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2H19002)
- 作品数:16 被引量:57H指数:5
- 相关作者:孙爱华严杰葛玉梅赵金方杜蓬更多>>
- 相关机构:杭州医学院浙江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优势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其诱导表达与抑制的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了解浙江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优势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其携带模式、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及组氨酸激酶抑制剂氯氰碘柳胺(CLO)抑制其表达的作用。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和E—test检测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和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PCR及其产物测序法检测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携带模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β-内酰胺酶确证试验分别检测1/4MIC头孢噻肟或青霉素及CLO对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6一内酰胺酶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影响。结果浙江地区61.7%(285/462)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耐药。285株耐药菌株中,TEM和CTX-M基因检出率(83.2%和75.1%)显著高于KPC、SHV和OXA基因(1.4%~10.2%)(P〈0.01),两种以上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率(68.8%)显著高于单基因(31.2%)(P〈0.01),其中61.4%菌株携带TEM+CTX—M基因(P〈0.01)。除KPC基因外,1/4MIC头孢噻肟和青霉素能诱导89株β-内酰胺酶单基因菌株TEM、CTX.M、SHV和OXAmRNA水平迅速升高(P〈0.01),但可被50~500μg/ml CLO所抑制(P〈0.01)。100gg/ml CLO预处理后,82.8%~85.6%耐药菌株对上述抗生素敏感(P〈0.01),β-内酰胺酶检出率也从95.1%下降至16.1%(P〈0.01)。结论TEM和CTX.M是浙江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优势β-内酰胺酶基因型,并以TEM-1+CTX.M为优势携带模式。低浓度头孢噻肟和青霉素可经细菌二元信号系统上调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但可被组氨酸激酶抑制剂CLO所抑制。
- 谈潘莉汪浙炯孙爱华严杰赵金方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突变与左氧氟沙星敏感性下降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分析杭州市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parC/parE和gyrA/gyrB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及与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下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37株临床菌株对8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法扩增目的基因并测序。结果对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其余抗生素耐药率都〉60%,对左氧氟沙星MIC≤1 mg/L和MIC=2 mg/L分别有21株和16株。所有菌株gyrA/gyrB的均无突变,其中3株parC/parE也未见突变;34株临床菌株parE有突变,其中10株同时存在parC基因突变,parE基因分别有33株和8株发生I460V和D435N突变,parC基因有8株发生S79F突变。MIC=2 mg/L的菌株中parC/parE基因同时突变、S79F和/或D435N突变明显高于MIC≤1 mg/L菌株(χ2=4.2~6.2,P〈0.05)。结论本地区未发现左氧氟沙星耐药肺炎链球菌株,parC/parE同时突变、S79F和/或D435N突变使左氧氟沙星MIC提高。监测临床菌株parC/parE和gyrA/gyrB突变情况,防止药物诱导耐药株的产生。
- 贺培园孙颜红张幼芳孙爱华
-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喹诺酮类耐药最小抑菌浓度
- 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其表达诱导与抑制机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常见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其携带模式、抗生素诱导及组氨酸激酶抑制剂抑制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的初步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试管稀释法及E-test检测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PCR和测序法检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株携带的主要β-内酰胺酶基因型,纸片扩散确证试验检测其β-内酰胺酶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了解头孢噻肟诱导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以及组氨酸激酶抑制剂氯氰碘柳胺抑制头孢噻肟诱导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的作用。结果118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均表达β-内酰胺酶,其中90.7%(107/118)菌株可检出KPC-2、SHV-11、TEM-1、CTX-M-14和/或OXA-1基因,其中TEM-1(71.0%)和SHV-11(64.5%)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β-内酰胺酶基因( P<0.05)。68.2%(73/107)菌株携带两种以上β-内酰胺酶基因型,其中 TEM-1+SHV-11(30.8%,33/107)为优势β-内酰胺酶基因型携带模式。除KPC-2 mRNA外,1/4 MIC头孢噻肟能使肺炎克雷伯菌TEM-1、SHV-11、CTX-M-14、OXA-1 mRNAs水平显著升高( P<0.05),该诱导作用可被100μmol/L氯氰碘柳胺所抑制(P<0.05)。结论 TEM-1和SHV-11是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所携带的主要β-内酰胺酶基因型,TEM-1+SHV-11为β-内酰胺酶基因型优势携带模式。亚致死量头孢噻肟可诱导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上调,组氨酸激酶抑制剂氯氰碘柳胺具有抑制头孢噻肟诱导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上调的作用。
- 汪强葛玉梅孙爱华刘建芳王寅严杰
-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基因型基因表达
- 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调查鲍氏不动杆菌在新生儿室与非新生儿病房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同时对比非儿科的临床菌株耐药性,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1月-2012年9月累计检出鲍氏不动杆菌新生儿病房12株、非新生儿病房54株、成人病房862株,其中儿童以咽拭子标本最多50株占75.76%;新生儿与非新生儿病房的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成人病房的菌株差异较大;成人病房的鲍氏不动杆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均为100.00%,氨曲南的敏感率为4.41%、头孢曲松为8.00%,氨基糖苷类中阿米卡星敏感率为92.81%、左氧沙星的敏感率54.52%。结论临床须重视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加强医院儿童感染控制及耐药性监测,控制及延缓其在新生儿及非新生儿病房的蔓延。
- 喻森海来汉江杨莉俊
-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医院感染
- HIF-1α在老年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联合气雾剂治疗老年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84例老年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2在观察组1基础上联合吸入噻托溴铵及沙美特罗/氟替卡松3个月。与38例健康老人相比,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HIF-1α、IL-8水平及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的变化。结果①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 HIF-1α水平分别为(43.33±10.42)pg/ml、(140.23±17.43)pg/ml、(72.56±9.67)pg/ml,观察组1、观察组2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2与观察组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 IL-8水平分别为(65.31±8.98)pg/ml、(96.11±17.47)pg/ml、(73.58±11.25)pg/ml,观察组1、观察组2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2与观察组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肺功能指标FEV1分别为(3.21±0.26)L、(1.26±0.17)L、(1.77±0.19)L,肺功能指标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分别为(88.87±5.73)%、(39.56±2.24)%、(52.63±3.63)%,观察组1、观察组2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2与观察组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HIF-1α水平与IL-8水平呈正相关,与肺功能呈负相关。结论HIF-1α、IL-8的变化是观察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较好的实验室参数。
