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3CB415102)
- 作品数:46 被引量:463H指数:13
- 相关作者:欧晓昆张志明李政海鲍雅静曹敏更多>>
- 相关机构:云南大学西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及植物区系特性研究被引量:9
- 2006年
- 对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分布于海拔高度2300~2540m较原始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及植物区系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其2500m^2的样地调查统计资料表明,组成本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种子植物有44科、93属、149种,蕨类植物有7科、9属、13种。其群落的5个层次组成显明。群落中,泛热带分布的属最多,有24属:其次为热带亚洲及其变型的属,有15属。热带性质的属(51属)多于温带性质的属(32属),无中国特有属,显示该保护区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在属的水平上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群落中,中国特有种多达76种,包括保护区特有的2个种,与云南共有的28种,与中国其他地区共有的46种,其中与西南片共有27种,表明本保护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构成种类主要起源于云南和我国西南地区。其群落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中国-喜马拉雅成分(32种)和热带亚洲成分(30种),显示与喜马拉雅地区和热带亚洲地区的区系渊源。群落中温带性质的种(113种)比热带性质的种(35种)多,说明在本区山地条件下,在该群落中形成和迁入了大量温带的种类。以此认为,相对干燥的山地气候,是本区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能够分布到海拔高度2540m,明显高于高黎贡山和无量山的原因。此外,构成本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的种类明显少于无量山的相同林分(177种),这或许也与两地区降雨量的差异有关。同样的由硬斗石栎、木果石栎等优势物种组成的林分,在高黎贡山和无量山属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而在本保护区则属于半湿性常绿阔叶林。说明具有类似优势成分的森林群落,可以划分到不同的高等级植被类型(如植被亚型)中,这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生态特征,而不完全取决于它们的区系组成。
- 和菊杜凡王娟杨宇明丁涛石明
- 关键词:澜沧江自然保护区
- 纵向岭谷区不同景观类型的服务价值被引量:5
- 2008年
- 基于2001年纵向岭谷区的遥感影像,将研究区划分为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水体、城镇、冰川7个一级景观类型,根据气候带、植被及地貌划分了26个二级景观类型,并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成果,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纵向岭谷区各景观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总服务价值为5302.35×108yuan.a-1,占中国总服务价值的9.47%;在研究区提供的年服务价值中,土壤形成与保护的服务价值所占比例最高,占18.50%,其次是气体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服务价值;受景观类型分布广度和单位面积服务强度的综合影响,占研究区总面积66.11%的森林景观对区域总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贡献率达85.34%,其次为草地和农田景观.
- 许田李政海牛建明鲍雅静程岩吕海燕王海梅高吉喜
- 关键词:纵向岭谷区
- 西双版纳地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析被引量:5
- 2006年
- 利用西双版纳地区2003年TM数据,对土地利用结构及土地利用与海拔、坡度、水系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空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是该地区土地利用的主体,其中林地面积13 42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草地面积3 251 km^2,耕地面积2 332 km^2,分别占13%和18%.林地、耕地和草地面积随海拔高度具有单峰变化的曲线特征,在海拔1 000~1 200 m处林地分布最多,耕地和草地面积达到峰值时的海拔约为900 m.受人为活动影响强的用地类型坡度指数较低,城乡建筑用地和耕地的坡度指数为5°和14°,人为活动影响较弱的林地草地坡度指数较高,分别为22°和20°.河谷内随缓冲距离增加,土地利用呈现规律性变化,耕地、城镇居民点、未利用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主要集中在河谷底部近水域处,远离河谷林地草地组分增加明显.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相对原生,具有林地为基质,河流为廊道,坝区、沟谷农业景观镶嵌分布的特点.
- 宋国宝李政海高吉喜王海梅
- 关键词:土地利用自然要素
- RFLP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06年
- RFLP作为一种主要的分子标记手段,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较传统的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和生化标记有明显的优点,现已广泛运用于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外源染色体鉴定、遗传多态性分析、进化和分类研究、细胞质遗传研究等领域.
