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11b060200002)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邱士军冯霞王一李珊珊尹相媛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成像
  • 2篇鼻咽
  • 2篇鼻咽癌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咽肿瘤
  • 1篇张量成像
  • 1篇肿瘤
  • 1篇椎管
  • 1篇椎管内
  • 1篇微结构
  • 1篇疗法
  • 1篇脑白质
  • 1篇脑组织
  • 1篇扩散
  • 1篇扩散张量
  • 1篇扩散张量成像
  • 1篇后脑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邱士军
  • 2篇冯霞
  • 1篇吕晓飞
  • 1篇刘珍银
  • 1篇尹相媛
  • 1篇李珊珊
  • 1篇王一

传媒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正常脑白质”的DTI及DSC-PWI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急性期与早期迟发性反应期双侧颞叶脑白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动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的变化特点。方法鼻咽癌放疗前及放疗后复查患者各16例,放疗前患者作为对照组,放疗后患者处于放疗后0~6个月内,即放疗后急性期与早期迟发性反应期,作为试验组。两组间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所有受试者均行扩散张量成像(DTI)及动态敏感对比增加灌注加权成像(DSC-PWI)检查,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测量各组双侧颞叶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行本征值(λ║)及垂直本征值(λ⊥),以及各组双侧颞叶PWI的相对血流量(rCBF),所得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放疗后FA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放疗后λ║与放疗前相比显著降低,放疗后λ⊥与放疗前相比显著升高;放疗后rCBF值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和DSC-PWI可以显示放疗后神经组织及血管的显微损伤,血管损伤及其所致的血流量减低可能参与了放射治疗诱发的早期脑组织损伤。
冯霞邱士军
关键词:鼻咽癌扩散张量成像灌注成像
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脑组织微结构及循环改变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常规MRI表现正常的颞叶脑白质微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方法对56例常规MRI表现正常的鼻咽癌患者行全脑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颞叶动态磁敏感性对比增强MR灌注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enhanced perfusion MR imaging,DSCE-MR)检查。以放射治疗前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放射治疗后42例患者按放疗后不同时期分为3组,每组14例:组1(0~6个月)、组2(6~12个月)、组3(>12个月)。测量放疗前后各组患者颞叶脑白质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及相对血流量(rCBF),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对照组及放疗后各组的FA值分别为0.48±0.04、0.37±0.03、0.42±0.04和0.43±0.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13.897,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放疗后各组FA值与放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或P<0.01),放疗后6~12个月组、放疗后>12个月组均比放疗后0~6个月组升高(P<0.05或P<0.01)。对照组及放疗后各组rCBF值分别为23.21±3.67、17.56±3.01、18.58±3.48和20.34±2.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8.714,P<0.01),放疗后各组rCBF值均比放疗前降低(P<0.05或P<0.01),放疗后>12个月组比放疗后0~6个月组升高(P<0.05)。结论 DTI及DSCE灌注成像可以从微观水平反映放射性脑损伤,可作为其早期动态监测评价的手段;血管损伤参与了早期放射性脑损伤。
冯霞邱士军
关键词:鼻咽肿瘤放射疗法磁共振成像
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8例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l资料,并与临床及病理学资料作对照分析。结果:8例海绵状血管瘤中的7例位于硬膜外,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2例位于颈胸段,2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胸腰段,2例位于腰骶段。肿块多呈不规则形,2例包绕硬脊膜生长,4例突入相邻的椎间孔生长,病灶典型的MRI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病理显示肿块为异常薄壁血管丛,腔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内含大量红细胞。结论:椎管内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点,MRI有助于椎管内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术前定位。
刘珍银汪文胜吕晓飞尹相媛李珊珊王一邱士军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