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SH032)

作品数:4 被引量:67H指数:4
相关作者:余成普袁栩李鹏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器官
  • 3篇身体
  • 3篇器官移植
  • 2篇器官捐赠
  • 1篇移植病人
  • 1篇整体观
  • 1篇生命
  • 1篇器官移植病人
  • 1篇让渡
  • 1篇自我
  • 1篇自我认同
  • 1篇文化敏感性
  • 1篇礼物
  • 1篇回馈
  • 1篇机械论
  • 1篇病人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4篇余成普
  • 1篇李鹏
  • 1篇袁栩

传媒

  • 1篇开放时代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思想战线
  • 1篇社会学研究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器官捐赠的文化敏感性与中国实践被引量:23
2014年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器官移植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器官的短缺成为制约中国移植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扭转过分依赖死囚器官来源的局面,中国在2010年开始启动人体(尸体)器官自愿捐赠试点工作,目前已在全国推进。本研究基于田野调查,认为中国的器官捐赠体系建设不能照搬国际的成熟经验,因为捐赠过程的每一步都具有社会文化的地方性意义。从捐献登记、确认捐献、器官获取、器官分配、遗体处理、缅怀纪念到困难救助等,都展现出器官捐赠并非是单纯的管理问题或医学问题,而是一个关涉到个人与家庭、身体的部分与整体、死亡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生命的赠予与回馈,以及器官的分配和公平性等社会文化问题。反思和关照器官捐赠体系背后的文化理念,将有助于审慎开展器官捐赠工作,避免拿来主义,建构符合中国文化情境的器官捐赠体系。
余成普
关键词:器官捐赠器官移植文化敏感性
器官移植病人的后移植生活:一项身体研究被引量:26
2011年
本文以身体为核心展现了器官移植者后移植生活的四个面向,再现了一个具体的、完整的身体图景,以回应作为器官移植之文化基础的身心二元论和身体机械观。本文认为无论是从身体本身的系统整体性,还是从身体作为生物性和社会文化性的双重存在来看,移植技术只是在治疗,而非治愈。器官移植者不仅存在着身体的生物适应性问题,还存在着文化和社会适应性问题;身体在健康的名义下被管理,其结果是不断地再生产着他们病态的身体和病人的身份;身体和疾病也超越了本身的生物学事实,变成隐喻和象征的来源;个体化和地方化的身体苦痛被深深地卷入到全球化的移植链条之中。生物性和社会文化性交叉相生,传统和现代力量相互碰撞,共同发生在移植者的身体上。这个不确定的、也是模糊的状态恰恰显示了将身体等同于机械的不可能性,也凸显了整体观身体研究的必要性。
余成普
关键词:器官移植身体机械论整体观
身体、文化与自我:一项关于器官移植者自我认同的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身体是自我与他者分隔的物质边界,也是自我认同的基石。器官移植技术改变了自我与他者的空间位置,他者的一部分器官进入移植者的身体里。这不仅引起了患者生理的不适,同时也带来了精神的困扰和身份的紊乱。移植病人因对器官来源的想象和对身体完整性的迷恋而出现自我认同的转变,乃至危机,重新思考自我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在移植者的自我认同里,身体成为了传统和现代、科学和人文相互碰撞、竞争的场域。
余成普
关键词:器官移植身体自我认同
生命的礼物--器官捐赠中的身体让渡、分配与回馈被引量:16
2014年
本文以礼物理论重新检视器官捐赠作为生命礼物的社会事实。生命的礼物不是熟人关系的润滑剂,而是造就了一种陌生的、匿名的社会关系。它的流动不是赠予-接受-回馈的简单模式,而是多部门参与的、经历获取和分配过程的复杂循环。传统礼物与生命礼物不同的根源在于前者所赠是"身外之物",而后者是对身体部分的捐赠,这必然是一个处理身体与人格、个人与家庭、自我与他者、生与死,乃至医学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过程。本文同时表述了生命礼物理论的政策意义。
余成普袁栩李鹏
关键词:器官捐赠身体礼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