- 张汉尧刘小珍杨宇明
- 关键词:RFLP遗传育种植物分子标记生化标记
- 退耕还林政策对山地植被空间格局变化的驱动分析被引量:9
- 2009年
- 政策是引起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山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可以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退耕还林的后续工作提供参考。利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变化测定技术产生2000至2003年间研究区植被变化图,由此产生两时期的植被图并结合景观指数定量分析和比较两时期植被景观格局的空间动态变化,并重点关注25°坡度以上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年至2003年间,有部分松树林(约1757hm2)转变成农业用地,混交林(约2718hm2)转变成灌草丛,同时有部分灌草丛(约181hm2)转变成松树林;农业用地(约1915hm2)转变成疏生林,其中有65.4%的变化是发生在坡度为25°以上的区域。此外根据景观指数结果显示,云冷杉林、松树林、混交林和农业用地的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疏生林和灌草丛面积明显减少。结合野外调查该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的政策驱动下部分农业用地被种植成松树林,有些农业用地自然转变成疏生林和灌草丛。但是同时也有些疏生林和灌草丛被开垦成农业用地。在景观水平方面,发现蔓延度和集合指数都有所减小,表明该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而景观的丰富度指数和均一性指数都有所增加,表明该区域内景观类型的优势度有所增加。
- 张志明孙长青欧晓昆
- 关键词:退耕还林政策FRAGSTATS景观指数坡度
- 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有机质对水分梯度变化的响应被引量:9
- 2008年
-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纳帕海高原湿地干旱化加剧,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的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质对水分环境梯度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土壤有机质在不同的水分环境梯度下的分布具有差异性;湿地土壤水分含量增加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同时,土壤有机质的增加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的持水性能,土壤有机质和水分的有机耦合对湿地土壤发挥碳"汇"和蓄持水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湿地环境对发挥湿地碳"汇"和水源的涵养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 张昆吕宪国田昆
- 关键词:湿地土壤水分梯度
- 森林生态系统发展和植物种群变化的热力学过程被引量:6
- 2006年
-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逐渐从对自然现象的记录、描述,发展为对机制的系统认识。热力学定律为人们提供了认识系统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但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前人关于生态系统可用能的研究,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和植物种群变化的热力学过程。在生态系统水平上,把可用能耗散分为了植物耗散和环境耗散两个部分,并探讨了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蒸散是植物耗散的主要部分。在植物种群水平上,“可用能储存”与“可用能耗散”是决定植物竞争力的关键因子,在同一区域相同条件下,拥有更大可用能耗散能力的物种应当被优先选择。因此,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应当比同层次的伴生种具有相对高的生长速度和更强的蒸腾能力。研究试图在热力学理论体系与实际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过程之间建立了纽带和桥梁,为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深刻认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评价物种竞争能力提供新的理论视野。
- 林华曹敏
- 关键词:能量耗散可用能热力学过程生态系统
- Study on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ts time lag effect on climatic factors of the vegetation in the Longitudinal Range-Gorge Region被引量:12
- 2007年
- 这篇文章包括温度和降水分析 NDVI 和二个气象学的数据的关联,并且探查回答植被的敏感到温度和降水变化的空间模式。由构造 NDVIr 索引,在在纵的范围峡区域(LRGR ) 的植被盖子和陆地使用之间的关系被揭示。结论如下:(1 ) 时间落后那植被回答到温度和降水变化的效果被证明。不同区域有相应于最大的关联系数的不同延期时间。根据降水和温度联合的反应时间,也就是,三种温度降水形式被定义在一样的时间的降水和温度,在温度以前的降水和在降水以前的温度。(2 ) 敏感的空间分发,哪个对温度的植被回答,被几个高、低的散布关联中心描绘。与温度,二个感觉迟钝的区域和二条敏感的带不同被形成介绍植被的反应给降水。(3 ) NDVIr 被构造,它能完美地在 LRGR 反映在气象学的因素和陆地使用状况之间的相应关系。
- BAO YaJingSONG GuoBaoLI ZhengHaiGAO JiXiLU HaiYanWANG HaiMeiCHENG YanXU Tian
- 关键词:纵向岭谷区气候植被
- Spatial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LRGR被引量:4
- 2007年
- 联合 GIS 措施和统计方法,这份报纸选择地文学的因素和气候的因素在 LRGR 在人口密度上学习影响力量和它所有因素的功能的形式。另外,这份报纸与影响人口密度分发的因素在 LRGR 模仿人口密度分发的地位。调查结果显示下列情形:(1 ) 所有自然因素在 LRGR,而是影响程度和形式在人口密度的空间模式上有影响是相当不同的。地文学的因素和交通网络密度在人口密度上有大影响,当象温度和降水的如此的因素几乎没在人口分发上有小影响时。在人口密度和交通网络密度之间的关系假定否定、积极的线性关联趋势,当水系统密度和斜坡的影响看起来独立是指数的函数和对数函数时。(2 ) 人口在整个 LRGR 被散布并且当因为自然条件的影响的不可分的散布和本地集中,呈现如此的特征。因此,一条高人口密度带在 LRGR 的中间被形成了,并且一个高人口密度补丁在 LRGR 的南方形成。(3 ) 在 LRGR 在人口密度和人的活动索引(HAI ) 之间有一种好线性回归关系,它反映在场的那个人口密度罐头在 LRGR 的自然生态系统上的人工的骚乱。(4 ) 人口密度的增加导致 NDVI 索引的减少。
- SONG GuoBaoLI ZhengHaiBAO YaJingLU HaiYanGAO JiXiWANG HaiMeiXU TianCHENG Yan
- 关键词:纵向岭谷区影响因素
- 高黎贡山乔木树种丰富度快速评估及其环境解释被引量:5
- 2007年
- 采用现有资料和已发表研究文献,通过分析高黎贡山乔木树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变化及物种分布中心与分布幅宽间的关系,对高黎贡山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快速评估,并采用环境因子对其进行了解释.研究发现,乔木树种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物种分布中心与分布幅度关系表明,分布幅度较窄的物种分布于较低海拔和较高的海拔,而分布中心在中海拔(2000m左右)地区的物种则具有较宽的分布幅.采用数理统计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气候因子随海拔变化与乔木树种多样性变化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气候因子在不同海拔范围对物种分布和多样性的作用不同.
- 孙振华彭声静欧晓昆
- 关键词:海拔气象因子