卢伟华孙冬芳
关键词:珊瑚礁东沙群岛
南海北部陆架区蟹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被引量:7
2009年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蟹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共有蟹类51种,隶属于10科24属,以热带暖水性种类为主,属于印度洋一西太平洋区系中的南中国一东南亚海区;这些蟹类可分为3个生态类群——高温广盐生态类群、广温广盐生态类群和高温高盐生态类群;依据Pinkas判定,优势种为银光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锈斑蝎、香港婚、逍遥馒头蟹、武士蜉、直额蟳、威迪梭子蟹;优势种类渔获率(2.99kg/h)占蟹类总渔获率(3.66kg/h)的81.69%;经济蟹类为红星梭子蟹、锈斑蜉、武士蝎、三疣梭子蟹、日本蝇、拥剑梭子蟹、远海梭子蟹,均属梭子蟹科种类,经济种类渔获率(2.37kg/h)占蟹类总渔获率(3.66kg/h)的64.75%;蟹类资源密度为97.47kg/km^2,经济蟹类资源密度为63.20kg/km^2。蟹类资源密度区域分布以D断面最高(125.60kg/km^2),C断面最低(70.93kg/km^2);蟹类资源密度季节分布以秋季最高(181.60kg/km2),冬季最低(50.13kg/km^2)。蟹类密集区为10-60m深水域,尤以10m深附近水域分布最多,达222.13kg/km。,其数量分布趋势大致与水深呈负相关。
黄梓荣
关键词:蟹类
南海北部陆架区甲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分布被引量:7
2009年
根据2006年-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季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甲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的分布。结果表明,甲壳类有99种,分隶于2目22科46属,其中虾类32种,蟹类51种,虾蛄类16种;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类为主,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系。优势种为口虾蛄、黑斑口虾蛄、红星梭子蟹、锈斑蝇、银光棱子蟹、逍遥馒头蟹、猛虾蛄、宽突赤虾、武士蝠、香港蛹、长叉口虾蛄;渔获率B断面最高(7.94kg/h),C断面最低(4.94kg/h);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最高(10.31kg/h),冬季最低(4.05kg/h);平均渔获率为6.54kg/h,其中:虾类渔获率0.88kg/h,占13.46%,蟹类渔获率3.68kg/h,占56.27%,虾蛄类渔获率1.98kg/h,占30.27%;甲壳类60m以浅水域分布较多,并密集分布于10~20m水深处;平均资源密度为87.20kg/km^2,资源密度秋季最高(137.47kg/km^2),冬季最低(54.00kg/km^2)。
黄梓荣陈作志钟智辉梁小芸
关键词:甲壳类资源密度
AFLP技术在鱼类种群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9年
文章介绍了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程序,概述了AFLP技术在鱼类种质资源、种群鉴别和地理分化及种群自我恢复能力等分析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并期望AFLP种群分析技术也将在鱼类洄游、捕捞量配额分配及生态学等研究中有重要应用。
孙冬芳李永振董丽娜
基于遥感技术的大亚湾海岸线的变迁研究被引量:34
2009年
利用Landsat卫星数据,经边缘检测、彩色合成图像处理方法,分析大亚湾海岸的岸相特征,提取海岸线,研究大亚湾海岸近20 a来(1987年~2005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岸线变化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岸线变迁最大的是泥质海岸带,沙质和基岩海岸的变化较小。岸线变化主要集中在西岸和北岸,以养殖开发、工业用地、城镇和港口建设用地开发为主。
于杰杜飞雁陈国宝黄洪辉李永振
关键词:海岸线遥感岸线变迁
海洋渔业遥感技术及其渔场渔情应用进展被引量:13
2007年
遥感已成为渔情分析和预报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渔业遥感技术的发展,对国外遥感渔场渔情分析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并详细介绍了我国在海洋渔场环境分析和渔场预报服务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我国今后的渔业遥感应用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于杰李永振
关键词:渔业渔场遥感卫星
中沙和南沙群岛密点胡椒鲷的种群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对中国南海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采集的2个珊瑚礁栖性鱼类密点胡椒鲷(Plectorhynchus gaterinus)群体共19尾的mtDNA控制区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扩增分析,获得了长度为510bp的同源序列,2个群体中共检测到变异位点31个,占全部序列的6.08%,2个群体共检测到15种单倍型。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遗传变异的1.97%,而98.03%的遗传变异源于群体内。2个密点胡椒鲷群体间的分化指数(Fst)仅为0.012,群体分化程度很低。以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构建的NJ树揭示,2个群体的个体基本是随机交叉聚类,各群体内的个体均未单独成群,不能形成明显的类群分支。以上结果表明,密点胡椒鲷群体间遗传相似性较大,且存在较强的基因交流,尽管中沙和南沙群岛地理隔离明显,距离较大,但两个群岛的密点胡椒鲷地理分化不明显,仍可认为是一个大的种群。
孙冬芳卢伟华艾红李希国董丽娜陈国宝李永振
关键词:种群分析MTDNA控制区
南海北部陆架区虾蛄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被引量:11
2009年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虾蛄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虾蛄类有15种,隶属于4科7属。虾蛄类可以分为3种生态类群:热带生态类群、热带亚热带生态类群和广温性生态类群,并以热带亚热带类群为主。依据Pinkas等(1971)提出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判定,优势种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猛虾姑Harpiosquilla harpax、长叉口虾蛄Oratosquilla nepa、棘突猛虾姑Harpiosquilla raphidea,它们属于虾蛄科和猛虾蛄科,其渔获率(1.86kg/h)占虾蛄类渔获率(1.90kg/h)的98.17%。经济虾蛄类为口虾蛄、黑斑口虾蛄、猛虾姑、长叉口虾蛄和装饰口虾蛄Oratosquilla ornata,它们属于虾蛄科和猛虾蛄科,其渔获率(1.84kg/h)占虾蛄类渔获率(1.90kg/h)的96.85%。虾蛄类平均生物量为42.18kg/km2,经济虾蛄类平均生物量为40.85kg/km2。虾蛄类的区域生物量分布:B断面最高(76.27kg/km2),A断面最低(25.13kg/km2);虾蛄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秋季最高(49.24kg/km2),冬季最低(32.29kg/km2)。虾蛄类的生物量分布与水深成负相关,密集分布于10~40m深的水域,尤以10m水深附近最多,达173.40kg/km2,10m水深附近分布种类全属于经济种类。
黄梓荣张汉华
关键词:生态类群生物量分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