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070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07028)

作品数:7 被引量:63H指数:4
相关作者:付融冰张长波马晋刘芳何国富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电极
  • 3篇污染
  • 2篇电动修复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污染土
  • 2篇污染土壤
  • 2篇复合电极
  • 1篇氮磷
  • 1篇氮磷含量
  • 1篇电动
  • 1篇电动力学修复
  • 1篇电极反应
  • 1篇伊乐藻
  • 1篇幼苗
  • 1篇渗透率
  • 1篇生长量
  • 1篇生理
  • 1篇石基
  • 1篇水稻

机构

  • 4篇上海市环境保...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上海市园林科...
  • 1篇浙江省环境保...

作者

  • 3篇付融冰
  • 2篇刘芳
  • 2篇马晋
  • 2篇张长波
  • 1篇张巍
  • 1篇张卫
  • 1篇李辉
  • 1篇徐珍
  • 1篇王学东
  • 1篇崔心红
  • 1篇林匡飞
  • 1篇何国富
  • 1篇蒋小红
  • 1篇罗海宁
  • 1篇朱璞含

传媒

  • 2篇环境污染与防...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土壤电动修复中可渗透反应层套电极的去偏极效应及对重金属的去除作用
2012年
土壤电动修复过程中,电极反应引起的pH值剧烈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过早沉淀问题,是长期困扰电动修复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瓶颈。本项目以改变电极结构和布设为思路,提出了一种在石墨或金属电极上套嵌沸石、零价铁等活性材料构成具有可渗透反应性能的、面向应用的一体式复合电极新方法,能同时实现pH控制和重金属捕获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电动修复电极反应重金属土壤
伊乐藻对污染水体中氮、磷的净化效果及其克藻效应被引量:12
2011年
为了科学评价伊乐藻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模拟条件下初步研究了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对污染水体中氮、磷的净化效果及其克藻效应。结果表明,伊乐藻对总氮、氨态氮、硝态氮和总磷均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并且水体中氮、磷起始浓度越高,其去除效果越明显;不同生物量伊乐藻对河水中其他藻类均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并且随着生物量增加,其克藻效应更加明显。
张卫林匡飞李辉张巍朱璞含王学东崔心红付融冰
关键词:伊乐藻污染水体氮磷含量克藻效应
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法对土壤重金属的电动去除被引量:4
2012年
将零价铁(Fe0)、沸石等活性材料附着在电极上形成可渗透反应层并构成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采用不同的复合电极对Cd2+、Ni 2+、Pb2+和Cu2+等4种阳离子型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了电动力学修复。研究了不同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对土壤pH的控制效果以及对重金属的去除作用,分析了迁移到复合电极中的重金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复合电极中添加酸、碱性沸石并适时更换,可有效中和、截留阴阳极电解产生的OH-和H+,避免或减缓土壤酸碱迁移带的形成,防止重金属离子的过早沉淀及土壤过度酸化,极大提高了重金属的去除率。复合电极中Fe0可将迁移进来的重金属离子进行还原稳定,实现重金属污染物的捕获与固定,与迁移到沸石复合电极中的4种重金属不稳定态相比,"Fe0+沸石"复合电极中重金属不稳定态分别下降了61.4、60.5、61.4、57.1百分点。结果还显示,阴极采用"Fe0+沸石"复合电极并适时进行更换,施加1.5V/cm的直流电压修复10d后,土壤中Cd、Ni、Pb、Cu的总去除率分别为44.5%、41.5%、33.5%和36.7%,且进一步延长修复时间和持续更换电极可获得更为理想的修复效果。
马晋罗海宁付融冰蒋小红刘芳张长波
关键词:污染土壤重金属电动力学修复
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法对铬(Ⅵ)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被引量:14
2012年
将Fe0、沸石等活性材料附着在电极上构成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以Cr(Ⅵ)污染土壤为处理对象,对电动修复过程中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法对土壤pH的控制、Cr的去除效果以及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可渗透反应材料的复合电极法比单一电极法无论在土壤pH控制还是Cr的去除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其中以在阳极同时添加Fe0和沸石效果最为显著.在施加2 V.cm-1的直流电压,运行5 d后,相比在阳极单纯添加沸石或Fe0可渗透反应层,添加"Fe0+沸石"反应层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小阳极土壤pH值的波动,可将土壤pH值控制在5.5~8.5范围内,土壤中任意位置Cr(Ⅵ)的去除率可提高到97%以上,土壤中残留的Cr(Ⅲ)更少,可渗透反应层对Cr的截留量可分别提高8倍和1.8倍,并将98%的Cr(Ⅵ)转化为低毒的Cr(Ⅲ).研究结果为开发具有实用意义的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修复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付融冰刘芳马晋张长波何国富
关键词:污染土壤六价铬电动修复复合电极
