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70420671)

作品数:7 被引量:35H指数:3
相关作者:常玉广夏四清马放王学江宁雪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俄科技合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絮凝
  • 3篇絮凝剂
  • 3篇絮凝菌
  • 2篇多糖
  • 2篇生物絮凝
  • 2篇生物絮凝剂
  • 2篇微生物絮凝
  • 2篇微生物絮凝剂
  • 2篇高效微生物
  • 2篇RDNA
  • 1篇絮凝剂产生菌
  • 1篇絮凝率
  • 1篇芽孢
  • 1篇芽孢杆菌
  • 1篇原生质
  • 1篇原生质体
  • 1篇质体
  • 1篇融合子
  • 1篇生理生化
  • 1篇生理生化特性

机构

  • 6篇同济大学
  • 5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作者

  • 7篇常玉广
  • 6篇夏四清
  • 5篇马放
  • 3篇王学江
  • 2篇丁西明
  • 2篇宁雪
  • 1篇赵建夫
  • 1篇王弘宇
  • 1篇王博
  • 1篇陈玲

传媒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高效絮凝菌的鉴定及絮凝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从含油废水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筛选6株具有絮凝特性的菌株,命名为:F1、F2、F3、F4、F5、F6.为了研究絮凝菌的分类及絮凝特性,采用16SrDNA序列方法对6株絮凝菌进行鉴定分类;利用紫外扫描光谱与红外光谱扫描光谱分析絮凝活性成分.鉴定结果表明:6株絮凝菌分别与芽孢杆菌属、农杆菌属、库克菌属聚为一类,特征基本一致,具有99%同源性;絮凝测定结果显示,絮凝率在69%以上,其中F2、F3、F5、F6的絮凝率高于80%.将上述4株絮凝菌进行双菌混合培养试验,结果显示:F2和F6组合絮凝活性最佳,均优于各单菌,絮凝剂的有效成分为多糖类物质.
常玉广马放王博王弘宇
关键词:絮凝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多糖
两段式发酵工艺产生物絮凝剂的能量转化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采用纤维素降解菌和絮凝菌进行两段式发酵生产复合型生物絮凝剂,以纤维素降解菌HIT-3降解纤维素的产物作为絮凝菌F2的代谢底物,得到优良的复合型生物絮凝剂。试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降解菌所产生的有机碳源和氮源完全能够被絮凝菌作为发酵的底物利用,且利用率在55.6%和56.7%,由此产生的絮凝剂的絮凝率为85.6%。由于该工艺对总碳和总氮有很好的转化与利用效果,使生物能源再利用具有可行性。
常玉广马放夏四清
关键词:总氮絮凝剂
枯草芽孢杆菌产高效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从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TJHJ1,通过生理生化试验、电镜扫描、16S rDNA相似性分析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考察了pH、Ca2+投量和发酵菌液量对该产絮菌絮凝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其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当pH值为8.5、1%的CaCl2加入量为3.5 mL和菌液加入量为2 mL时,TJHJ1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最佳,絮凝率达到97%;在培养了36 h后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培养54 h后进入内源代谢期。
夏四清丁西明常玉广宁雪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枯草芽孢杆菌RDNA
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TJ-3的絮凝特性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TJ-3,经生理生化试验检测其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短杆状,16S rDNA测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曲线表明,TJ-3的生长稳定期较长,所产微生物絮凝剂(MBF)的稳定性良好。TJ-3产MBF对高岭土悬液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最佳条件下的絮凝率为98.2%。絮凝活性分布实验结果表明,TJ-3所产MBF的活性物质大部分存在于离心后的沉淀物中。处理100mL高岭土悬液,pH值8.5、1%(质量分数)CaCl2溶液投加量3.5mL、菌液投加量1.5mL时,絮凝效果最佳。
宁雪常玉广丁西明夏四清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率RDNA
絮凝微生物的功能定位及其絮凝成分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通过对絮凝微生物F2的质粒转化与质粒消除,对絮凝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分析了絮凝微生物的絮凝成分.利用高温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法将F2质粒消除后仍具有絮凝特性,且质粒转化到无絮凝特性的大肠杆菌DH5α中,随着质粒的获得,这些转化子仍然无絮凝能力产生.说明F2的絮凝功能与质粒无关,初步证明絮凝基因不在质粒上,而在染色体DNA上.代谢成分受染色体DNA控制,与其相关的代谢途径为初级代谢.初级代谢循环为糖酵解代谢途径,产物为多糖类物质.
常玉广马放夏四清王学江
关键词:基因定位多糖
絮凝菌的细胞融合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到具有絮凝特性的絮凝菌株F2和F6,絮凝率在80%以上。为了提高絮凝菌的絮凝效果,利用F2和F6作为亲本菌株,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首先对菌株F2和F6进行药物抗性遗传标记选择,然后分别对融合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融合子进行絮凝测定。实验结果确定了F2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F6具有新霉素抗性,青霉素敏感试验中,最适浓度分别为F2为0.6 U/mL、F6为0.1 U/mL,得到了相应的原生质体及融合子;经絮凝试验验证,数株融合子表现出产絮特性,但絮凝效果与亲本菌株F2和F6相当。
常玉广马放夏四清王学江陈玲赵建夫
关键词:絮凝菌原生质体融合子
絮凝微生物F2的絮凝表型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分离一株具有强絮凝特性的芽孢杆菌Bacillussp.F2,絮凝率达84%,构建了絮凝基因组文库.筛选文库获得一株表达絮凝活性的大肠杆菌阳性克隆子FC2,序列分析得出该克隆序列为新的絮凝基因.红外光谱分析证明FC2的絮凝有效成分与F2一致,说明FC2絮凝性状遗传于原絮凝菌F2.依据不同糖对其絮凝水平的抑制,将克隆菌确定为FLO1型絮凝菌.并研究了该絮凝型菌株的相关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FLO1型菌絮凝只受甘露糖抑制,对Ca2+浓度、pH值、温度和放置时间只有一定耐受性.
常玉广夏四清马放王学江
关键词:絮凝菌生理生化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