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12220201Z)

作品数:16 被引量:53H指数:5
相关作者:张宏彦刘全清赵鹏飞高超男李晓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邯郸市重点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小麦
  • 3篇冬小麦
  • 3篇栽培
  • 3篇土壤
  • 3篇麦田
  • 2篇性状
  • 2篇玉米
  • 2篇杂草
  • 2篇土壤含水量
  • 2篇夏玉米
  • 2篇小麦生长
  • 2篇灌溉
  • 2篇含水量
  • 2篇覆膜
  • 1篇氮量
  • 1篇氮水平
  • 1篇滴灌
  • 1篇冬小麦生长
  • 1篇吨粮
  • 1篇行距

机构

  • 15篇中国农业大学
  • 1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邯郸市农业局
  • 1篇邯郸市农业科...

作者

  • 15篇张宏彦
  • 11篇刘全清
  • 5篇赵鹏飞
  • 3篇曹国鑫
  • 3篇李晓林
  • 3篇高超男
  • 2篇江荣风
  • 2篇冯固
  • 2篇田净
  • 2篇王光州
  • 1篇黄成东
  • 1篇续珍
  • 1篇郭孟楚
  • 1篇薛利红
  • 1篇张兰松
  • 1篇宓文海
  • 1篇魏素君
  • 1篇段美生
  • 1篇胡芙蓉
  • 1篇王曙峰

