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09GB2B100082)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祖岫杰刘铁钢刘艳辉李秀颖张译丹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苗种
  • 2篇苗种培育
  • 1篇丁[鱼岁]
  • 1篇驯化
  • 1篇养殖
  • 1篇养殖模式
  • 1篇一龄鱼种
  • 1篇鱼种

机构

  • 2篇吉林省水产科...

作者

  • 2篇刘艳辉
  • 2篇刘铁钢
  • 2篇祖岫杰
  • 1篇李改娟
  • 1篇张译丹
  • 1篇戴良
  • 1篇李秀颖

传媒

  • 2篇水产科技情报

年份

  • 2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北方地区丁苗种驯化关键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北方地区受气候影响,丁(Tinca tinca L.)繁殖季节滞后,苗种培育期短,驯化困难,越冬前苗种规格过小,常常造成越冬大量死亡,无法提供大规格苗种和满足规模化养殖的苗种需求。为解决北方地区丁苗种的提早驯化问题,设计了苗种放养密度相同、驯化规格不同,驯化规格相同、放养密度不同,驯化规格不同、放养密度不同3种驯化方法,进行了丁苗种的驯食试验,比较不同驯化规格、不同放养密度对驯化时间的影响,以及提早驯化摄食对鱼种出池规格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丁食性转化期(5~8cm)及时驯化更容易驯化成功;增加放养密度是缩短驯化时间的有效措施;提早驯化成功是培育大规格鱼种及增加产量的重要基础条件。
祖岫杰刘艳辉张译丹刘铁钢李秀颖
关键词:驯化苗种培育
北方地区丁一龄鱼种养殖模式研究
2012年
为探寻在北方地区进行丁养殖的最佳放养模式,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以3种不同的放养模式进行了一龄鱼种的培育试验。3种模式丁夏花的放养密度分别为1200、1300、1500尾/亩,同时搭配鲢、鳙夏花,3种模式的搭养量均为鲢1200尾/亩,鳙500尾/亩。经过连续3年的试验,前两种模式无论产量、出池规格和养殖效益都好于后一种模式,尤以放养密度1300尾/亩的模式为最佳。
祖岫杰刘艳辉刘铁钢李改娟戴良
关键词:丁[鱼岁]苗种培育养殖模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