- 汤小芳汪强柴栖晨陈旭娇吕晶孙爱华
-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白介素-8肺功能
- 婴幼儿病毒感染与腹泻相关临床参数的关系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研究婴幼儿病毒感染与腹泻相关临床参数的关系,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4例5岁以下腹泻患儿血液和粪便进行常规检测,采用免疫金层析技术检测粪便标本的轮状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粪便标本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及诺如病毒的表达水平,对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4例腹泻患儿中免疫金层析技术和RT-PCR检测轮状病毒阳性率分别为37.9%和46.0%;RT-PCR检测星状病毒、腺病毒及诺如病毒感染率分别为41.10%、19.40%和15.32%;重叠感染91例,其中轮状病毒与星状病毒重叠感染28例最为常见;急性胃肠炎患儿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胃肠功能紊乱患儿(P<0.05);病毒感染在1岁以下腹泻患儿更常见(P<0.05),病毒感染腹泻患儿粪便性状常见水样;胃肠功能紊乱患儿血液C-反应蛋白(CRP)>10、白细胞(WBC)>10×109/L和粪便WBC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急性胃肠炎患儿(P<0.05)。结论 RT-PCR可以提高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检出率,轮状病毒为腹泻患儿特别是<1岁患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毒性因素,病毒性感染引起的腹泻以水样便更常见,胃肠功能紊乱患儿血像变化比急性胃肠炎患儿明显。
- 施前锋潘新娣王叶萍邵伟芳钱娇赟孙爱华
-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病毒
-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耐药性及基因型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研究绍兴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基因型分布。方法分别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检测了213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率和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应用PCR检测产酶株的TEM、SHV及CTX—M基因。结果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对其余13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在5.6%-95.3%。ESBLs检出率为45.1%,产ESBLs株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较低,产ESBLs株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耐药率高达80%以上。86.5%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测到TEM、SHV和/或CTX—M钝化酶编码基因,其检出率分别为55.2%、60.4%和42.7%。结论本地区以SHV型ESBLs多见,产ESBLs株耐药率远较不产ESBLs菌严重,应加强对肺炎克雷伯菌ESBLs监测,有效控制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散播以及耐药基因的传播。
- 汪琴琴金秀萍杜蓬
- 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基因型
- 康复期患者继发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尿路感染是康复期患者最常见的继发性疾病,分析康复科继发性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2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科住院469例继发尿路感染患者尿标本检出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药敏试验资料,并对主要革兰阴性菌进行ESBLs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尿标本分离出53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59.9%(321/536),革兰阳性菌32.7%(175/536),真菌7.5%(40/536)。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所有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均敏感,对3种酶抑制剂复合抗菌药物相对敏感,耐药率低于33.8%。ESBLs检出率分别为35.1%(74/211)和25.0%(12/48),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不产ESBLs株(4.9≤χ2≤43.3,P<0.05);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肠球属和葡萄球菌属。结论大肠埃希氏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高度耐药且呈多药耐药,且是最常见产ESBLs菌株,产ESBLs菌株耐药性更严重。临床治疗应尽量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抗菌药物。
- 葛秋华何海燕周斐黄李芳杜蓬
- 关键词:病原菌尿路感染耐药
- 肺炎克雷伯菌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突变与环丙沙星耐药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与环丙沙星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124株临床菌株对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K-B法检测临床菌株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测序分析50株临床菌株gyrA和parC基因QRDR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结果 124株临床菌株对环丙沙星耐药和敏感的分别有56株和68株。未见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菌株,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总耐药率达99.2%和96.0%。所有敏感株对环丙沙星的MICs≤1mg/L,耐药株对环丙沙星的MICs≥4 mg/L。环丙沙星耐药株gyrA基因突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敏感株(P<0.05),且Ser83突变发生与MICs大小有关。环丙沙星耐药株parC基因Ser80突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敏感株(P<0.01),parC基因Ser80突变与耐药程度密切相关。结论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可推荐用于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治疗,gyrA和parC基因突变在环丙沙星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 何俊英胡晓玲孙爱华
-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GYRA和PARC基因
- 基于流感嗜血杆菌外膜蛋白ompP6基因的PCR的建立和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建立基于流感嗜血杆菌外膜蛋白omp P6基因的PCR检测方法,并确定其检测限、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根据Gen Bank公布的omp P6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用流感嗜血杆菌标准菌株验证其检测限,通过检测1 225例呼吸道感染标本并与细菌培养法比较确定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性。结果 1 225例呼吸道感染标本,细菌培养流感嗜血杆菌的阳性率为10.94%(134/1 225),PCR检测流感嗜血杆菌的阳性率为19.18%(235/1 225),培养法检测阳性标本PCR法检测均阳性。建立的PCR方法检测临床标本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χ2=32.5,P<0.01)。检测时模板的下限为3 pg,方法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90.7%。结论建立的PCR方法具有快速和灵敏度高的特点,对于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 陆琴金秀萍汪琴琴刘小香孙爱华
- 关键词:流感嗜血杆菌呼吸道感染聚合酶连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