方解石基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对水中氟化物的去除效能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采用方解石基羟基磷灰石材料去除水溶液中的氟化物。研究吸附剂用量、反应时间、F-初始浓度、共存阴离子分别对吸附量的影响,以及吸附过程中材料渗透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反应在100min达到平衡,饱和吸附量为10.98mg/g;吸附量随着吸附剂用量、F-初始浓度的提高以及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不再发生变化;除HCO-3外,其他共存阴离子(NO-3、SO2-4和Cl-)对吸附量影响不大;材料渗透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大大高于传统羟基磷灰石材料的渗透率;方解石基羟基磷灰石材料对水溶液中氟化物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以及Psuedo-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符合单层吸附反应。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方解石基羟基磷灰石材料及其反应产物进行表征,探讨方解石基羟基磷灰石材料的除氟机制。
徐珍
关键词:除氟渗透率
不同浓度硫处理下硒镉交互胁迫对水稻幼苗的生理特性影响被引量:29
2012年
以淮稻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硫(S)浓度下(9、720mg·L-1)硒(Se)(5mg·L-1)和镉(Cd)(1、10mg·L-1)交互胁迫对水稻幼苗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指标包括生物量、巯基物质含量和硒、镉含量。结果表明:(1)Cd对水稻幼苗各部分生长状况抑制能力大小不同,其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对茎长的抑制;(2)在无Se条件下,随着Cd浓度的增加,Cd对水稻幼苗生长的毒性不断增大,在加入一定浓度的Se后,Cd的毒性作用得到缓解;(3)在不同浓度S处理和Se、Cd交互胁迫下,随着S浓度增大,Cd对水稻幼苗毒性作用减轻;但高浓度的S处理反而对Cd与Se交互实验中Cd的毒性产生协同作用;(4)高浓度的S处理可以抑制水稻幼苗对Se的吸收;(5)巯基物质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Se、Cd交互实验中,低浓度S处理可以提高水稻幼苗中GSH和PCs的含量,从而促进植株体内重金属和PC的络合作用,缓减Cd对水稻幼苗的毒害。
梁程林匡飞张雯周健韩晓琳
关键词:水稻生长量
A new two-dimensional experimental 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remediation processes
2015年
Electrochemical extraction of contaminants from soils is a promising soil decontamination technology. Various experi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study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and 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the electrochemical extraction using different experimental apparatus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closed two-dimensional(2D) apparatus that can better simulate the field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nd accurately monitor the most important electrochemical parameter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The innovative features of the new apparatus include the outer and inner electrodes designed to apply a non-uniform electrical field across the specimen as in the field electrochemical remediation process, the probes installed to measure the 2D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al voltage, and the gas and fluid volume measurement devices used to accurately monitor the gas generation and electroosmotic flow rates at both electrodes as a function of time. The components of this new apparatus and the features of each component are described. The operating procedure and some typical results from three experiments with the apparatus are demonstr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ation of the gas generation rate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lectric current. Their relation provides a valid evaluation for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the system and Faraday's laws of electrolysis. The 2D profiles of cadmium concentration and voltage distribution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reveal the great effects of a non-uniform electrical field on the contaminant mobilization.
顾莹莹付融冰李鸿江安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