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AZD015)
- 作品数:80 被引量:493H指数:13
- 相关作者:张捷刘德学赵永亮吴建新胡超更多>>
-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产业集聚与创新:命题梳理与微观机制分析被引量:14
- 2010年
- 产业集聚之创新效应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较新论题,也是我国产业集聚各种效应中最值得关注的效应之一。在总揽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产业集聚之创新效应的命题进行了系统梳理,鉴别出了产业集聚促进创新的三个微观机制,分别为知识溢出机制、知识特有属性机制和集聚企业互动机制,并由此构建了一个系统模型。
- 张萃
- 关键词:产业集聚
- 服务业FDI、职工工资与行业收入差距——以广东为例被引量:14
- 2013年
- 文章以广东为例,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职工工资与服务业行业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服务业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具有微弱的正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了广东生产性服务行业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降低了消费性服务行业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并不利于广东各服务行业收入差距的缩小与收敛,反而进一步扩大了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行业收入差距。
- 钟晓君刘德学
- 关键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职工工资行业收入差距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各地区能耗强度的影响研究——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分析
- 2015年
- 基于2004~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能耗强度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能耗强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东部地区能耗强度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而上升,中部地区也进入此阶段,但影响程度没有东部地区深,而西部地区处于能耗强度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而降低的阶段。短期来看,因目前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大,除东部地区滞后二期的对外直接投资对能耗强度有影响,其他短期内影响都不显著。政府应该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引导对外直接投资结构。
- 张捷李博文
-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能耗强度面板数据
- 国际分工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新兴工业化国家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被引量:16
- 2012年
- 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分工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提出国际分工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及由此衍生的收入效应、关联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理论假说。采用20世纪80年代陆续进入工业化成熟期的15个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同时,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外贸依存度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国内最终消费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其经济含义表明: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果过度强化在国际分工中的制造国地位,长期依靠商品贸易来拉动经济增长,可能阻碍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而随着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下降,如果减少对商品贸易的依赖,更多地依靠国内需求来发展经济,对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将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以上结论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张捷周雷
- 关键词:国际分工产业结构贸易依存度
- 国际经济失衡的成因:新形态国际分工的视角被引量:2
- 2011年
- 从国际经济失衡的特征出发,本文提出了从"服务-制造"新形态国际分工的视角理解国际经济失衡的成因,并分析了其引致失衡的机制。新形态国际分工下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开放的非对称性是导致失衡最为直观的原因;国际分工演进中不断恶化的收入分配导致了"服务"国经济的虚拟化、过度需求和贸易逆差,"制造"国的内需不足、生产相对过剩和贸易顺差;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则是新形态国际分工下美国利用金融"跨时比较优势",满足其过度消费需求的制度基础。
- 胡超张捷
- 关键词:国际经济失衡
- 国际分工与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被引量:5
- 2012年
- 本文在全面均衡的框架下,融合了H-O模型和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思想,建立了分析国际分工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理论模型。模型将封闭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动的诱因分解为三个因素:消费因素、资本因素和劳动力因素,探讨了这三个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机制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轨迹;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向后工业化过渡的内外影响因素;最后,初步检验了基于制造—服务的国际分工模式对我国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升级转型的不利影响。
- 张捷林新孟
- 关键词:产业结构国际分工
- 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的贸易增加值核算——基于制造业的跨国跨行业比较分析
- 2016年
- 贸易增加值核算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借鉴Koopman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欧盟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了40个经济体1995—2011年出口中的贸易增加值规模及增值率,并进行跨国跨行业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贸易核算方法夸大了中国的出口规模,以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和资源充裕的国家出口中的增值率较高,跨行业比较来看,传统的高科技行业出口中的增值率反而比其他行业要低。
- 肖威刘德学
-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跨国
-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获取的价值——基于零部件进出口的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引致贸易伙伴的诘难,国内外学者的实证分析却表明中国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取的国内价值增值非常有限。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主要表现为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这一特征在机械运输设备和自动数据处理产业表现得尤其明显。通过计算1994—2007年零部件进出口的单位价值比率,发现中国出口零部件的单位价值远远低于相同编码进口零部件的单位价值。这意味着中国在进口大量高价值零部件从事终端产品低附加值出口加工的同时,也在制造并大量出口低价值零部件。中国激增的贸易顺差是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副产品,掩盖了产品价值真实的国际分配。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并获得更大的国际分工利益,必须从提高国产零部件的价值开始。
- 蒲华林张捷
- 关键词:产品内国际分工零部件贸易
- 政府干预能力差异与经济周期协同--基于中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实证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本文运用1997-2011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基于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政府干预能力差异对双边经济周期协同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政府干预能力差异会直接和通过国际传导渠道间接对双边经济周期协同构成影响,两条途径作用的方向均显著为负,但大小明显不同;由于互补品/替代品贸易、垂直型/水平型投资和产业结构之间相互交织的内生关系以及政府干预能力差异对不同传导渠道的影响方向和大小不尽一致,导致间接途径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其最终效应为负是贸易和产业结构渠道负效应与投资渠道正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政府干预能力差异对不同渠道的影响程度与其通过不同渠道对经济周期协同的影响间并不具有一致性,"越易干预越有效"可能是一种错觉。
- 刘德学陈定
- 关键词:联立方程模型
- 我国对外贸易失衡的结构分析
- 2012年
- 通过对我国贸易失衡的结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以外资为主从事的加工贸易是我国贸易失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创造者是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我国在初级产品上一直保持逆差,但工业制品却保持了更大的顺差;我国的主要贸易顺差国是美、欧国家,主要逆差国是东南亚国家和能源出口大国;我国的贸易优势在传统的货物贸易上,而在新兴的服务贸易上存在比较劣势,我国未来的贸易状况可能发生改变甚至逆转。
- 熊芳刘德学
- 关键词:贸易失衡贸易结构国际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