传媒

  • 8篇河北农业科学
  • 4篇华北农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技推广

年份

  • 4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邯郸市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超吨粮栽培技术被引量:2
2013年
小麦、玉米是邯郸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与夏玉米复种一年两熟是主要栽培模式,冬小麦常年种植570万亩左右,夏玉米常年种植500万亩左右。2010~2012年邯郸市进行了"吨粮市"建设,全市小麦亩产平均达到了455.2 kg,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了546 kg,两茬合计1 001.2 kg,如期建成了"吨粮市"。
段美生丁书英张银生王曙峰孟祥平薛利红张素芬
关键词:一年两熟栽培模式夏玉米吨粮粮食作物
曲周县机井水矿化度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
2013年
为了探明河北曲周县农业灌溉机井的水质情况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就不同深度机井水取样测定了其矿化度,并调查了使用不同机井灌溉的小麦、玉米产量。结果表明,曲周县机井水矿化度整体分布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深井水矿化度较低,平均为1.473 g/L,属于淡水;浅井水矿化度较高,平均达到3.826 g/L,属于微咸水。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上,调查结果表明,浅井灌溉小麦、玉米的单位产量较深井灌溉分别减少4.81%、4.06%。对曲周县整体粮食生产而言,每年因浅层微咸水灌溉造成的小麦、玉米产量损失分别达到446.36×104kg、402.8×104kg,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23.52万元,因此对县域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王光州冯固刘全清牛建国张宏彦
关键词:矿化度粮食生产
春草秋治对麦田杂草的防治效果被引量:1
2014年
在河北省曲周县选择6个村庄的麦田进行春草秋治效果试验,不同村庄的小麦主栽品种不完全相同。采用对比试验设计,2013年11月中旬(小麦播种后1个月)利用自走式机械喷药机用苯磺隆150~180 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施药,以不进行任何处理的麦田作为对照。2014年3月对麦田杂草的发生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播娘蒿为该地区麦田的主要杂草;春草秋治可以有效降低示范方杂草的发生种类、田间频率和田间密度,降低播娘蒿的相对密度,个别地块甚至出现杂草灭绝的效果。春草秋治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和推广前景。
胡芙蓉彭学可赵鹏飞刘全清张宏彦
关键词:杂草田间调查田间密度
4种种植体系的水肥利用状况和经济效益比较
2015年
为了筛选适宜曲周县后老营村农业生产的较优种植体系并设计更好的种植体系,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该村主要作物的种植体系及其水肥资源利用状况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表明:棉花-西瓜套作体系的水肥资源利用率最高,小麦-西瓜-玉米间套作体系的经济效益最好,棉花-西瓜套作体系次之,二者差异不显著。未来可以基于这2种种植体系重新设计新的种植体系,从而在生态、经济、环境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
彭学可刘全清张宏彦
春季冷害导致的小麦旗叶卷曲现象调研初报
2015年
为了系统了解春季冷害导致的小麦旗叶卷曲问题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其对产量影响,笔者于2014年春季冷害发生的背景下在河北省曲周县10个乡镇的120个农民田块对小麦旗叶卷曲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田间定位实验研究了小麦旗叶卷曲发生与氮磷钾养分供应的关系。结果表明:冷害导致曲周县94.2%的农户麦田发生不同程度的旗叶卷曲现象,平均有11.2%的小麦植株发生旗叶卷曲现象。旗叶卷曲的小麦比旗叶未卷曲的小麦显著降低穗粒数,单穗重平均降低10.6%。小麦旗叶卷曲发生程度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大及植株体内磷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氮、钾肥料用量及植株氮、钾含量与旗叶卷曲发生程度无明显相关。因此,生产中可通过适当增施磷肥减少因冷害导致的旗叶卷曲状况。
彭学可卢殿君张伟续珍刘全清张宏彦
关键词:小麦冷害
“三八”科技小院针对我国农村妇女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之路被引量:2
2015年
"三八"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创建的以针对农村妇女驻村研究示范为特征的农技推广新路。在曲周县实践近4 a来,激发了当地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态度向积极状态的转变,有效地实现了科技与"三农"的对接,促进了相关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带动了全村的发展,成效显著。作者总结了近4 a来"三八"科技小院实践活动的具体做法和应用效果,以供我国类似区域参考。
田净刘全清张宏彦
关键词:农村妇女农技推广
土壤盐分对小麦扬花期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通过对生长于盐渍化土壤中的小麦在扬花期的农艺性状及土壤pH值、电导率的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壤电导率与小麦生长性状的相关性以及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对以上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电导率与单位面积小麦穗数、旗叶叶片SPAD值、小麦株高、旗叶叶面积、穗表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生物量、根系干物质生物量之间呈负相关,其中与单位面积的穗数、株高的相关性较好,且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以上指标值都有降低趋势。综上分析,土壤电导率和pH值可作为田间判断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参考指标,单位面积小麦穗数、株高可以作为鉴定扬花期小麦受盐害程度和耐盐性大小的指标。研究结果还表明,土壤盐害不仅对小麦苗期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在小麦的后期生长过程中,土壤盐害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相应的生理代谢过程,最终影响小麦产量。
王光州冯固张宏彦刘全清
关键词:土壤盐分小麦扬花期农艺性状
覆膜及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覆膜、灌溉及其交互作用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可显著提高返青期至拔节期0-5,5-1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小麦株高。灌溉可显著增大扬花期小麦旗叶SPAD值,但覆膜处理对旗叶SPAD的影响不明显。灌溉可因增加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而显著提高小麦产量。覆膜也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但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增产幅度和原因不同,其中不灌溉条件下覆膜可比不覆膜增产19%,其增产因素主要是增加了千粒质量;在灌溉条件下覆膜可比不覆膜增产25%,其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在华北灌区小麦覆膜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郭孟楚赵鹏飞刘全清江荣风张宏彦
关键词:覆膜灌溉冬小麦
不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明确冬小麦生产上合理的施氮量,2012~2013年在河北省南部曲周县白寨乡北油村某农户地块,进行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设施氮量0( CK )、120、180、240和300 kg/hm2计5个处理,其中50%作底肥、50%在拔节期追施,测定了不同施氮量处理的冬小麦生育期群体数量、植株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并进行了施氮量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的小麦成穗率无显著性差异,施氮量为180~240 kg/hm2时可满足构建合理群体的需要;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单位面积成穗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千粒重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但穗粒数无明显变化,最终产量呈先提高后降低趋势。本研究条件下,施氮量与产量的关系式方程为y=-0.0268x2+9.0371x +6114.7,施氮量对产量呈报酬递减型,当施氮量为168.6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此时小麦产量为6876.5 kg/hm2。
魏素君刘全清张宏彦
关键词:小麦施氮量群体密度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冀南地区超高产夏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在冀南地区中上等肥力地块,以紧凑型夏玉米品种沃玉四号和沃玉10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行距0.6 m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6.75万株/hm2、8.25万株/hm2和9.75万株/hm2)和9.75万株/hm2高密度栽培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宽窄行(80 cm+40 cm)、等行距(60 cm+60 cm)〕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0.6 m 条件下,种植密度在6.75万~9.75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大,玉米产量略有增加,但穗部经济性状变差,其中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显著;在9.75万株/hm2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宽窄行(80 cm+40 cm)种植较等行距(60 cm+60 cm)种植能够改善产量构成性状,其中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明显提高玉米产量。
张兰松李保军张宏彦朱静李红铁陈莉
关键词:夏玉米种植密度行距配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