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XZW005)

作品数:12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凌朝栋王晓红高军强张瑞芳更多>>
相关机构:渭南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5篇文学

主题

  • 10篇史记
  • 8篇《史记》
  • 5篇司马迁
  • 5篇项羽
  • 4篇本纪
  • 3篇叙事
  • 3篇《项羽本纪》
  • 2篇文学
  • 2篇《史记·项羽...
  • 1篇读史
  • 1篇段落
  • 1篇叙事技巧
  • 1篇叙事特点
  • 1篇选本
  • 1篇选读
  • 1篇养士
  • 1篇引论
  • 1篇照应
  • 1篇照应关系
  • 1篇哲学

机构

  • 12篇渭南师范学院

作者

  • 6篇凌朝栋
  • 1篇王晓红
  • 1篇高军强
  • 1篇张瑞芳

传媒

  • 9篇渭南师范学院...
  • 1篇文学遗产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陕西青年职业...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巫史儒之关系传承浅析《史记》的“究天人之际”
2015年
"究天人之际"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宗旨之一。受到巫术神秘思维与儒家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司马迁及其《史记》创作,在"究天人之际"方面表现出祖先崇拜、君权神授、天命观等倾向,这与巫、史、儒三者之传承密切相关。"究天人之际"是本出于巫的史官,在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继绝地天通之后对天人关系的重新梳理。
张瑞芳
关键词:史记绝地天通天人合一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通邑大都”注释评说
2013年
中学教材中对"通邑大都"的一句的解释分歧较大,意思很难贯通,文章结合大学古代汉语教材、古代文学教材、工具书、司马迁《史记》文本等注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通邑大都"承前省略了"传之"或是采用"古文共用"手法。
凌朝栋
关键词:司马迁注释
《史记·项羽本纪》人名称谓与文学叙事之关系被引量:1
2015年
作为历史名著,《史记》的文学性尤其是其叙事技巧,一直是学人讨论的话题。如陈衍《史汉文学研究法》,对《史记》叙事技巧,多有发明。清代以降,梁玉绳、顾炎武等人开始关注《史记》中人名称谓变化带来的叙事效果。事实上,人名、地名,是秦汉典籍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人名称呼的变化,最能体现撰作者的思想倾向与叙事技巧。“称呼”有两个义项:一是对人呼唤其身份、名称等;二是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4773页)。“称谓”一词,其义项也有两个:一是称呼、名称;二是述说、言说。由此可知二者含义大致相同。为行文方便,本文统用“称谓”一词。
凌朝栋
关键词:文学叙事《汉语大词典》本纪项羽叙事技巧文学研究法
茅坤《史记抄》文学价值探微被引量:2
2015年
在古文评点系统中,《史记》尤为后人所重。明代是《史记》文学评点的兴盛期。茅坤的《史记抄》用心独到,评论精妙,且多发明,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史记》评点本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茅坤极为推崇司马迁叙事才能,着眼于探求《史记》章法严谨、摹画精妙、手法多变的"叙事之法"。并且抓住历史人物塑造的个性化特征,挖掘《史记》的写人艺术。茅坤认为史迁之文独具"风神"之美,呈现出"遒逸疏宕"的文章风格。
王晓红
关键词:文学价值
浅议《李斯列传》的叙事特点被引量:1
2016年
在《李斯列传》中,司马迁运用了多种叙事特点和技巧,以观鼠之境遇来以小见大,预示李斯的人生哲学;又以"五叹六说"为叙事关节点;而李斯的人生发展实为秦朝的兴衰史;司马迁叙事一向结构合理,详略得当,《李斯列传》中的人物对话更使叙事生动,历史跃然纸上,使后世得以借鉴和警醒。
凌璐丝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叙事特点
《项羽本纪》开头段落层次划分与标点分歧何其多?
2012年
《史记·项羽本纪》开头段落层次划分与标点分歧较多。段落层次划分因粗细程度不同,有一部分、两部分、三部分、六部分等情况。而标点符号分歧主要由对词义理解的分歧、句意理解上的分歧、句意群的划分分歧等因素产生。
凌朝栋
关键词:《项羽本纪》《史记》标点分歧
论司马迁《史记》叙事中的照应——以《史记·项羽本纪》重要叙事写人照应关系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司马迁叙事照应方法缘于其继承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典籍的内容和叙事方法。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运用人物对话的照应叙写重大事件,将人物对话照应与叙事相结合,三组人物对话照应形成了刘邦韬光养晦的策略,环环相扣的许诺人物对话照应导致了项羽"击破沛公军"失败;他运用类似事件的前后照应,塑造人物形象,如项羽、项伯、项梁等,从而使整个叙事文字前后衔接,故事完整,天衣无缝,并增强了人物个性特点。
凌朝栋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照应
《史记》人名称呼变化与叙事之关系——以《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称呼的变化为例被引量:3
2015年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以叙事者身份对项羽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称呼,如项籍、项羽、项王、假上将军、上将军、诸侯上将军等;有些是通过人物对话对项羽有不同称呼,如刘邦称其为将军、项王、项羽,张良称其为项王、大王,樊哙称其为大王;项羽自称为籍、羽、我、吾等,项梁称其为项籍或籍,项伯称其为项王,项庄称其君王,范增称为大王、君王等。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司马迁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主体上蕴涵着对项羽一种褒扬赞赏加悲悯的感情,同时也是烘托人物形象的需要,使项羽形象生动逼真。
凌朝栋凌璐丝
关键词:司马迁《项羽本纪》称呼《史记》
多重视角下的《史记》精华--以清代李晚芳《读史管见》为例
2018年
清代女史李晚芳出身书香门第,对史学有着特殊的爱好,她在《读史管见》中选取《史记》中多种体例的篇目加以品评,评点视角不拘一格,围绕司马迁的著史立意、取材特点、行文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深入探析,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特色,深受中外《史记》研究同行的认同。
凌璐丝
关键词:《史记》评点
选读精彩篇章 传播《史记》文化--《〈史记〉选本研究》成果要览
2020年
《史记》选本选读是人们阅读与传播《史记》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甚至是接触《史记》的最初形式。《史记》选本有一定的选择意图与标准。《史记》记载内容的广泛性,使其成为多种选本的基础。《史记》选本具有悠久的历史。学者将《史记》介绍到国外,传播《史记》文化,更多的方法是选取《史记》精彩篇章,编辑并翻译成外文版的《史记》选本,形成了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史记》选本。《史记》选本的编撰与出版促进了《史记》阅读与普及工作,在我国主要有《史记》选本与少儿《史记》阅读、中学《史记》阅读、大学《史记》阅读、大众《史记》阅读等四个层面。《史记》选本研究的学术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凌朝栋
关键词:司马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